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圍絕經期綜合征;丹梔逍遙散;六味地黃湯
文章編號:1003-1383(2008)01-0104-02中圖分類號:R 711.75文獻標識碼:B
圍絕經期綜合征是女性絕經前后的常見病,筆者運用抑肝補腎方法即應用丹梔逍遙散合六味地黃湯加減治療,收到較滿意的效果,總結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均為2002~2006年門診患者。共觀察病例78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8例,年齡最大55歲,最小40歲,平均年齡48歲;病程:<1年15例,1~3年24例,>3年9例;未絕經者30例,已絕經者18例。對照組30例,年齡最大53歲,最小42歲,平均年齡46歲;病程:<1年8例,1~3年18例,>3年4例;未絕經者18例,已絕經者12例。兩組年齡、病程及絕經情況等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
2.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和《實用中西醫結合診斷治療學》[2]確定診斷。臨床癥狀:烘熱汗出,心煩易怒,失眠多夢,心悸怔忡,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或畏寒肢冷,心情抑郁。
3.排除標準 ①更年期抑郁癥;②藥源性抑郁癥;③原發性高血壓,原發性低血壓;④慢性貧血;⑤內科感染性疾病;⑥泌尿生殖系統器質性病變者。
4.治療方法 治療組應用丹梔逍遙散和六味地黃湯加減,藥物組成:銀柴胡、熟地黃、山萸肉各10 g,枳殼、白芍、當歸、茯苓、仙靈脾各15 g,白術、牡丹皮、五味子各12 g,甘草6 g。隨癥加減:頭暈重者加夏枯草、菊花各12 g;失眠者加合歡皮10 g,夜交藤15 g;心悸胸悶者加薄荷(后下)6 g,柏子仁9 g;脾氣虛者,加黨參、黃芪各12 g;便溏明顯者去當歸、熟地黃,加芡實、神曲各15 g;經量過多者,加阿膠、炮姜各9 g;遺尿重者加益智仁、巴戟天各10 g。每日1劑,水煎分3次溫服。對照組給予布洛芬片0.2 g、谷維素20 mg,每日3次。兩組均10天一療程,2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5.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和《實用中西醫結合診斷治療學》[2]確定療效。治愈:癥狀消失,停藥半年后隨訪無復發;好轉:癥狀減輕,或部分癥狀消失;無效:癥狀均無改善,或停藥半年后諸癥又復發。
結果
兩組療效比較,經統計學處理,兩組間有顯著性差異(U=2.295,P<0.05),治療組優于對照組。見表1。
病案舉例
患者,女,47歲,教師,2003年6月8日就診。患者2年前月經開始紊亂,近半年來出現陣陣烘熱汗出,面部潮紅,心情抑郁,虛煩難寐,心悸健忘,頭暈目眩耳鳴,身疲腰酸腿軟,舌紅少苔,脈細數。體查:T37℃,P88次/分,R22次/分,BP120/70 mmHg。神志清楚,表情憂郁,面部潮紅,微汗出。心肺肝脾檢查未見異常,心電圖檢查正常,血常規、生化檢查、肝腎功能、電解質、血糖等均正常。診斷為更年期綜合征。辨證為腎陰虧虛,肝氣郁結。治宜抑肝補腎,予處方:熟地黃、山萸肉、當歸、白術、茯苓各15 g,仙靈脾、巴戟天各9 g,銀柴胡、白芍、五味子、甘草各6 g,服藥10劑。自覺精神好轉,烘熱汗出減少,夜能入睡,但仍心情郁悶、口干苦,辨證郁久化熱,前方加山梔炭10 g,薄荷(后下)6 g,繼服10劑,諸癥大減,配合心理疏導治療,病情痊愈。隨訪半年未見復發。
討論
更年期綜合征系指女性在自然絕經前后,卵巢機能逐漸衰退的生理過程,屬中醫學“圍絕經期前后諸癥”范疇,由于女子七七腎氣虛衰,天癸漸竭,沖任虛損,經血不足,陰陽失調而引起的一組癥候群。本病以腎虛為本,肝郁為標,虛實夾雜,寒熱并見。調整臟腑陰陽氣血,抑肝補腎,標本兼顧是診療本病的原則。丹梔逍遙散出自《內科摘要》,專攻肝郁血虛時久,生熱化火,銀柴胡、枳殼疏肝行氣;配以白芍、當歸、白術柔肝補血;丹皮清血中之伏火。合以六味地黃丸加減滋陰補腎,熟地黃、山萸肉、仙靈脾、五味子滋陰補養肝腎,填精補髓,調理沖任;茯苓、丹皮以健脾滲濕,清虛熱,兩方加減合用,共奏抑肝補腎,調節陰陽之功,故臨床效果滿意。本病雖因腎氣衰減,體內陰陽平衡失調而引起,但大多數患者或有精神因素,或有某些特殊性格,故在辨證施治中,注意心理治療,是提高療效的關鍵環節,不可忽視。本觀察結果表明圍絕經期婦女以肝氣郁結,肝腎兩虛為主,以腎虛為本,治療宜抑肝補腎,療效滿意。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66.
[2]陳貴廷,楊思澍. 實用中西醫結合診斷治療學[M].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1,1017-1021.
(收稿日期:20007-12-07 修回日期:2008-01-22)
(編輯: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