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消化不良;嬰幼兒;中藥敷臍
文章編號:1003-1383(2008)01-0101-01中圖分類號:R 723.110.244.9 文獻標識碼:B
嬰幼兒腹瀉是兒科急癥中常見病癥之一,也是社區診療中的常見病之一,近年來我們采取中藥敷臍法治療嬰幼兒腹瀉,取得較好療效,現總結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144例均為診斷明確的門診患兒,符合下列條件:①年齡0~3歲;②大便次數≥5次/日,為稀水或蛋花湯樣,無膿血,大便常規鏡檢WBC≤5個/HP或少許脂肪球,大便培養陰性。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84例,其中男44例,女40例;年齡0~1歲21例,1~2歲38例,2~3歲25例;病程1~3 d 69例,3~5 d 15例;發熱26例,嘔吐39例;腹瀉次數<10次/日51例,≥10次/日33例。對照組60例,年齡、性別、癥狀、體征與治療組無明顯差異。
2.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均行常規治療,靜脈注射穿琥寧,補液及糾正脫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口服蒙脫石散劑。兩組患兒治療期間不用其他藥物,治療組加用中藥敷臍。方藥:吳茱萸、五味子、丁香、干姜各10 g共研為細末貯瓶備用。用適量藥末調醋如糊狀,敷填于臍中(神厥穴),另用紗布覆貼于臍上,用圓形膠布固定,保持24 h再更換,72 h為1療程。
3.療效標準 ①顯效:治療72 h內大便次數≤2次/日,大便性狀恢復正常,全身癥狀基本恢復正常。②有效:治療72 h,大便次數減少至2次以下,大便性狀好轉,全身癥狀明顯好轉。③無效:治療72 h,大便性狀次數及全身癥狀均無好轉,甚至惡化。
4.統計學分析 總有效率采用χ2檢驗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95.24%;對照組總有效率71.67%,經統計學處理,χ2=15.61,P<0.0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有非常顯著性差異,治療組優于對照組(見表1)。
討論
嬰幼兒腹瀉為兒科常見病,目前認為常合并病毒感染,應用中醫辨證論治,配合中藥治療有良好療效[1]。穿琥寧為抗病毒藥,有解熱、消炎作用;而蒙脫石散劑對消化道內的病毒、病菌及產生的毒素有固定、抑制作用,且能保護消化道黏膜。中醫認為嬰幼兒腹瀉原因多為體質虛弱,臟腑未完全發育,體質嬌嫩,脾胃運行功能尚未健全,感受外邪易致脾胃功能受損紊亂[2]。久瀉易耗傷氣液,導致小兒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遲緩。臍中又名“神闕”,是任脈之穴,任督二脈互為表里,共理人體諸經百脈,臍為氣血所聚,陰經所養,藥敷于臍,因臍部角質層最薄,皮下無脂肪,且血管豐富,易于藥物滲透吸收,而且藥物外敷能避免藥物通過肝臟的首過效應及胃腸道對藥物的分解與破壞[3]。而中藥中的吳茱萸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之功;五味子收斂固澀、止瀉、益氣生津;丁香散寒、溫中、消食、開欲;干姜則溫中散寒、回陽通脈,四味合用有溫中散寒、消食、止嘔、止瀉的作用,本組資料表明,治療組治療時配以中藥臍敷,總有效率達95.24%,與對照組總有效率71.67%比較,療效有非常顯著差異(P<0.01),且此法簡便易行,患兒易于接受,未有不良反應,深受家長歡迎。
參考文獻
[1]孫 梅.小兒腹瀉[A].見楊錫強,易著文.兒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92-301.
[2]張樹生.中藥貼敷療法[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88,4.
[3]馬 梁.敷臍法治百病[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2,4.
(收稿日期:2007-12-04 修回日期:2008-01-03)
(編輯:崔群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