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天津地區臨床疑似鴨傳染性漿膜炎的發病鴨進行病原分離鑒定和藥敏試驗,結果分離到7株細菌,對其進行細菌形態、培養特性、生化特性和動物試驗研究。結果表明,7個分離株在人工感染試驗中對鴨均有致病性,鑒定為鴨疫里默氏桿菌。在16種常用抗菌藥物的藥敏試驗中表現出對氟苯尼考、頭孢塞肟、頭孢曲松和痢菌凈等藥物敏感性較高。對泰樂菌素、諾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環丙沙星、頭孢氨芐、頭孢拉定、卡那霉索、慶大霉素、四環素、磺胺甲基異惡唑、復方新諾明等藥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藥性,為該地區鴨傳染性漿膜炎的藥物防治提供了理論依據。
關鍵詞:鴨傳染性漿膜炎;鴨疫里默氏桿菌;分離鑒定;藥敏試驗
中圖分類號:S858.325.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6500(2008)06—0009—03
鴨傳染性漿膜炎又稱鴨疫里默氏桿菌病,是感染鴨、火雞等多種禽類的一種接觸性傳染病。主要引起1~4周齡小鴨發病,呈急性或慢性敗血癥,死亡率高達75%。臨床可見病鴨眼鼻出現大量分泌物、排綠色稀糞、共濟失調、頭頸震顫和昏迷,剖檢以纖維索性心包炎、肝周炎、氣囊炎、干酪性輸卵管炎、腦膜炎為特征。1982年我國郭玉璞首次報道了本病在北京地區的流行,隨后福建、河北、河南、上海和浙江等省區陸續報道了該病的發生。近年來,天津地區蛋鴨和肉鴨飼養發展迅速,一些養殖場出現了疑似鴨疫里默氏桿菌感染的病鴨,筆者對發病鴨群進行了流行病學調查,采集病料進行細菌分離鑒定,并對分離菌株進行了藥敏試驗。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病料:采自天津地區發病鴨場送檢的鴨傳染性漿膜炎疑似病例。
培養基:大豆酪蛋白消化液(TSB)、麥康凱瓊脂購自中國獸藥監察所;普通瓊脂、巧克力瓊脂、生化培養基等由本實驗室自行配制。
藥敏試紙片:購自北京天壇藥物生物技術開發公司。
試驗用雛鴨:購自非疫區養鴨戶的1日齡未免疫雛鴨,于本室動物房隔離飼養至7日齡且健康者用于試驗。
1.2 細菌的分離鑒定
1.2.1 流行病學2006—2007年,西青區、津南區、薊縣、靜海縣等地區大型肉鴨養殖場或養殖戶出現疑似鴨傳染性漿膜炎發病鴨,發病日齡從5日齡至35日齡,主要集中于1-4周齡,有過病史的鴨場呈現發病日齡逐漸減小的趨勢。臨床表現為流淚、流鼻液、縮頸、排綠色稀糞、站立不穩、發抖、運動失調等,有些病鴨仰臥,雙腿呈游泳狀。發病4-5d后死亡,死亡率可達70%以上。剖檢具有典型纖維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氣囊炎。臨床上應用抗生素、抗病毒藥進行防治,效果均不理想。
1.2.2 細菌分離無菌采取病死鴨腦、肝臟接種巧克力瓊脂平板,置燭缸內37℃培養24-48h,觀察細菌生長特性,同時劃線接種普通瓊脂平板、麥康凱平板,37℃培養24h,觀察結果。


1.2.3 形態染色鑒定取純培養的單個菌落涂片,然后進行瑞氏染色和革蘭氏染色,鏡檢,觀察其形態特征。
1.2.4 生化試驗取分離菌株的純培養物分別做吲哚、枸櫞酸鹽利用、明膠液化、接觸酶、氧化酶、尿素酶、石蕊牛乳等試驗,同時做分解葡萄糖、蔗糖、乳糖、麥芽糖、甘露醇、果糖發酵試驗,7℃燭缸培養,連續觀察7d。具體操作參照文獻進行。
1.2.5 人工感染試驗挑取巧克力瓊脂上疑似鴨疫里默氏桿菌分離株的單個菌落分別接種于3%犢牛血清的TSB肉湯中,置37℃恒溫震蕩培養24h,通過計數確定活菌數量為4×108個,mL,經涂片染色檢查純度后作為接種用菌懸液。
將40只7日齡非免疫健康雛鴨隨機分成8組,每組5只,同條件分開飼養。其中7組分別經足底注射7個分離菌株的菌懸液,每只鴨接種0.2mL,剩余1組為生理鹽水對照組。每日觀察記錄鴨的臨床癥狀,并對死亡鴨進行病理剖檢,采集病料進行細菌分離培養。
1.3 藥敏試驗
