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是應該考慮教學效益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就要講究各項內容、各個環節教學的有效性。這個教學有效性要求我們遵循教學規律,用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這恐怕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優化”教學的真正含義吧。
我們的教學用什么樣的內容、用采什么樣的方法,才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呢?
且看兩位老師執教《“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的開課方法,哪一種更有效呢?
第一位教師由觀賞實物揭示課題:
師:(教師出示兩幅畫,一幅畫得很精彩,另一幅畫得很糟糕)同學們請看,這兩幅畫有什么不同?應該怎樣評價?
生A:雖然兩幅畫的內容相同,但一幅畫得好,另一幅畫得不好。
生B:第一幅,線條和色彩都很明晰;第二幅,朦朦朧朧,模模糊糊的。
生C:左邊的那幅我能分辨出畫了什么,右邊的那幅不知道畫了什么。
生D:第一幅畫的太陽很像,第二幅畫的是太陽還是月亮呢?
第二位教師直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新課文,題目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板書課題)。對這個課題,同學們有什么認識或者有什么要問的呢?
生A:課題中的“精彩”和“糟糕”是一對反義詞。
生B:課題用了兩個引號,說明“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是引用課文的語言。
生C:我預習了課文,“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分別是母親和父親的話。
生D:是的,對同一首詩,母親說“精彩極了”,父親卻說“糟糕透了”。
生E:我知道“精彩極了”中的“極了”是說沒有比這更精彩的了。同樣“糟糕透了”中的“透了”也是說沒有比這更糟糕的了。
生F:母親和父親分別在什么情況下這樣說的?
生G:巴迪對這兩種根本不同的評價有什么反應?
生H:巴迪寫的詩真的像他母親說得那么精彩嗎?或者真像父親說得那么糟糕嗎?
生I:母親主巴迪的詩“精彩極了”用意是什么?父親說“糟糕透了”用意又是什么?
師:非常好!同學們對課題的認識不錯,問題也不少,而且都是在閱讀中我們應該理解的問題。請大家帶著這四個問題(教師強調上面學生所提的四個問題)認真閱讀課文,從課中找到自己滿意的答案。
以上第一個教例不難看出,由于學生沒有說出教師想要的答案(教師設想學生的回答是“精彩”或“糟糕”的字眼,而學生并未這樣回答),教師無法進行下一個環節的教學,所以必定要來一番引導。這樣的引導,最理想的結果就是學生能說出教師想要的答案。我們不妨想想,就是學生說出了這樣的答案又有什么特別的意義呢?充其量只不過是浪費了課堂有限的時間。第二種開課直接提示課題,學生圍繞課題談自己的認識和問題,不會繞彎路,教師根據學生的認識和問題引導學生閱讀感悟,直截了當,非常順暢。學生可以談認識,可以跳出課題提問題,可以推敲課題中的重點詞,可以了解課題中的引用語,可以說自己的疑惑等等,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又培養了思維,既了解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又為下一步的教學明確了方向。
教學活動是由一個一個的細節構成的。細節雖小,卻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從諸多的教學活動片斷研究中,提升教學有效性更要從比較入手。
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執教《威尼斯的小艇》的教學片段:
學生朗讀課文二三小節之后,學生互相交流,王老師說:既然仿佛就是好像的意思,咱們把這句話改一下,改成“行動起來,輕快,靈活,好像一條蛇。”行嗎?這是我想請教的第一個問題。還有第二個問題,課文說威尼斯的小艇行動起來,輕快,靈活。輕快,靈活,兩個詞連起來可以怎么說?
生4:既輕快又靈活。
生5:又輕快又靈活。
生6:不但輕快而且靈活。
生7:輕快又靈活。
師:好,說得好極了。那么,我現在把這一句改成“行動起來,既輕快又靈活,仿佛一條蛇。”行嗎?這就是我想請教的第二個問題。咱們這樣,先別急著下結論。這兩個問題呀。愿意研究哪個問題你先做個選擇。然后自己想一想,有了心得以后還可以跟同桌或者是前后同學一起討論討論。
另一位老師的教法是這樣的:
師:威尼斯的小艇是什么樣子的?請大家讀讀第二自然段,用“——”劃出描寫小艇外形的詞。
師:誰來說說,你標了哪些詞?
生:“長”“窄”“深”“翹”“輕快靈活”。
師:除了這些。作者還用什么方法來寫小艇的特點?(比喻)幾個比喻?(3個)同是寫小艇,卻用了3個不同的比喻。
生:比作獨木舟,寫出小艇長、窄、深的特點。
生:比作新月,寫出了小艇兩頭翹起的特點。
生:比作水蛇。寫出了小艇行動輕快靈活的特點。
師:理解得非常好,可見,作者觀察仔細,抓住了不同的特點,描寫得很精彩。那么,就讓我們通過朗讀來體會一下吧!請你把它們這些特點讀出來……
同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我們乍一看,好像各有千秋。但仔細推敲,我們就不難發現,從細節更能看出不同的理念。案例二的老師引導學生讀書理解、品味詞語和比喻手法的好處,再通過朗讀深入體會。似乎啟發學生自讀自悟,不僅理解比喻的精彩,還認識到作者多種的比喻是來自于多方面的觀察。教師“導”的功能也有所體現。但從發揮學生潛能和發展學生個性上,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方面考慮,王老師的設計更是高屋建瓴。他先讓學生抓住“仿佛”這個詞和“輕快”“靈活”連起來還是中間放個逗號好展開討論,思路清晰地展開了充分的課堂活動,又讓學生透徹地理解了文章這樣寫的好處。常言說“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點燃了思維火花的孩子主動探究的欲望就更強,通過研究式的閱讀實踐,學生對語言的敏銳性和發現能力就得以充分培養。而且這一設計,還是開放的、有選擇的,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或接近自己能力的問題研究,充分地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教學實踐證明,要不斷改變教師“主宰課堂”的局面,就必須把重點轉移到學生自主研究上,才能更好地體現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特別應該借鑒國外在培養優秀人才方面的成功經驗,重視在引導學生自主閱讀中培養他們的研究能力和發現敏感。
教學手段和形式為教學目標服務。教學過程中運用各種教學手段,采用各種方法,首先應該考慮能否收到實際效果,這也是我們進行有效教學策略研究的意義所在。如果不講目的、不求效果地設計復雜的形式,那么手段和形式就失去意義。武術中有“花拳繡腿”的說法,意思是中看不中用;高明的武術講究“學拳千招不如一快”的要訣。我們在教學策略的選擇上要多比一比,看看每種方法是否恰到好處,是否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是否實現了對課堂教學的有效突破。
(責編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