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觀察小劑量丙種球蛋白(IVIG)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并細菌感染的臨床效果。
方法 IVIG組70例病人給予IVIG2.5~5 g/d,連續用3~5天,常規激素治療及抗生素治療;對照組40例病人常規激素治療及抗生素治療,比較兩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治療組感染病死率、體溫下降至正常、白細胞恢復正常時間及體征消失恢復正常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或P<0.05)。結論 小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SLE合并細菌感染能縮短感染時間,有效降低感染引起的病死率。
【關鍵詞】 丙種球蛋白;系統性紅斑狼瘡;感染
文章編號:1003-1383(2008)01-0017-02中圖分類號:R 593.241文獻標識碼:A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本身免疫功能障礙,在治療過程中應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劑,故疾病過程易出現感染或疾病活動并感染。大劑量靜脈丙種球蛋白治療系統性紅斑狼并感染的療效已肯定,但醫療費用高。我院地處經濟欠發達地區,許多患者不能接受大劑量靜脈丙種球蛋白(IVIG)治療。從2001年至今,我們應用小劑量IVIG治療70例SLE并細菌感染的患者,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現總結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70例SLE合并感染患者為2001年~2007年我院住院病人,SLE診斷符合1997年美國風濕病學會修訂的SLE診斷標準[1]。70例應用IVIG治療的患者,其中女性52例,男性18例;年齡7~65歲,平均25.2歲。對照組40例,其中女性26例,男性14例;年齡10~56歲,平均27.1歲。SLE合并感染指的是細菌感染,感染的判斷標準:①體溫≥38.5℃;②白細胞計數增高,分類中性粒細胞比例增多;③有相應癥狀和定位體征;④胸部X線和/或CT等影像學檢查,證實肺部實質性浸潤病變,排除肺結核、心源性肺水腫、狼瘡性肺炎等;⑤病原學檢查培養出致病菌。2.治療方法 IVIG組給予:①IVIG2.5~5 g/d,連續用3~5天;②常規激素治療,強的松1 mg/(kg·d),嚴重者甲基強的松龍沖擊治療。③抗生素治療,合成青霉素或三代頭孢聯合喹諾酮類抗生素。對照組予:①常規激素治療,強的松1 mg/(kg·d) ,嚴重者甲基強的松龍沖擊治療。②抗生素治療,合成青霉素或三代頭孢聯合喹諾酮類抗生素。
3.臨床觀測指標 ①體溫下降至正常的時間;②白細胞恢復正常的時間;③體征消失恢復正常的時間;④病死率。4.統計學處理 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或χ2檢驗,采用SPSSV10.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
結果
SLE臨床療效觀測指標結果,IVIG組體溫降至正常時間、白細胞恢復正常時間、體征消失時間均明顯少于對照組(P<0.01),病死率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討論
SLE是一種具有高發病率和病死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存在基因易感和自身免疫缺陷,好發青年女性,病程長,在治療過程中主要應用皮質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劑,極易產生感染或疾病活動并感染[2]。感染是SLE的主要死亡原因,尤其在發展中國家,1992~1996中國統計表明66%SLE病人死于感染[3]。感染以細菌最常見,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統最多見,革蘭陰性桿菌和革蘭陽性球菌是SLE常見致病菌,多從受損皮膚進入體內,引起菌血癥、肺炎、敗血癥、腦膜炎等。SLE合并細菌感染在臨床治療中不易控制,易導致嚴重的致命感染。大劑量的IVIG治療SLE合并細菌感染的療效已得到肯定[4]。
我們在1999年開始用小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取得較好療效[5]。2001年起用小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SLE合并細菌感染患者70例,通過與對照組比較,其感染病死率、體溫下降至正常、白細胞恢復正常時間及體征消失恢復正常時間差異均有顯著性統計學意義(P<0.01或P<0.05)。
IVIG治療SLE的機制尚未明了,可能機制包括:①IgG的Fc封閉巨噬細胞和B細胞的Fc受體,從而反饋性抑制B細胞合成自身抗體,終止免疫應答;②選擇性直接作用于T細胞亞群CD8,使之活化增加,從而抑制B細胞分化和抗體的合成;③通過獨特型-抗獨特型反應,與循環免疫復合物或感染性抗原作用,形成不溶性免疫復合物,隨后被網狀內皮系統所清除;④充當活化補體成分的受體,防止補體介導性免疫損傷。本文用小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SLE合并細菌感染能縮短感染時間,有效降低感染引起的病死率,在感
作者簡介:王小超(1966-),男,湖南省雙峰縣人,副主任醫師,醫學學士。染的治療上與大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SLE合并細菌感染比較能減少治療費用,但IVIG治療SLE的最佳劑量值得探討。
綜上所述,感染是SLE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及誘發SLE活動和加速病情惡化的因素,小劑量IVIG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并細菌感染同樣可以縮短感染時間,降低病死率,其作用機制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蔣 明,DAVID YU,林孝義,等.風濕病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930-931.
[2]張 曉.系統性紅斑狼瘡與感染[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5,2:110-112.
[3]Mork CC,Lee KW,Ho CT,et al A prospective study of survival and prognostic indicators ofsystemic lup erythematosus in a southern Chinese population[J].RHEUMATOLOGY,2000,399-406.
[4]莫 櫻,蔣小云,陳述枚,等.大劑量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輔助治療兒童系統性紅斑狼瘡[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1,5(2):110-113.
[5]王小超.小劑量靜注丙球治療慢性ITP臨床觀察[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0,2:216-217.
(收稿日期:2007-11-28 修回日期:2007-12-24)
(編輯:潘明志)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