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到來和《語文課程標準》的頒布,一時間“主體性”又成了最強音,一些教師由于理解上的偏頗,語文課上出現了熱熱鬧鬧的場面,畫、唱、跳、演,欣賞到了生動逼真、意境優美的課件,也聽到了整節課中的書聲瑯瑯,但學生真正讀懂、會讀了嗎?一節課下來。學生沒動過一次筆。這些花架子、和語文學習無關的活動在充斥著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是為學生服務的,如果片面、膚淺地追求表面上的熱鬧,反過來讓學生來為老師服務,為教學服務,還奢談什么“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我認為,教師應該靜下心來,拋開那些虛偽的東西、暫時的東西、表面的東西,從真正有利于學生發展的角度,選擇簡單、扎實而又巧妙的教學方法。
一、力求閱讀教學的簡單化
語言大家張志公先生所說:“說法越多,花樣越多,頭緒越復雜,目的越不明確,結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其實,“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促發展”才是正道。因此,我認為閱讀教學這幾方面可以從簡:
(一)教學內容的簡約。一堂課的時間、容量都是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時空扎實進行語文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去繁就簡,抓住文本和課堂的最關鍵處做文章。比如教學《小馬過河》時,我在初讀大致了解課文內容后直奔中心,讓學生找出老馬最后說的話“光聽別人說,自己不動腦筋,不去試試,是不行的。”以此為突破口,指導學生把小馬和老牛、松鼠的對話讀順、讀懂,讀出動物說話的不同語氣,在讀中了解老牛、松鼠對深淺的不同看法和原因,并在語言環境中理解“難為情”“連忙”等詞語的意思,最后在讀中感悟老馬的話所蘊含的道理。這節課沒有畫面優美的課件展示,也沒有熱鬧的場面表演,只是以教師的引讀貫穿始終,引導學生品味詞句,反復朗讀,讀中感悟,簡簡單單。一節課下來,學生既熟讀了課文,又理解了課文,達到了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增強語感,在讀中進行語言文字訓練,保證了閱讀教學的實效。
(二)教學環節簡單明了。語文課就是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文本進行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訓練。語文學習本身是一件簡單快活的事情。我們沒有必要設計那么多學習環節,沒有必要設置那么多學習問題讓學生去鉆。每一課時的教學環節要簡單明了,環環相扣,循序漸進,讓學生不知不覺走進文本,走進課堂,學得輕松,學得愉快,學得扎實。
(三)教學媒介簡單適用。網絡時代的產生促進了語文教學的簡單化。借助多媒體課件這一輔助工具參與語文教學,以其聲、文、圖一體的優勢化難為易,變枯燥為有趣,為學生整體感悟語言文字提供了條件。但有的教師課堂上始終拿著鼠標演示豐富多彩的畫面,整段的文字通過課件出示,學生連手中的文本都沒機會打開,教師在黑板上的板書也只有課題,忽略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黑板的主要作用和“白板”的輔助作用本末倒置。多媒體技術使用過度,也會扼殺學生語文學習過程中獨特的體驗和豐富的想象力。所以,教學媒介應提倡簡單適用,更好地讓它服務于教學。
二、力求扎實閱讀教學的三品
語文是唯一以言語形式為教學內容的特殊學科,它要學習文本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學習文本本身所具有的言語形式。詞是語言的基本單位,句是語言表達的基本形式,詞和句組成了一篇篇小學語文教材。因此,抓好詞句教學當是小學閱讀教學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小學區別于中學乃至大學語文教學的主要標志。對詞或句的品味揣摩,是培養學生語感的主要方法。
(一)著力抓好字、詞的訓練。語言的美源于言辭的準確、明晰與和諧。文章蘊含的思想往往寄于某些重點詞語和句子中。對于課文中的一些關鍵性的詞句,不僅要求學生理解本義,還要讓學生領會其在文中的意義。比如在教學《放棄射門》一課時,我設計這樣的環節:
(出示練習)選詞填空 晃閃躲
福勒帶球突破,行云流水般( )過幾名后衛,直插對方禁區。
你們認為填哪個詞好呢?
生齊答:晃。
師:大家請說這三個詞有什么區別?
生:“晃”是快速閃過,“閃”是快速轉身避開,“躲”是避開的意思。
師:嗯,你是查字典來理解的。現在請同學們看看,這三個字中跟速度有關的應該各是哪個偏旁部首呢?