取上述分離菌株,采用紙片瓊脂擴散法進行試驗,結果判定參照北京天壇藥物生物技術開發公司出版的《藥敏試驗判定標準》進行。
2 結果與分析
2.1 細菌分離
在不同地區采集的疑似鴨傳染性漿膜炎的病例中,共分離到9株細菌。其中7個疑似鴨疫里默氏桿菌的分離株在麥康凱瓊脂和普通瓊脂上均不能生長,在巧克力培養基上形成圓形、邊緣整齊、凸起、濕潤、直徑約1~2mm的菌落。這些菌株經瑞氏染色,略呈兩極著色,為兩極濃染的小桿菌;革蘭氏染色呈陰性細小短桿菌,單個或成對分布,不形成芽胞,命名為TJ-R1,TJ-R2,……,TJ-R7。另外,有2份病料同時分離到2株疑似大腸桿菌,在麥康凱瓊脂上形成粉紅色、圓形、光滑、邊緣整齊的中等大小的菌落。
2.2 生化試驗
7個分離菌株的生化特性均符合鴨疫里默氏桿菌的典型特征,詳見表1。
2.3 人工感染試驗
7個分離株引起發病和死亡的情況基本相同。小鴨于接種后20h出現精神沉郁,食欲減退,眼角有白色泡沫樣分泌物,流鼻液,伏臥不起,縮脖,拉白色或黃綠色稀糞。繼而出現步態不穩,頭震顫,共濟失調,角弓反張。感染細菌后30h開始出現死亡,至86h內全部發病死亡。剖檢病死鴨,接種后40h之內死亡的小鴨只見氣囊稍增厚,有黃色分泌物,其他器官無明顯肉眼病變。40-50h內死亡鴨剖檢心包、肝臟、氣囊表面的纖維素性滲出物不明顯,只見肝臟腫大淤血。接種細菌50h后死亡病鴨剖檢,心包膜增厚,心包積液,肝臟腫大,肝臟、氣囊表面有大量灰黃色纖維索性滲出物。而生理鹽水對照組5只鴨均健活,剖檢組織臟器無病變。
取發病死亡鴨的心血、肝和腦組織涂片,革蘭氏染色檢查,可見兩極濃染的小桿菌,單個或成對存在。將病死鴨腦和肝組織按1.2.2方法進行細菌分離培養,所有病料中均有細菌生長,其生物學特性與攻毒細菌相同。
2.4 藥敏試驗
試驗結果如表2所示,7個鴨疫里默氏桿菌分離株對氟苯尼考、頭孢塞肟敏感率為100%,其次為頭孢曲松86%和痢菌凈71%,對其他12種藥物均表現不同程度的耐藥性。
3 討論
(1)通過細菌形態、培養特征、生化試驗和動物回歸試驗證明,自不同區縣發病鴨場分離到的7個分離菌株均為鴨疫里默氏桿菌,且具有較強的致病性,證實天津地區存在鴨傳染性漿膜炎的流行。
(2)長期以來,藥物防治一直是養鴨生產中控制傳染性漿膜炎的主要措施。但反復多次投藥既增大了養殖成本,又容易引起耐藥菌株的出現,給該病的防治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本試驗選用了16種抗菌藥物對所分離的7株鴨疫里默氏桿菌進行了藥敏試驗,結果表明,天津地區鴨疫里默氏桿菌耐藥現象非常嚴重,對大多數菌株敏感有效的藥物只有氟苯尼考(100%)、頭孢塞肟(100%)、頭孢曲松(86%)和痢菌凈(71%),而對泰樂菌素、諾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環丙沙星、頭孢氨芐、頭孢拉定、卡那霉素、慶大霉素、復方新諾明等12種藥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藥性,與張大丙等、張淑霞等報道的結果差別較大,這可能與不同地區鴨場預防和治療用藥物的種類有關。因此,對本病進行藥物防治時,應根據當地和鴨場本身的用藥情況,選擇使用有效的藥物。最好根據藥物敏感試驗結果篩選敏感藥物進行針對性用藥。
參考文獻:
[1]郭玉璞,陳德威,范國雄,等,北京鴨小鴨傳染性漿膜炎的調查研究[J],畜牧獸醫學報,1982,13(2):107—114
[2]鄭騰,李昂,陳枝華,鴨傳染性漿膜炎的診斷和防治現狀及進展[J],中國家禽,2002,24(12):40—42
[3]韓文瑜,何昭陽,劉玉斌,等,病原細菌檢驗技術[M],吉林:吉林科技出版社,1992:305—308
[4]張大丙,郭玉璞,北京地區鴨傳染性漿膜炎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預防獸醫學報,1999,21(4):260—263
[5]張淑霞,楊增岐,葛俊偉,等,鴨疫里默氏桿菌的分離鑒定及免疫原性[J],中國獸醫學報,2002,22(5):463—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