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增長知識、提高能力、豐富情感,離不開教師的點撥引導。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師的“教”要致力于引導。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引導?前提是教師在深度研讀教材、深入研究學生的基礎上,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困惑,及時點撥疏通,引導學生把握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
一、在學生感情朗讀不到位時引導
有感情地朗讀,葉圣陶先生稱為“美讀”。“它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設身處地,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諸如此類。”可見,讀者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時,朗讀就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感情。在教學中,我們常碰到學生朗讀只浮在文字表面,沒有做到人情入境、扣人心弦。此時,教師的點撥就很有必要。如教學《從現在開始》第二自然段,當學生沒辦法讀出貓頭鷹“神氣極了”的語氣時,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沒有進入情境而感悟少。教師可以趁機引導:請同學們看動畫,再次感悟貓頭鷹那得意忘形的模樣。指名讀,讓學生從讀后評議中取長補短;范讀,讓學生感悟那“神氣極了”的情態;表演讀,把神情、動作、朗讀融為一體。這樣通過一步一步地引導,使學生在感悟文本的同時,也受到情感熏陶,感悟“神氣極了”的內涵,并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二、對重點詞句進行品析時引導
蘇霍姆林斯基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深有感觸地說:三十年的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閱讀能力那里來?教師應引導學生腳踏實地立足文本,進行品詞析句,領會語言文字的神韻,體會作者的情感。因此,教師應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揣摩品味,把學生思維引向深入,引導學生體驗并運用這些詞句。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秋天,白樺和櫟樹的葉子變黃了,松柏顯得更蒼翠了,秋風吹來,落葉在林間飛舞。”雖然學生感覺到這個句子寫得美。“飛舞”這個詞用得好,但還不能夠像作者那樣走進秋天的小興安嶺,感受落葉的動態美。此時,教師應抓住“飛舞”這個詞引導學生品析。
師:你覺得“飛舞”這個詞用得好,“飛舞”這個詞可以換成什么詞?
(分別換成:飄落,飛落,飛動,飄動)
師:作者沒有運用這些詞,而用“飛舞”,肯定有自己的用意;請聯系上下句用心地讀一讀,體會一下,你覺得用“飛舞”這個詞好在哪里?(結合課件演示)
生:“飛舞”表示樹葉不僅在動,而且在舞,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飄飄悠悠,活潑快樂極了。
師:多么可愛的樹葉呀!“飛舞”描寫出小興安嶺秋天的美麗。
通過引導學生詞句品析,使他們感受到課文的意境之美,而且感悟到作者用詞之妙。
三、當學生個性化解讀有失偏頗時引導
當學生個性化解讀有失偏頗時,教師不能為“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而全盤照收,應當巧妙引導,使學生“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如教學《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課后,教師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誰?為什么?有的學生說:這兩只兔子我都喜歡,因為它們一樣可愛。這種回答顯然是片面理解課文價值取向,教師可以這樣進行點撥:面對老山羊的答謝,小灰兔怎么做?回到家里以后,又有什么表現?吃完白菜以后,又是怎么做?它會怎么想?以此引導學生再次走進文本,把感悟的支撐點放在與小灰兔的再次對話上。透過文本,學生感悟出:小灰兔不勞動,兩手空空,不勞動就沒有收獲。相比之下,熱愛勞動的小白兔才真正可愛,應從小熱愛勞動。
四、當學生理解課文受阻時引導
文本的內涵,隱藏于文本結構、語言之中。學生以自己的閱讀視角進入文本、展開解讀,難免會受困、受阻,教師應抓住機會,及時引導。如教學《田忌賽馬》一課,一位學生提出問題:第二次賽馬時,田忌改換這三匹馬出場的順序,為什么齊威王不跟著改變馬出場的順序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課文之中,但學生未能夠領悟課文中的意思。為此,教師請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一起讀書、一起尋找、一起討論;學生帶著問題研讀文本時,就找出了答案:從“得意洋洋”、“譏諷”,可以看出齊威王賽馬勝利后驕傲自滿;從他輕蔑地說“那就來吧!”,可以看出齊威王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當然不會考慮調換馬出場的順序了。針對學生的質疑,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讀一讀、找一找、議一議,使學生理解文本,獲得新知。
教學中,教師從教會學生感悟文本的角度,關注學生學習進展情況,及時指點迷津,可以促使學生在理解與感悟、思維與情感協調發展中提高閱讀能力。
(責編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