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我曾經多次聽過周桂紅老師的課,每一節課聽后都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她的課既沒有親切甜蜜的導語,也沒有意境優美、生動逼真的課件展示,既沒有唱、跳、演的課文戲環節,也沒有時分時合教學方式多重變換等五藝俱全的熱熱鬧鬧的課堂場面,卻真正地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課堂教學理念,課堂教學自然、簡單、扎實、開放。
一、閱讀教學環節力求簡單精妙
“簡單”在這里是針對教學內容、教學環節而言的。周老師在閱讀教學中力求簡單化。
教學內容的簡約濃縮。一堂課的時間、容量是很有限的,為了充分利用這有限的時間進行更扎實、有序、有效地教學,周老師針對自己精通、熟悉的教材進行梳理、整合,抓住課文內容的最關鍵處做文章,去繁就簡,簡化教學層次,優化教學過程,使本來繁雜的教學內容簡單化、科學化。例如,她在教學《小馬過河》時,在初讀大致了解課文內容后直入教學中心,讓學生找出老馬最后說的話“光聽別人說,自己不動腦筋,不去試試,是不行的”。以此為突破口,指導學生把小馬和老牛、松鼠的對話讀順、讀懂,并在語言環境中著重理解“難為情”“連忙”等詞的意思,最后在讀中感悟文中老馬的話中所蘊含的道理。她這節課沒有畫面優美的課件配教,也沒有熱鬧場面表演,只是以教師的導讀貫穿始終,促使學生品評詞句,反復讀,讀中感情,教路簡簡單單。一節課下來,學生既了解了課文內容,又能在讀中進行語言文字訓練,保證了閱讀教學的實效。
教學環節簡單明了。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對文本的學習理解來實現的。預期教學目標的達成取決于教學環節能否簡單優化。周老師在教《放棄射門》中描寫西曼運球突破一段時,只制作展現西曼“行云流水”般短暫畫面的課件,讓學生邊讀文段邊聽繪聲繪色的講解,學生完全被這流暢輕快優美的動作震撼了,全班同學的感官被調動了起來,對“行云流水”等詞句的理解也心領神會了。由此可見,媒體的設計不在多,而在于簡單和恰到好處。
二、閱讀教學過程力求以讀促“三品”,以“品”求“雙基”
詞句教學是小學閱讀教學的基本特征。因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著眼點應定位在培養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上,周老師的閱讀教學目標正是定格在此基礎上的。
(一)字、詞、句品讀訓練力圖體現在閱讀教學過程之中。文章蘊含的思想情感往往寓于某些重點字、詞、句之中,對于課文中的關鍵字、詞、句,周老師不僅要求學生通過品讀理解本義,還要求學生去悟出其在文中的意義。如她在教學《放棄射門》一課時,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巧妙地通過對“晃、閃、躲”析形索義,讓學生很快地、自然地體會到“晃”字所體現的福勒帶球速度之快,技術之高超。這樣的教法即省心又省事,既使學生感悟文情,又能打牢語文“雙基”。
(二)以讀為本始終貫穿在閱讀教學過程之中。《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小學各階段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周桂紅老師對課標這一教學理念不但理解較深,而且力圖實施于閱讀教學的過程之中。她在閱讀教學中始終堅持一個“讀”字,在實施教學中實踐了張田若先生堅持的“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的閱讀觀,以讀促“三品”,以“品”求“雙基”,自然形成了自己閱讀教學中“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的風格,讓學生通過朗讀、默讀、賽讀、引讀、問讀等形式,從讀中悟情、悟理,體會語感。
三、閱讀教學課堂力求靈活而開放
周老師的閱讀教學課堂已不再是忠實傳遞和接受的場所,而是一個開放的、多向對話的“對話場”。在這個“對話場”里,她極力倡導師生平等對話,“生”“本”自由交談的課堂教學模式。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生“本”之間通過交流、對話,促使新信息、新問題的生成。周老師善于抓住課堂預設與生成的有機融合,在開放的課堂里讓每一個學生真正在課堂上獲得全方位的滿足和發展。這正是新課程語文教學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她以學定教,開放課堂,拓寬教材,使學生在探究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不僅獲得了正確的價值取向,而且獲得了語言文字的有效訓練,實現了語文教學人文性與工具性時有機結合和完美統一。
周桂紅老師力求簡單、扎實、開放的閱讀教學已成為她自然、樸實、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
(責編 韋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