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1.認識12個生字,會寫“牛、羊、少、小”4個字。認識一個偏旁。
2.知道“多——少”。“大——小”兩組意思相反的詞語,理解量詞“群”、“顆”、“堆”的意思。
二、教學時間:一課時。
三、教學過程
(一)創意導入
師:小朋友,你們想不想去玩呀?
生:想。
師:老師帶你們到樂樂的家走走好嗎?(課件演示郊外田野卡通畫及配樂《火車開了》)
(孩子們看了畫面,不時發出驚嘆聲)
[評析:教師很注意激發學習新課文的興趣,從視覺和聽覺上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讓他們在喜聞樂見中進入學習,讓課堂充滿歡樂的氣息。]
(二)快樂識字
師:說說你在院子里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課件展示院子里情景及所配有的動物叫聲)
生1:我看到蘋果。
師:在哪里?
生1:樹上。
師:你能把這句話說完整嗎?
生1:我看到樹上有蘋果。
[評析:從低年級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認識物體方位,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生(齊讀):蘋果(píng guǒ)。
生2:我看到桌面上有桃子。[演示桃子(táo zi)]
生3;我看到樹上有很多紅棗。[演示紅棗(hòng zǎo)]
生4:(模擬黃牛的叫聲)我聽到黃牛在叫。[演示黃牛(huáng niù)]
生5:(模擬貓的聲音)我聽到貓的叫聲。[演示花貓(huā māo)]
生6:我看到小鳥在屋頂上飛著。[演示小鳥(xiǎo niǎo)]
生7:(模擬小鴨的聲音)我聽到鴨子的叫聲。[演示鴨子(yā zi)]
生8:我看到小樹上有杏子。[演示杏子(xìng zi)]
師:讓我們一起來讀這些詞語。
(生齊讀)
師:你們讀得真好,有哪位小朋友愿意讀一次呀?(課件拼音消失。留下詞語)
生:紛紛舉手
[評析:適時適當的鼓勵和親切的語言,融洽了師生感情,使學生愿讀、樂讀、愛讀,極大地激發學生讀書的積極性。]
師:剛才小朋友們把這些詞寶寶讀得太棒了,現在它們迷路了,你能幫它們找家嗎?(發生字卡片,講解打招呼的活動方法,進行接讀游戲)
(三)學習兒歌
教師課件出示兒歌,學生借助拼音,自讀兒歌。
學生同桌互讀,互相正音,齊讀分組讀。
[評析:用各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讓學生讀懂,讀通,讀順,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既能幫助理解,又能幫助記憶。]
師:你們剛才讀得真不錯,能讓我試試嗎?
(師讀,學生們掌聲響起)
師:謝謝你們的鼓勵,現在你們也讀一次給老師聽好嗎?
(生有感情地齊讀)
[評析:教師轉變角色,作為學生的一員參與學習,改變一種形式進行朗讀示范,拉近了學生與教師的距離。]
師:小朋友們的聲音真響亮,那我們比一比誰讀得好?老師讀前面那一部分,你們就補充后面的,好嗎?
師:一個大
生:一頭黃牛
師:一個小
生:一只貓
師:一邊多
生:一群鴨子
師:一邊少
生:一只鳥
師:一顆
生:杏子
師:一堆
生:棗
[評析:激發學生朗讀的欲望,促進合作學習,在游戲中對比]
師:剛才小朋友們配合得太完美了,我們再讀一讀這些詞語好嗎?
[課件出示:1.一群……2.一顆……3.一堆……]
師:你們能運用“顆”、“群”、“堆”說一句話嗎?
A生1:一群馬。生2:一群羊。生3:一群大雁……
B生1:一顆珍珠。生2:一顆鉆石……
C生1:一堆垃圾。生2:一堆泥沙……
師:嗯,小朋友說得真多,剛才你們說“堆”的時候可要注意了,“土”是我們今天認識的偏旁“提土旁”
[評析:進行語言訓練,加強語言和文字的聯系,潛移默化學新知。]
四、指導書寫
師:這些是語文的生字,你認為哪一個最難寫?有沒有覺得不難寫的呢?
(一生舉手)
師:你來說說為什么不感到難?
生:“少”只要記住“小”多一撇就行了。
師:寫這個字要注意什么呢?
生:豎要豎在中線,撇要在第三第四空格內。
師:這些字有什么共同特點呢?
生:豎都是豎中線上。
[評析:激發學生探索熱情,解決了難點問題。]
(教師范寫,讓學生練習書寫)
師:(巡回指導)嗯,你寫字的姿勢要端正。你寫的字很漂亮。你寫的字很認真。
[評析:通過肯定、賞識,促使學生們獲得知識。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獲得自信心。]
五、總結
今天小朋友們學得都很積極,字也寫得很漂亮,你們能把今天學到的東西回去讀給你們的爸爸媽媽聽嗎?下課。
總評:
本課例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①以情感為依托,認與學和諧統一。教師在教學中特別注意以情感為依托,讓學生的學習過程進入認知與情感和諧統一的軌道。運用了多種教學手段充分調動與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挖掘其智慧潛能;②教會學生讀書,重視語言文字的訓練。教師在教學中加強學生朗讀,培養有條理的說話能力,引導學生認識和感受畫圖中的生動形象,加強對詞語的理解,鞏固語文知識;③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本堂課的教學過程,始終洋溢著師生雙邊活動的熱烈氣氛,既不是學生圍繞著教師轉,也不是學生配合教師活動,而是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主導作用不是教會學生,而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其目的是為使學生今后自己會學。
(責編 韋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