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師生、生生這間有效互動的生成過程。強調課堂教學的生成是要求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有教學方案的設計,還要在教學方案中,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下時間和空間,為教學的動態生成創造條件。筆者認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至少應具備下列三個條件:
一、用有趣的故事引入
有趣的故事就像磁鐵一樣把學生完全吸引住了。教學中把數學知識與故事很好地結合起來,大大地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通過《猴王給小猴們分水果》及《王小剛點兵利用在夢中為項羽點兵》的兩個有趣故事,把一道應用題的幾種解法的思路、優劣反映得淋漓盡致。
二、倡導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
長期以來,課堂教學大都是“課堂為中心,書本為中心,教師為中心”的單一模式,課堂教學主要特征是傳授,灌輸知識,教師全盤講,學生被動聽的局面。要改變這一狀況,只有創造民主和諧的氣氛,才能消除學生的戒備心理,師生精神振奮,積極投入,才能通過合作交流解決問題,從而獲得知識。
如:一條鐵絲恰好可以圍成一個邊長是8厘米的正方形。若圍成一個長是10厘米的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寬是多少?學生獨立思考,爭先恐后地發言,得出下列四種解法:①(8×4-10×2)÷2=6(厘米);②8×4÷2-10=6(厘米);③8×2-10=6(厘米);④8-(10-8)=6(厘米)。教師對各種解法都給予肯定后,在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進行優化,從而鞏固提高學生的知識。
三、培養創新意識
培養創新人才是歷史賦予當代教育的光榮使命,而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渠道,應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1.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創造性學習
教學過程教師要積極創設條件,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能夠解決問題的創造性學習。
如教學《圓的認識》,首先教師要求學生看書自學,再用圓規任意劃一個圓,并匯報實踐的體會。有的學生畫圓沒有成功,原因是圓規針尖滑動不好畫,需要固定圓心。圓規兩腳打開的大小不定,畫圓時會發生變化,所以畫圓時,一要讓圓規針尖固定不動,二要圓規兩腳打開的大小也要固定不變。其次,讓學生在一張紙的左上角和右上角分別畫一個大小不同的圓,提問:為什么半徑決定圓的大小。最后,讓學生用直尺在一個圓內分別畫出圓的半徑和直徑,提問:你能畫出多少條?直徑與半徑有什么關系?在畫圓的半徑與直徑的過程中,學生發現“各有無數條”,并且知道了“同一個圓中的直徑長度是半徑的2倍”。
2.指導學生善于質疑創新
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把質疑、解疑作為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鼓勵學生質疑,指導質疑,需要講究策略。日常教學中發現,學生大多提出的問題是一般性的問題,教師可以不必急于解難,應鼓勵學生解答,使學生既敢于質疑,又能解疑以樹立信心。教學中遇到的疑點或難點以及比較含蓄或潛在的內容,教師應啟發學生思考討論,在思考討論過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討論中有所發現和創新。
如教學《面積的認識》,為了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概念,教師先讓學生認識“物體的表面”,學生通過摸課本的表面、桌面等直觀感知和教師的舉例得知其表面都是規則的長方形,這時教師有意識地讓學生質疑:“我們認識了桌子和課本的表面,你還想到了什么?”學生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文具盒的表面有6個,都是長方形的面;一個足球的表面是什么形狀?蘋果和茶杯的表面是指哪一部分?”……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讓學生展開討論,有的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對“物體的表面”作了頗有新意的描述:“我們看得見的,摸得著的部分是物體的表面。”
3.鼓勵學生勇于創新
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新設想,并且對自己的設想和主張闡述理由。作出驗證。如在一次教學活動課中,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用一張長40厘米,寬20厘米的長方形硬紙皮,做一個深5厘米長方形無蓋紙盒,這樣長方體的容積最大的可能是多少?同學們興致勃勃地在紙上畫起來,大部分學生得出這樣一個剪法:30×10×5=1500(立方厘米)。對此,我先不作評價。稍頃,有個學生站了起來,到黑板上畫了另一種剪法:35×10×5=1750(立方厘米)。
剪法一屬常規思路,在四個角上,剪去了四個邊長為5厘米小正方形,浪費了硬紙皮。剪法二材料的利用率達到了百分之百,在思維的深度和獨創上都比方法一更進一步,但還不是最佳剪法。我表揚了剪法二的同學,并肯定其思維靈活性的同時,指出這還不是最好的方法,接著進行誘導:“在周長相同的前提下是長方形的容積大,還是正方形的面積大?”學生創新的意識極大地調動起來,終于有學生畫出了如下剪法:20×20×5=2000(立方厘米)。這樣的訓練,真正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創新意識。
總之,課堂教學要著眼于學生的發展,教師應積極參與教學研究活動,是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徑。只有一定的教育教學研究經驗,才能較好地理解教育教學的本質,樹立正確的、動態的、發展的教學觀,這樣的數學教學效果才高效。
(責編 韋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