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的簡稱),即計算機輔助教學,它的運用使用課堂教學能突破失控的限制,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增加教學容量。由于CAI課件集視、聽等為一體,教學過程顯得生動活潑,是一種多元化的傳授與接受知識的方式,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進行創新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它極大地滿足學生的感官需求,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情感,觸發學生的創造欲望,使學生在獨特的藝術享受中,實現素質教育發展的目標,極大地提高了語文課堂的效率。
一、運用CAI課件,創設情境來激發學習興趣
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古代詩歌占有一定的比重。這些詩歌語言精煉,意境優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學生知識面狹窄,生活閱歷淺,表象儲備貧乏,無法體會詩歌中所描繪的時代背景、人物思想、風土人情,因而古詩教學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題。
古詩教學中采用CAI課件教學媒體,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想象能力,促進學生對古詩的學習理解,還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如古詩《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生”字用得十分絕妙,但僅憑教師口頭講解,學生始終難以理解。而CAI課件的恰當運用就解決了這一難題。教學時,教師先提問:“生”字是什么意思?詩人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緊接著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觀看課件,畫面上草木蔥蘢,蒼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巒疊嶂,而香爐峰此時正被煙霧籠罩,在陽光的照耀下,一團團紫煙不斷地從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勝收。課件將古詩中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具體的動態畫面,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學生學習興趣極為濃厚,他們積極觀察、思索,很快從香爐峰的云霧源源不斷升騰的動態畫面中領悟到“生”字的妙處:“升”字僅僅只能看到煙霧升起,不一會就散去,而“生”字還含有“產生”的意思,這說明香爐峰始終處于云霧繚繞之中。通過此環節的教學設計,學生不僅理解了語言文字的表層意思,而且使他們體會到語言文字的深層含義及感情色彩。
二、運用CAI課件,克服傳統語文教學的局限性,構建新型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語文教學,存在著某些局限性,比如教學資源與媒體的單調性,教學形式的封閉性及教學過程的呆滯性。過去,語文教學的主要資源是課本和教參,學生手上只有課文和練習冊而己,‘教學資源十分貧乏短缺。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朗誦,教師頂多會用單放機播放一下朗讀錄音,有時為了增強內容的直觀性,也會找幅畫來輔助教學,但這種教學媒體總顯得單調乏味。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是逐段講析,而后歸納內容的串講式,教師不斷面向集體提問、講解,學生沒有自主學習的自由,沒有潛心領會時間,導致“學生圍著教師轉”,教學時間在學和等待提問及教師和個別學生的一問一答中慢慢消耗掉了,大多數學生語言實踐的權利被悄悄而“合理”地剝奪了,教學知識面窄,學生的主動性也得不到充分發揮,個性更得不到培養發展,教學效率低下的現象便普遍存在。
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輔助語文教學,構建新型的教學模式,可以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如《畫山繡水》這一課,優美流暢的文字描繪了桂林山水獨特的美,可是由于年齡和生活經驗的局限,大多數學生很難通過文字感受這種美。如何突破這個難點?我用CAI課件將課文錄音和錄像有機結合起來。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今天,我們要帶大家去觀賞桂林山水,那里的景色被譽為天下第一,你們想不想去看看呢?學生們的好奇心一下就被激發了出來,開始屏神靜氣地觀看我播放的CAI課件視頻。畫面上漓江碧水如鏡,青山浮水,倒影翩翩,兩岸峰巒聳秀,栩栩如生的五指山、神筆峰、駱駝過江,鬼斧神工的九馬畫山,美輪美幻,讓人目不暇接,景色猶如百里錦繡畫廊,再配上語言優美的解說詞,學生們邊看邊不約而同地發出贊嘆。通過豐富的視、音頻素材,將教學內容抽象為具體,重現文字描述的景象,學生對教學內容有了更清晰的視覺形象,突破了難點,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激發了學習興趣。
三、運用GAI課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能力的培養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課堂上引進多媒體輔助教學,充分利用多媒體軟件提供的色彩鮮明的圖像,給課堂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學生的觀察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如小學語文二年級《美麗的大公雞》一課,我用了兩種教學方法進行比較。第一,只給學生一幅圖。讓學生觀察,說出公雞與啄木鳥比美這幅圖的主要內容。幾個學生的回答都很單一:“公雞與啄木鳥比美,啄木鳥不比,公雞就走了?!苯處熡謫l:“公雞比美時會說什么?”“啄木鳥會怎么回答它呢?”學生把書上公雞的話,啄木鳥的話又加了上去,這樣的教學(單一掛圖)效果并不理想。于是,我換了第二種教學方法,利用CAI課件,讓學生觀察公雞與啄木鳥比美這一段內容的動畫。由于CAI課件色彩鮮明,聲情并茂,學生觀察到公雞驕傲的神態、啄木鳥冷淡的表情后,爭先恐后地回答:“公雞雖然外表很美,但是內心非常驕傲,它要與啄木鳥比美,啄木鳥對比美不感興趣,忙于給老樹除蟲。”由此可見。運用CAI課件輔助教學,對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有很大的幫助。