生1:“晃”字里的“光”。
生2:閃字里的“人”。
生3:躲字里的“身”。
生4:老師,我明白了。光的速度最快,所以課文甩“晃”字能形象地說明了福勒帶球的技術高超,他既能躲過對方后衛的攔截,又能把球順利地帶到球門前。
這樣,通過析形索義“晃、閃、躲”,學生自然體會到“晃”字更能體現出福勒帶球突破的速度之快,技術之高超。
(二)體現以讀為本。讀是學習語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語文教學不是教師講懂的,學生說懂的,而是學生讀懂的。所以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應該以讀為本,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讀書,充分利用機會讓學生通過朗讀、默讀、賽讀、引讀等多種形式,從讀中感悟,訓練語感。執教《三個小伙伴》時,在學到“沒有鋤頭挖樹坑怎么辦?沒有籮筐運肥料怎么辦?沒有水桶澆水怎么辦?”這句話的時候,我采用了這樣“問讀”的方式:
師:小野豬、小象、小袋鼠著急地問——
生:沒有鋤頭挖樹坑怎么辦?(大聲的,很著急的樣子)
師:小野豬、小象、小袋鼠非常著急地問——
生:沒有籮筐運肥料怎么辦?(顯得更著急了)
師:小野豬、小象、小袋鼠急得圍著小樹團團轉,問——
生:沒有水桶澆水怎么辦?(顯得著急得不得了)
采用“問讀”的方式,這樣的“問”營造了對話的情境,學生用“讀”來回答也就有了對象,這樣設計的精妙在于:教師用怎樣的語勢問,學生就會用怎樣的語勢答;教師“問”的情有多深,學生“答”的情就有多深。運用“問讀”使“以讀代講”的形式更加豐富多彩。
接下來,我出示句子,讓學生填寫后進行朗讀:
沒有鋤頭挖樹坑怎么辦?小野豬( )地說:“不要緊,不要緊,我有硬硬的嘴巴。”
沒有籮筐運肥料怎么辦?小袋鼠( )地說:“不要緊,不要緊,我有大大的袋子。”
沒有水桶澆水怎么辦?小象( )地說:“不要緊,不要緊,我有長長的鼻子。”
(生回答“自信”“大聲”“不緊不慢”等)
師:你能有信心地讀一讀嗎?(學生讀)是有一點信心了,能讀得更有信心些嗎?(學生再讀,語氣顯得更自信了)
這樣的“添詞朗讀”既能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又能在讀的感情上貼近文本和表達自己的情感,產生一種“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效果。
三、力求靈活而巧妙的教學方法
好的語文課堂應是一個多向的“對話場”。在這里,師生平等對話,生生自由“交談”,預設和生成并存。教師抓住生成并與課堂預設有機融合,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真正獲得全方位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也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師生都能感覺到生命活力的涌動。這種在預設的基礎上關注生成的課堂教學,才能煥發出生機和活力,這也是新課程語文教學理想境界。
比如教學《小音樂家揚科》,在討論交流“從楊科的悲慘命運中你想到了什么?”環節中,一個學生說到“我覺得揚科為了一把小提琴而丟掉了自己的性命是不值的。”我順勢推舟,把問題拋給學生“揚科為了音樂喪失了生命,值得嗎?”問題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家紛紛舉手爭著發言。支持的一方說:“揚科為了自己的夢想死有所值,他的生命是為音樂而存在,如果生命里沒有一份執著的追求,那么他的生命就失去了意義。”“揚科對音樂深切的熱愛令我感動,黑暗社會的殘酷無情令我寒心,只要他活在世上,還是受到壓迫。死對他來說,也許是一種解脫。”反對的說:“揚科讓我感動,可我覺得他死得不值,夢想可以實現,生命不可以重來。”“人雖然是為夢想而活,但生命沒有了就無法實現自己的愿望。”……最后在我的點撥下,學生們才達成了共識:“揚科是個酷愛音樂的人,他賦有音樂天分,他的生命與音樂已融為一體,他將來應是個出色的音樂家,可為了一把小提琴卻過早地失去了生命,追根溯源就是當時的社會太冷酷無情。”這一教學環節,既滿足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真真正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公。趁學生余興未盡,讓他們提筆寫感受。教師以學定教,順學而導,使學生在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不僅獲得了正確的價值取向,還能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人文性與工具性得到了完美的統一。
總之,我們應該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的回歸常態的語文教學,運用簡單、扎實而又巧妙的閱讀教學方法,讓學生實實在在學語文,用語文。
(責編 韋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