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三種不同固定方法對髕骨骨折后膝關節功能的影響。
方法 58例髕骨骨折患者分為三組;A組19例選擇采用絲線環扎荷包法;B組19例選擇采用克氏針張力帶固定法;C組20例選擇采用鎳鈦聚髕器固定法治療,并隨訪三組治療效果。結果 術后3個月各組膝關節活動恢復情況及術后6個月三組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A、B兩組及B、C組之間相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A、C組之間相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髕骨骨折應根據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內固定;髕骨骨折
文章編號:1003-1383(2008)01-0030-02中圖分類號:R 683.42文獻標識碼:A
髕骨骨折是較常見的骨折之一,內固定方法有多種,各有其優缺點。我科分別應用絲線環扎荷包法、改良AO張力帶固定法、鎳鈦聚髕器固定法治療髕骨骨折58例,并觀察各自療效,探尋髕骨骨折最佳的治療方法。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我院2000年1月~2006年8月收治58例髕骨骨折患者,男37例,女21例,年齡l6~69歲,平均46.8歲。其中閉合傷41例,開放傷17例。橫斷骨折32例,粉碎性骨折26例,均為新鮮骨折,左側30例,右側28例。損傷原因:跌傷27例,車禍傷19例,墜落傷9例,其它3例。以上病例按不同治療方法分為三組:A組19例選擇采用絲線環扎荷包法;B組19例選擇采用克氏針張力帶固定法;C組20例選擇采用鎳鈦聚髕器固定法。凡有開放性損傷并感染、全身多發傷及聯合傷、伴有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謝性骨病者均排除。
2.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行連續硬膜外麻醉,清理關節腔及處理骨折面,直視下將髕骨復位,關節面平整后大巾鉗暫時固定,根據患者病情采用以下三種內固定方法。①絲線環扎荷包法:用粗絲線圍繞髕骨邊緣作環狀縫合,再用間斷縫合法縫合髕骨兩側斷裂的腱膜,并用粗絲線修補髕前斷裂組織和擴張部,術后行長腿石膏固定6~8周。去石膏后逐漸練習膝關節活動。
②克氏針張力帶固定法:從髕骨的下緣自下向上分別縱行穿入兩根平行的直徑2 mm克氏針,在髕骨的上緣股四頭肌腱處穿出針后,用18號鋼絲于髕前以“8”字形繞4個針端后拉緊打結,以粗絲線修補擴張部及髕前斷裂組織。一般術后不需外固定,但對粉碎性骨折需術后行石膏固定。3天后開始逐漸進行膝關節屈伸活動,2周拄拐下床活動。
③鎳鈦聚髕器固定法:術中將碎骨解剖復位并縫合髕前組織,在保持髕骨解剖復位的情況下,分別在髕骨上緣和髕底韌帶附麗處,選擇與髕骨大小相適宜型號的鎳鈦聚髕器,在冰鹽水中展開聚髕器的5只爪,使聚髕器正好能卡在整復好的髕骨上,沿關節囊破口處探查關節面平滑與否及被動屈伸膝關節以了解固定程度。滿意后用45℃無菌鹽水紗布均勻熱敷聚髕器的腰及爪,聚髕器即恢復原有強度,記憶性聚合髕骨。對于嚴重粉碎骨折者,先行髕韌帶周圍荷包縫合,使之成為相對完整的上下骨折后再復位固定,保持關節面平整。術后3天進行股四頭肌收縮練習,術后1周進行膝關節屈伸活動,2周后可拄拐行走。
3.評定標準 術后3個月對三組病人分別進行膝關節主動活動度測定,采用改良膝關節活動度(ROM)評價標準[1]:①優:膝關節伸屈正常,或伸正常,兩膝關節屈曲度相差20°以內,關節面解剖復位;② 良:膝關節伸正常,兩膝關節屈曲度相差21°~35°,關節面移位<5 mm;③可:膝關節伸正常,兩膝關節屈曲度相差>35°,但能屈曲到90°,骨折延遲愈合,關節面移位5~10 mm;④ 差:不能達到上述標準者。術后6個月對三組患者分別采用許碩貴等[2]膝關節功能評定標準,優:膝關節功能正常,髕骨關節面解剖愈合;良:膝關節功能正常,偶痛,或伴有髕骨關節面階梯≤2 mm;可:膝關節伸屈可達健側水平,但下蹲吃力,膝部時有酸痛感,或伴有髕骨關節面階梯<3 mm;差:膝關節屈曲≥90°,但不能完成下蹲,膝部經常酸痛且明顯,或伴有髕骨關節面階梯≥3 mm。
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以Fisher確切概率法作統計學分析。
結果
1.各組膝關節活動恢復情況 本組58例均獲隨訪,各組膝關節活動恢復情況見表1,術后3個月三組膝關節活動度數據經統計學處理:A、B兩組及B、C組相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A、C組相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
2.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 術后6個月各組膝關節功能
討論
近年來對于髕骨骨折的治療方法種類繁多。治療的目的是使骨折端完全復位,恢復關節面的平整光滑,關節位置良好,盡可能早期功能鍛煉,降低骨折后期的并發癥,防止創傷性關節炎,預防膝關節粘連、強直,恢復關節的正常功能。本文通過用三種不同方法對髕骨骨折進行處理并總結如下。
1.治療方法的選擇 從本組病例資料看,髕骨骨折以橫斷、粉碎較為常見,雖治療方法較多,但我科根據不同病例施行的手術內固定方法有三種:對開放性骨折盡可能采取絲線環扎荷包法,對閉合骨折采用鎳鈦記憶合金聚髕器及克氏針張力帶法,開放性骨折選擇絲線環扎荷包法可以減少異物反應與術后感染。而對于髕骨嚴重粉碎性骨折,先行髕韌帶周圍荷包縫合,使之成為相對完整的上下骨折后再采用鎳鈦聚髕器固定復位固定,這種方法能使粉碎的多骨塊達到解剖復位或近似解剖復位固定。
2.各方法治療中的相關問題 絲線環扎荷包法雖是臨床較常采用的方法,但操作必須仔細,要求解剖復位,否則常因關節面不平整而引起不良后果。術后因需較長時間固定對膝關節功能鍛煉和恢復有一定影響;克氏針張力帶法常因克氏針尾形成滑囊及刺破皮膚并發感染,及鋼絲滑落等并發癥而影響療效。故選用克氏針及鋼絲時應粗細合適,穿針位置適當偏于髕骨后關節面,不能穿出關節面,留于骨外的克氏針頭不宜過長(約0.5 cm)。因有時伴針尾痛,部分病人很難做到早期活動;鎳鈦記憶合金聚髕器法因具有獨特的形態記憶及持續的自動加壓功能,恢復記憶后不會因骨折愈合及人體運動而松動。有利于早期功能鍛煉,適合用于各種類型的髕骨骨折,尤其適用于粉碎性髕骨骨折。
本文通過對上述病例進行隨訪,術后3個月三組膝關節活動度及術后6個月各組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顯示: C組在關節活動度及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優于A組(P<0.05),而A、B兩組之間及B、C兩組之間關節活動度及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C組療效雖優于A組,但A組與B組及B組與C組相比療效無差異。因此,對于髕骨骨折應根據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因為每種方法各有其優缺點,須針對具體病情靈活運用,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譚 軍,豐建民.骨科無襯墊石膏技術 [M].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0,176.
[2]許碩貴,張春才,王 仁.鎳鈦聚髕器治療嚴重粉碎性髕骨骨折[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5,7(5):429-432.
(收稿日期:2007-09-28 修回日期2008-01-24)
(編輯:潘明志)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