四、運用CAI課件,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人機交互是計算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任何媒體所沒有的。在這樣的交互式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選擇學習的內容和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從而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發展和培養了他們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如《蝙蝠與雷達》一課,我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及自制的CAI課件,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進行自主學習。在指導學生學習科學家為研究蝙蝠飛行秘密而做的三次實驗,為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我事先在計算機上設計了一份表格,內容有實驗次數、實驗方法、實驗結果、說明的問題等。第一次的實驗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師生共同完成的。后兩次的實驗則由學生通過閱讀、理解、分析課文,在計算機上獨立完成。教師通過網絡服務器調出學生所填的表格內容進行個別輔導,以此來達到個別化學習的目的,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五、運用CAI課件,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創造教育理論認為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有五項內容:一是創設有利于創造性發展的教學氣氛。二是運用探索性的教學方法。三是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進行發散思維訓練,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想。四是教給學生一定質和量的知識,不斷修飾、改變、擴大、發展學生的知識結構,為創造打好基礎。五是挖掘教學內部的創造因素,對學生進行創造技能訓練,并培養創造精神和創新意識。因此,在教學一年級下冊《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時,我運用了探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圍繞以下三個問題思考:1.小壁虎為什么要去借尾巴?2.它向誰去借尾巴?怎么借的?3.它借到沒有,結果怎么樣呢?以四人為小組,自由組合,自由朗讀課文,結合看圖,獨立思考。首先看看自己能解決幾個問題。然后小組交流討論,合作探討沒有解決的問題。接著我開展以下課堂活動:
1.用CAI課件展示小壁虎斷尾巴的圖片,問:小壁虎為什么要去借尾巴?各小組派代表回答。教師詰問點撥:小壁虎的尾巴到底是“掙斷”的,還是“咬斷”的?引導學生反復朗讀1、2自然段。
2.用CAI課件展示小魚圖、老牛圖、燕子圖,問:小壁虎向哪些動物借尾巴?怎么借的?它們肯借嗎?為什么?各小組可以分角色朗讀對話,體會各動物尾巴的作用以及小壁虎的禮貌、誠懇的語氣。
3.評選出最佳的小魚、老牛、燕子、小壁虎在班上進行表演,用形象的動作來表達小壁虎借尾巴的經過。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的氣氛,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豐富了學生的實踐知識,達到了創造性學習的效果。
六、運用CAI課件,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
《小壁虎借尾巴》一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目標就是了解動物尾巴的功能,同時學習借東西的語言,豐富自身的語言能力。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語言的積累不能完全靠教師的講解分析得到,學生運用知識的技能也不能完成靠教師教出來,部分靠他們在生活實踐中獲得和形成。因此,在本課的后面,我又設計了一個發散性思維的問題,進一步引深課文內容:小壁虎可能還會向哪些動物借尾巴呢?怎么借?并在課件中播放各種動物圖像,讓學生觀察,選擇自己熟悉的一種動物,思考怎么去稱呼它,怎么借尾巴,學生們踴躍發言,都想說得與別人不一樣。最后,我還讓學生互相扮演不同動物,用動作配合語言來體驗借尾巴的心情。這樣,大大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從而培養了學生接受、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真正享受到創造性學習的權利和歡樂。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既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更要充分運用CAI課件,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愉悅身心,鍛煉能力,陶冶情操。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給學生充分的動手動腦時間,還要給學生充分的交流、討論的空間,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習語文,在學習語文的同時開展活動。只有把CAI課件同語文的教學改革緊密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服務于語文教學,促進素質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責編 韋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