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建園條件、設施條件、苗木定植和促成栽培等方面詳細介紹了馬牙棗的促成栽培技術。通過簡易大棚栽培,使馬牙棗的成熟期提前25d,單產提高30%,單價提高100%,效益超過45萬元/hm2。
關鍵詞:馬牙棗;促成栽培;大棚
中圖分類號:S665.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6—6500(2008)06-0023-02
棗樹耐旱、抗鹽堿、適應性強,為天津地區最主要的果樹栽培樹種。目前,天津地區棗樹栽培面積29萬hm2,占天津市果樹栽培面積的34%,其中金絲小棗面積22萬hm2,冬棗等鮮食棗品種7萬hm2,平均產量3105kg/hm2。近年來,棗樹品種的不斷豐富、栽培技術的提高以及市場需求的變化,為鮮食棗品種的科研和生產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延長鮮食棗市場供應成為緩解市場壓力、提高栽培效益的重要措施。目前,鮮食棗最長的貯藏期不超過100d,且主要是晚熟棗品種,通過低溫及真空減壓等技術,使其能延長至春節。延長鮮食棗市場供應的另一種措施就是選育鮮食棗品種,較冬棗提前成熟的鮮食棗品種如圓玲棗、薊州脆棗、梨棗、贊皇大棗、早脆王和馬牙棗等,成熟期分別較冬棗提前15~38d。另外,由于棗樹花芽當年分化,單花芽分化只需6d,單株花芽分化完成需要60d,花芽形成后40d進入開花期,設施促成栽培技術能更好地發揮其樹種生理優勢,實現早果、豐產,豐富市場供應,提高栽培效益。筆者采用成熟期最早、鮮食性狀較好的馬牙棗品種,通過簡易大棚栽培,使馬牙棗的成熟期提前25d,單產提高30%,單價提高100%,效益超過45萬元/hm2。由于促成栽培提前成熟,避免了白熟期降雨影響,使馬牙棗果實裂果率降低80%,效益提高50%以上。
1 立地條件
土壤選擇沙壤土,通透性好,有機質含量1.2%以上,pH值7—7.5,年降雨量425mm,日照時數2204h/年,年積溫4871℃,平均氣溫10.5℃。
2 設施條件
設施采用簡易大棚,南北方向,混凝土支柱,竹木拱棚,跨度12~15m,長度80-100m,高度3m,選用無滴PE膜或PVC膜。
3 定植技術
苗木選用2-3年生壯苗,定植密度1m×2m,施有機肥6萬~7.5萬kg/hm2,定植應在棗樹落葉后進行,枝量及新梢生長量較早春定植增加50%以上。樹形選擇紡錘型,設施邊緣采用開心型。草地果園型栽培,每年平茬的高密度栽培株行距為0.5m×1m。
4 促成栽培技術
4.1 溫濕度
大棚栽培受自然氣候變化影響較大,因此,天津地區扣膜升溫時間為3月初。升溫后,通過遮蓋、通風、澆水等措施,嚴格按照棗樹不同生育期的需求控制溫濕度。棗樹對氣溫十分敏感,溫度低于15℃,日照少于12h就開始落葉,棗樹的需冷量為低于7.2℃的低溫量1000-1600h。萌芽期15~18℃,夜溫7~8℃,相對濕度70%~80%。萌芽后白天溫度17~22℃,夜溫10-13℃,相對濕度50%~60%。棗樹的授粉和花粉萌發受自然環境影響極大,低溫、干旱、多風、多雨對授粉不利,會造成嚴重落花,花期晝溫22~30℃,夜溫15—18℃,相對濕度70%~85%。果實發育期晝溫25~30℃,相對濕度小于60%。果實發育中后期,當棚外溫度與棚內棗樹生育期所需溫度接近或高出時,逐漸揭開棚膜,適應外界環境。
4.2 整形修剪
設施棗栽培樹型選擇紡錘型,以充分利用空間和增加質量,只要空間允許、便于操作,每株應多留棗頭,樹體高度控制在1.5~2m。一年生樹離地100cm定干,從離地50cm起每10~15cm疏除1個二次枝可促發棗頭枝,當棗頭枝長出后按作業道走向的兩側拉枝并均勻分布開,拉枝角度70-80°。第2年主干枝剪留60cm,仍然疏除剪口下5-6個二次枝促發棗頭枝,第3年以后以輕剪為主,當棗頭枝達到樹冠要求時及時疏除內膛過密枝。
4.3 摘心
當棗頭枝長到株間樹冠交叉或確定的樹體高度時即可摘心,另外,在棗樹初花期進行摘心,能有效地調節營養供應,提高棗樹授粉和坐果能力,提高產量和質量。適當疏除棗頭枝上二次枝的棗吊及后期開花的幼小果,并合理控制產量負載,確保先期花坐果及果樹品質。
4.4 中耕澆水
溫室栽培棗樹,必須保證水分澆透,但澆水次數不宜過多,澆水后應及時深翻樹盤以利根系透氣,7月中下旬可結合澆水及中耕適當增施磷鉀復合肥,每株100-15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