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兒科學;目標導學;教學改革;臨床教學
文章編號:1003-1383(2008)01-0096-02中圖分類號:G 642文獻標識碼:B
當今社會,知識信息激增,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擁有的文化科學知識如浩瀚的大海,教師教不完,學生學不完(一個本科生在校期間所學知識僅占一生所需知識的10%);加之新知識、新技術的不斷涌現,學生必須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1]。目前,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而現實的任務,就是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與習慣,因此,在兒科學臨床教學中實施以目標導學為途徑的素質教育,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是當前兒科學本科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舉措。
一、目標導學的特點
1.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有效實施“雙主教學” 所謂目標導學,就是應用素質教育目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導學過程中塑造學習主體,發揮人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生存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2]。目標導學之“導”有三個內涵:目標引導、學法引導、潛能開導。學生在老師引導下,自主認識、理解,掌握知識、技能,學會學習方法,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這種教學模式,將師生關系從原有的“權威服從”變成了“指導參與”的關系。教師“主導”是指教師是導學者,包括導讀(指導自學教材)、導思(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導議(組織小組合作學習,誘導學生積極發言)、導練(指導答疑及操作訓練,以達到目標)。其中讀、思、議、練的主體都是學生,教師的責任全在“導”字上。根據這一理念,在教學中必須改變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法,真正把學生提到“主體”地位上。這種教學模式比較適用于兒科學臨床教學,因為兒科學作為一門臨床課程,同學們學習時不會像剛接觸醫學基礎課程一樣感覺陌生,兒科許多課程均是以疾病定義、發病機制、病理、病理生理、臨床表現、診斷、鑒別診斷、治療、預后統一模式為講授線索,而同學們過去已經學習了病理、病理生理及藥理等基礎課,許多時候完全能通過自學完成學習目標。
2.目標明確,能有效地做到有的放矢 我們之所以憑借目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是因為目標是激勵人們前進的動力;教學目標在教育教學中發揮著引導、定向、控制和激勵的巨大作用;導學目標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是溝通教與學的橋梁[3]。目標教學中通過出示目標,使教有重點,學有方向,使學生產生學習動機,并對學習起導向、激勵作用;通過創設新情景,激發和維持學習動機;通過測標,使學習結果得到及時反饋,并對學習結果進行評價激勵,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根據兒科學的特點,導學目標可分為:認知目標、技能目標、道德和情感目標。每個目標又可細分為好多項,而且很明確。
二、目標設計策略
1.課堂目標要有針對性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它明確地規定了教學內容和能力應達到的要求,它制約著教學活動和教學評價的順利進行。因此,在教學目標設計上我們力求合理、準確、清晰,遵循實際性、針對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的原則。將課堂目標結合具體的知識內容或技能操作內容,并用可以測量的,可以評價的水平層次加以表述,盡量具體化,要避免籠統地講學生了解什么,理解什么,學會什么,掌握什么等等。兒科教學“導學目標”見表1。
2.目標設定要有層次 一門學科與每個知識點,一個班內每個學生均存在個體差異,有的學生反應快,有的學生反應慢,因此我們在設計每堂課的目標時,如果不考慮到這種情況,就會出現目標設高了,會讓學生“吃不消”,目標設低了,又會使學生“吃不飽”。為此,可將課堂目標分層次,即可分為基本性目標(面對興趣較低的,反應較慢的,基礎知識較薄弱的學生);提高性目標(面對那些基礎知識較扎實,懂一點但沒完全掌握的學生);拓展性目標(對相關內容或課堂掌握較好的學生)。不同層次的學生按照目標的層次,循序漸進地學習,較高層次的目標是在較低層次目標的基礎上更進一步。
三、目標導學實施策略
實施目標導學分為如下幾個階段:展示目標→學生自學→評價階段→鞏固練習階段。下面以兒童先天性心臟病一課講授舉例說明。
1.展示目標 先在黑板上畫圖并結合多媒體講解先天性心臟病的血液動力學改變;然后引導學生根據血液動力學改變結果說出可能出現的癥狀、體征和X線檢查特點。并給出一個嬰幼兒先天性心臟病病例思考題,題中描述病人的臨床癥狀、體征、X線、心電圖等特點,要求同學們先了解病例的意思,請同學們通過自學后寫出診斷及鑒別診斷。
2.學生自學階段 同學自學課本,帶著問題看,帶著問題想,通過問題引起學生對課本的學習興趣。并針對思考題思考,檢查自己能否解答,教師輔導學生自學,同桌或前后桌可以小聲議論,然后教師解答思考題并針對思考題進行檢查,了解學生對新內容的理解程度和存在問題。教師根據學生反饋出來的問題,針對知識的重點、難點、關鍵和學生認識的深度、廣度進行畫龍點睛的點撥和講解,使學生對新知識達到初步理解,如學生在做思考題時出現診斷錯誤,應重點講解各型先心病的臨床特點及診斷要點。重點小結:講解左向右及右向左分流心臟病的各自特點及鑒別診斷。質疑問答:啟發學生對不清楚的問題質疑并解答,如房間隔缺損的雜音是如何形成的?為什么室間隔缺損易患感染性心內膜炎?課堂上學生的表現顯示,大多數學生一改以往被動接受知識的習慣,積極投入到學習中,積極思維,各抒己見,極大地發揮了學生主體地位的作用。
3.評價階段 師生對這節課的知識進行簡短的歸納總結,體現出這節內容在整個知識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使知識在學生頭腦中“豎成線,橫成片”。然后再給出2~3道綜合臨床病例思考題,學生完成答卷后,教師提出批改要求并公布正確答案,學生交叉閱卷,要求批改者簽上姓名,最后由教師部分抽查改卷結果。教師公布正確答案的同時請學生舉手表示答對或答錯,及時統計正答或錯答率,以便當堂矯正,同時也使教師能及時了解教學效果。學生參與批改試卷,一方面符合學生檢測后急于反饋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既能培養學生工作的責任感和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又能達到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的效果。
4.鞏固練習階段 學生自己根據教師講評解疑進行自我矯正,教師則根據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信息,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矯正和彌補,使學生完全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同時還需根據教材的內容,圍繞教學目標設計不同的練習或訓練,讓學生進行鞏固和提高。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因材施教,貴在得法”,教師在實施導學策略時,務必在求精、求異、置疑、反思等內容和環節上狠下功夫,努力開發每一位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潛能,根據學生的特點,“啟”得有道,“導”得有法,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就能達到和諧促進,取得教學雙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周鳳崗.自學輔導教學模式試驗[J].教育與現代化,1999,52(3):17-21.
[2]李培湘.素質教育目標導學研究[M].上卷.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35-46.
[3]李 強,潘紅飛,凌賽泳.優化兒科學課堂設計提高教學質量[J].右江醫學,2006,34(4):444-445.
(收稿日期:2007-10-15 修回日期:2007-12-27)
(編輯: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