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時,為了盡早地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我們利用課前幾分鐘時間開展“每天多學一句話”的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大量易于模仿的句型,有效地規范了學生的語言表達。二年級,我們接著這個語言訓練,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把這項活動名稱改為“開心積累五分鐘”,進一步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一、精心挑選積累素材,趣味教學落到實處
我們中華民族文化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那么一年級時的“每天多學一句話”就相當于打開這座寶庫的“敲門磚”,二年級的“開心積累五分鐘”則是引導學生們走進這座知識寶庫,去欣賞,去學習,去探究,去積累,去創造;不是提供老師“加工”過的句子,而是引導學生學習閱讀材料中的詞句,擴大了積累的范圍,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創造空間。
1.精心挑選積累的素材
二年級學生在積累的素材上應當精心挑選那些好學易懂、瑯瑯上口、與生活實際聯系較為緊密的詞匯和句子。比如:竊竊私語、言而有信、不甘示弱、心不在焉、談古論今、姍姍來遲等詞語;又比如:“知子莫若父”“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百聞不如一見”“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搬起石頭砸腳——自討苦吃”“變戲法的功夫——手疾眼快”等句子。注意拓展詞句積累的范圍,觸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葉瀾教授指出:“教學中要注意知識的三方面溝通,即與人類生活世界溝通,與學生經驗世界、成長需要溝通,與人的生命、生活重新息息相關,使它呈現出生命態。”
2.采用有趣積累方式
學識才干的長進是逐步積累的過程。因此,本著“質量為上,循序漸進,積少成多”的原則,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與學生一起尋找相對應的生活實例,促進學生的理解,為下一步創造性的運用做好鋪墊。另外,用閑暇時間開展“詞句猜猜看”活動,讓學生根據所舉的例子、所作的解釋、所演示的動作,來猜猜所學過的詞句,讓學生猜想可以互相替換的詞句等。這些都是教師和學生合作完成的,學生也可以反過來考老師。這樣潛移默化地消化和吸收所積累的詞句。
二、學以致用,促進積累
積累的目的在于運用,運用有助于積累。為了實現知識的轉化,結合“開心積累”的內容,讓學生進行簡單的說話和寫話練習,以促進學生對詞句的積累。
1.微型寫話,理解和運用詞語
“開心積累”的內容與生活緊密相連,不乏學生有切身感受的詞句。比如:礙手礙腳、娓娓動聽、盡興而歸、長吁短嘆、欲速則不達等。我們讓學生以自己最有感受的詞句為題進行微型寫話。從一兩句到三四句,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做到“我手寫我心”。有一個小男生是這樣寫“欲速則不達”的:
今天中午放了學,我急急忙忙地往家跑。
家里空無一人,爸爸去永春看望爺爺,媽媽去上班,我一個人專心致志地做作業。
不知過了多久,我聽見媽媽在樓下大吼大叫。她讓我立刻下來,要帶我去看醫生。我急急忙忙往樓下跑。到了樓下,我才想起門忘了關。心急如焚的媽媽只好氣急敗壞地上樓去關門。
哎呀!這真是欲速則不達啊!
這樣原生態微型寫話,提高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也促進了學生對詞句的積累。
2.練習演講,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我們開展的演講練習,是演講的雛形,是“開心積累”的一項能力拓展,主題是“我是小小演講家”,讓學生輪流上臺來講自己的“寫話”或日記。要求學生事先準備,有備而來,脫稿講述,可以臨場發揮。剛開始時,學生們很靦腆,想上臺又不敢上。在幾個膽量較大的同學的帶動下大家才躍躍欲試;現在學生們爭先恐后,越講越好。因為演講的內容都出于自己的習作,所以講得生動有趣,津津樂道;聽眾興趣盎然,意猶未盡。原先課堂上不喜歡舉手的一個學生對我說:“老師,原來舉手發言這么簡單!”課堂上舉起的小手越來越多。
另外,我經常用手機把學生演講過程錄下來,播放給他們看。他們覺得很有趣,講起來也就更起勁了,有了講得更好的想法。他們學習、積累以及創作也更加投入,并努力做到精益求精。這樣,把聽、讀、寫、說四種訓練有機地聯系起來,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記得一位教育家說過:“什么是素質?當你學過的東西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素質,而素質是忘不掉的。”學生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他們就擁有了語言素質。
(責編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