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矮牽牛幼苗的帶芽短縮莖、無芽短縮莖、葉片和盆花的花托為外植體,進行其組培快繁研究。結果表明,與無芽短縮莖、嫩葉和花托相比,帶芽短縮莖作外植體明顯縮短了愈傷組織誘導期和芽苗的誘導分化期,是較理想的外植體;誘導愈傷組織及芽的增殖培養基均以MS+3.0mg/LBA+0.1mg/LNAA為佳;生根培養基以1/2MS+0.2mg/L2,4-D為好。關鍵詞:矮牽牛;雜交一代;組織培養;快速繁殖
中圖分類號:S68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6500(2008)06—0037—03
矮牽牛(Petunia hybrid aVilm.)又名碧冬茄、靈芝牡丹,為茄科多年生草本,原產南美,為P.vio-lacea與P.axillarls的雜交種,通常作一年生栽培。矮牽牛花大,花色豐富,花期長,栽培管理省工,園林綠化上需求量大,由于重瓣或大花品種常不易結實或實生苗不易保存母本的優良性狀,常采用扦插繁殖,但扦插繁殖速度太慢,滿足不了生產發展的需要,而組織培養可在短時期內獲得大量的優良種苗。因此,筆者對矮牽牛雜交一代新品種進行了組培快繁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試驗所用材料為美國矮牽牛雜交一代新品種的種子離體萌發苗和盆花花托。
1. 2方法
1.2.1 初代培養從長勢健壯的矮牽牛盆栽植株上剪取直徑0.5-1cm的帶蕾花托,花托朝下置于洗滌劑中浸泡5min,然后用流水沖洗1h剪掉花梗,去除花萼及舌狀花瓣,在無菌條件下,用75%酒精浸泡30s,再用0.1%HgCl2消毒10min后,用無菌水沖洗4-6次,每個消毒過的花托切成4塊。在超凈工作臺上,將F1種子培養的無菌苗(高3-4cm)的根系切除,再分切成0.5cm左右的帶芽短縮莖、無芽短縮莖和4min×4mm的葉塊。接種到相應的培養基。培養4周后統計數據。

1.2.2 繼代培養在無菌條件下,將初代培養中誘導出的高3-5cm的芽苗分切成帶芽短縮莖轉到增殖培養基上,培養25d后,觀察芽苗生長狀況.統計增殖率。
1.2.3 生根和移栽在無菌條件下,將3-3.5cm左右單株,分別轉入生根培養基誘導生根,3周后統計生根率。待小苗長出4-5條根,根長約1~2am時,打開瓶蓋,置于散射光下煉苗3-5d后。取出瓶苗,洗去根部培養基,植于消毒的混合基質(腐殖土:蛭石:泥炭土=1:1:1)上,澆足定根水,蓋上塑料薄膜,保溫保濕(RH90%左右,溫度20~30℃),注意避免陽光直射。1周后揭去塑料膜,逐步加強日照,并視苗情噴施稀薄營養液,防治病蟲害,30d后統計成活率。
1.2.4 培養基與培養條件以MS和1/2MS基本培養基附加不同配比的BA、NAA、KT(表1—3),30g/L蔗糖、7g/L瓊脂,pH5.8。培養室溫度為25±2℃,光照強度1500-20001x,光照時間12h/d。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外植體愈傷組織誘導和再分化能力的比較
4種外植體接種培養后,均可見不同程度的切口處膨大、突起和愈傷組織的形成。發生的時間依次為帶芽短縮莖最早,無芽短縮莖和葉片次之,花托最遲。前3種外植體誘導的愈傷組織均可再分化新芽,分化時間和分化率以帶芽短縮莖最優。因此,帶芽短縮莖為最佳外植體。
2.2 不同激素配比對矮牽牛愈傷組織誘導和分化的影響
如表1所示,當NAA為0.1mg/L時,隨著BA濃度的提高,成芽率逐漸提高。BA達到3.0mg/L時,成芽率最高,達96.7%,且芽苗生長健壯。再提高BA濃度,其成芽率反而下降,芽苗生長勢也變弱。低濃度的NAA有利于誘導矮牽牛莖段分化成芽,隨著NAA濃度的提高,表現為成芽率降低。附加KT不但沒有提高成芽率,而且出現抑制芽苗分化的現象。因此,我們認為MS+3.0mg/LBA+0.1mg/LNAA為誘導帶芽短縮莖分化成芽的較佳培養基。
2.3 不同激素配比對矮牽牛芽苗增殖的影響
將初代培養誘導出的高3-5cm的芽苗分切成帶芽短縮莖,轉接到6種不同的繼代培養基上,結果顯示(表2),6種繼代培養基均可使芽苗增殖,但增殖效果差異顯著。在BA和NAA的激素組合中,BA濃度從1.0mg/L提高到3.0mg/L,伴隨著NAA從0.1mg/L提高到0.2mg/L,增殖系數從7.80上升到11.07。但從生長情況看,矮牽牛芽苗對NAA較為敏感,濃度稍高即表現出褪綠現象,且葉片細長、缺刻深。附加KT后,芽苗增殖系數下降,表現出與初代培養類似的結果。因此,MS+3.0mg/LBA+0.1mg/LNAA是較適宜的增殖培養基。
2.4 生根培養
增殖培養30d后,將高為3-3.5cm左右的無根苗分離出來,轉接于4種生根培養基上,1周左右均可陸續生根。從表3可見,生根的基本培養基以1/2MS優于MS。在附加0.2mg/L2,4一D或0.2mg/LIBA培養基中的生根率均可達100%,優于附加0.2mg/LNAA,誘導生根培養3周后,幼苗葉片寬大,顏色濃綠,整株健壯,試管苗的質量最好。
2.5 煉苗及移栽
當小苗生根4—5條、根長1~2cm時,將幼苗移出培養室,在自然光照下煉苗3~5d后,移栽至混合基質中,幼苗成活率可達95%以上,且生長健壯。
3 討論
試管萌發的F1無菌苗植株小,葉片光滑無毛,形態分化程度低,再分化能力強。用于替代盆栽植株作為繁殖材料,取材不受栽培季節限制,無需表面滅菌,繁殖效率明顯提高,既縮短了材料的培育期,加速了快繁進程,又有效地降低了生產成本。
前人研究認為,花托、莖尖、嫩葉和種子均可作為矮牽牛組織培養的外植體,尤其是花托培養,能很好地保持良種的種性。本研究對以上材料的比較表明,花托培養需經過愈傷組織再生,誘導分化時間長,加之花托表面消毒較難,污染率高,消耗試材量大,用幼葉培養耗時長且分化率低。帶芽短縮莖作為外植體,具有誘導分化時間短,芽苗增殖率高,取材容易,消毒簡單等優點。
參考文獻:
[1]馬育華植物育種的數量遺傳學基礎[M],南京:江蘇科技出版社,1982
[2]李瑛,鄭國慶,重瓣矮牽牛的組織培養[J],北方園藝,1993(2):19—21
[3]陳振光,園藝植物離體培養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
[4]彭立新,王姝,孟廣云,蝴蝶蘭組織培養快繁研究[J],天津農業科學。1999,5(2):27—29
[5]趙偉,矮牽牛的組織培養和快速繁殖[J],北方園藝,2004(2):37
[6]紀生疆,轉基因矮牽牛組培快繁技術[J],福建熱作科技,2003(2):25—26[7]瞿素萍,矮牽牛的組織培養研究[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01
(5):447—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