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創辦明天學校的初衷
孤兒乃社會大家庭里弱勢群體中的最弱者。為此,南寧市委市政府創辦了廣西第一所孤兒學校——明天學校,旨在為喪失父母的孩子重新營造一個溫馨的大家庭,以體現我們黨和政府及社會對孤兒們的關心和愛護,并讓每一位孤兒都成為有用之才。辦學8年來,我校共接收了來自本市乃至廣西區內的孤兒202人,其中36人已高中、職高畢業,并參加崗前培訓就業。目前在校住讀的孤兒有166人。
二、全社會關愛孤兒
明天學校在創辦籌劃階段,就得到了上級黨政部門的高度重視和關懷,也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
在“為明天學校孤兒獻愛心”義演活動中。各級政府部門、各社會團體、有關人士紛紛解囊捐助,建筑孤兒公寓樓;中海公司慷慨贊助125萬元,建筑宏偉的中海樓;區、市民委捐款18萬元,建設學生食堂。慈善總會、民營企業、兄弟學校熱情贈送架床、鋪蓋、衣物、桌椅、文具等物品。南寧市政協委員香港黃志強先生、陳兆輝先生、邱家儒先生共捐資10.5萬元,輔設學校愛心路。在極短促的時間內,安頓全部孤兒的基本條件就初步具備了。開學典禮上,孤兒學生、各級領導、資助人士歡聚一堂,氣氛熱烈。孤兒深感濃濃的愛,激動得熱淚盈眶。當時中央電視臺國際部,區、市電視臺,廣播電臺,報紙雜志等新聞媒體作了采訪報道,把實況傳遍山南海北。
此后,自治區領導和市領導多次深入學校看望、慰問孤兒。原自治區黨委副書記、原南寧市委書記李紀恒親手為我校題詞:“希望全市各部門、各單位和全市人民都來關心、支持南寧市明天學校,用我們的雙手托起明天的太陽!”原南寧市市長林國強也為我校題詞:“這是個很有特點的學校,今后只能辦好,不能辦壞。”學校源源不斷地獲得內地乃至香港、美國各界的援助。2007年11月18日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政府主席馬飚在南寧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黃偉京的陪同下到明天學校調研,指出:要擴大明天學校辦學規模,以滿足孤兒同享九年義務教育的需要,不斷把明天學校做大做強,要求學校向東邊征地17畝,投資1700多萬元擴建小學部,增設明天學校初中部。
三、用滿腔熱情培育孤兒
為了使孤兒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謀生,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學校要求全體教職工用滿腔熱情培育孤兒。
(一)用呵護溫暖孤兒的身心
為了使孤兒在校勝于家,學校設立孤兒學生生活管理處,安排有愛心的管理保育員3人,全身心想孤兒之所想,急他們之所急,做孤兒的貼心“父母”。首先是對孤兒的衣、食、住、行、病、痛等關懷細微,使他們感受學校的溫暖。然后,指導他們逐步學會自理自強、互愛互助、和睦相處。
(二)用理想陶冶孤兒的性格
孤兒缺乏父母管教,性格往往放蕩不羈。使之收心養性、自律自強是學校首要任務。學校以及德育處要求班主任經常與孤兒接觸,做孤兒的知心朋友,以理想鼓勵孤兒樹立遠大志向、陶冶性情。學校申報立項自治區級二類課題“孤兒心理健康教育與研究”,成立了課題組和心理咨詢室,聘請南寧市小學語文學會會長鄒節華擔任顧問,聘請“觸點心理咨詢公司”的韓慶寧總經理、張勇老師,南寧市兒童康復中心的屈永興老師等作為我校的心理咨詢專家,對孤兒心理個案和共性進行深入剖析,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經過近年來的探索,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
(三)用學識充實孤兒的頭腦
孤兒知識基礎差,學校要求教師切實因材施教,采用“開小灶”的辦法,給孤兒補差、補缺。同時,利用西鄉塘區內的高校資源,請廣西師范學院、廣西大學、廣西民族學院、南寧市職業技術教育學院等的大學生志愿者給小學和初中的孤兒進行補差和輔導,或開設各種素質教育培訓班,如電腦基礎班、快速作文班、數奧班等,或開展朗讀中華經典的活動,如誦讀《三字經小學生必讀本》、《弟子規》、《名人家訓》、《論語》等,用科學和文化充實孤兒頭腦。
(四)用實踐提高孤兒的能力
學校聘請技術人員給學生上課,讓他們參與實踐,學會護理花草樹木的技能,讓孤兒人人學會一兩項生產技能。同時,借助南寧市各職高、技工學校力量,對初中畢業孤兒進行職業技術培訓,使他們掌握謀生技能,成為有用于社會的人才。
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在社會各界慈善人士的幫助下,在全體教職員工的共同努力下,2007年有11名孤兒參加高考,上線率為100%,有36名孤兒中等職業學校畢業后參加工作,用愛心回報社會。我們有信心把學校辦成黨政領導的關愛點,社會各界的關注點,孤兒生活學習的向往點,海外慈善家的投資熱點,南寧市文明建設的新亮點。
(責編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