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觀察氟西汀聯合“醒腦開竅”電針治療腦卒中后抑郁的臨床療效。
方法 87例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分為針藥組45例和對照組42例,均每日口服氟西汀20 mg,針藥組患者同時配合電針治療;分別于治療前后對兩組進行Barthel指數(BI)、Fugl-Meyer運動量表(FMA)、Zung抑郁自評量表(SDS)和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檢測。結果 治療1個月后,兩組SDS、HAMD評分與治療前比較減分明顯,BI、FMA評分明顯上升(均P<0.01);兩組間比較針藥組顯示更明顯(P<0.05)。抑郁狀態比較,針藥組SDS及HAMD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86.7%、84.4%與60.0%、57.1%,P<0.01)。結論 氟西汀配合“醒腦開竅”電針治療腦卒中后抑郁有明顯的臨床療效。
【關鍵詞】 腦卒中后抑郁;氟西汀;電針
文章編號:1003-1383(2008)05-0538-02中圖分類號:R 743文獻標識碼:A
腦卒中好發于中老年人,近年來青年腦卒中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有3%~8%的腦卒中發生于18~45歲的青年人[1]。腦卒中致殘率高,不僅導致患者的生理性殘疾,同時也給患者帶來精神上的壓力,以致造成心理障礙。腦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腦卒中后急性期至2~3年內常見的并發癥。屢見文獻報道老年腦卒中后抑郁障礙的研究,但中青年是社會、家庭結構中的中堅力量,所以這部分群體腦卒中后抑郁更應重視。現將我院1998年至2007年收治青年腦卒中后抑郁87例,進行臨床分析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1998年至2007年收治住院青年腦卒中患者87例,腦梗死69例,腦出血18例,其中,男52例,女35例,年齡20~45歲,平均年齡36.6歲。入組病例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腦梗死診斷標準;經頭顱CT或MRI證實;排除抑郁癥及其他病史;無精神病家族史;無智力障礙及明顯失語癥。抑郁診斷標準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CGMI)的抑郁診斷標準[2]。患者Zung抑郁自評量表(SDS)均≥40分,Hamilton抑郁評分17項版本(HAMD)≥18分,均為抑郁狀態[3];失語患者能參加基本的口語評估,神志清楚,生命征穩定,排除并發有其它臟器的嚴重疾患、嚴重抑郁癥、嚴重失語和認知障礙的患者。隨機分為針藥組(氟西汀+電針)45例和對照組(氟西汀)42例。兩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均差異無顯著性意義。
2.方法 兩組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均每日晨口服氟西汀20 mg,針藥組患者同時配合“醒腦開竅”電針療法(針灸醫師操作):選取內關、水溝、百會、印堂、三陰交(患側)穴。先刺雙側內關,直刺0.5~1寸,施捻轉提插相結合瀉法,施術1 min。前3 d針刺水溝,向鼻中隔斜刺5分,雀啄手法,致眼球濕潤為度;3 d后改為百會、印堂,百會向后平刺5分,小幅度高頻率捻轉補法,施術1 min,針印堂時捏起皮膚,向下斜刺5分,小幅度高頻率捻轉補法,施術1 min。三陰交直刺0.5~1.2寸,施捻轉提插補法,施術1 min。每穴均留針30 min,每天針刺治療1次。
3.評定指標 兩組治療前后均采用Barthel指數(BI)及Fugl-Meyer運動量表(FMA)評定ADL及運動功能[4],100分為獨立,75~95分輕度依賴,50~70分中度依賴,25~45分重度依賴,0~20分完全依賴。Zung抑郁自評量表(SDS)、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定抑郁狀態,以SDS、HAMD治療前后的減分率=(治療前分數-治療后分數)/(治療前分數)×100%為指標,基本痊愈>75%;顯效50%~75%;好轉25%~50%;無效≤25%,評分>25%為有效[3]。
4.統計學處理 數據資料用(-±s)及百分率表示,采用t檢驗及χ2檢驗,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結果
經過1個月的治療,SDS、HAMD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均有明顯下降(P<0.01);BI、FMA評分明顯上升(P<0.01);兩組間比較針藥組顯示更明顯(P<0.01或<0.05)。抑郁狀態比較,針藥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1、2。
討論
抑郁是腦卒中后常見并發癥,各研究報道PSD發生率差異較大,約為12%~64%,平均為30% ~40%[5],有研究顯示青中年腦梗死患者PSD的發生率為41.43%[6],與各研究報道發生率相似。PSD的發生機制可能有以下兩種:①原發性內源性學說[7,8]:認為腦卒中后抑郁的發生與大腦損害后的神經生物學改變有關。病變損害去甲腎上腺素(NE)能及5-羥色胺(5-HT)能神經元及其傳導通路,致使NE及5-HT含量下降而導致抑郁。②反應性機制學說,即家庭、社會、生理等多種因素影響導致腦卒中后的生理及心理平衡失調而致反應性抑郁狀態。文獻報道,腦卒中后抑郁患者采用與不采用抗抑郁治療對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康復有較大的影響[9]。
本研究所用“醒腦開竅”針法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石學敏教授于1972年首先提出的,指通過針刺以復蘇人體腦竅及其連屬組織的受抑、受損、受挫的功能,開發恢復其具有的主宰、傳導、聯絡和支配的作用,本法以內關、人中、三陰交為主穴,且手法操作有嚴格的量化要求。卒中后抑郁癥屬于中醫學郁證中“因病致郁”的范疇。卒中后抑郁癥的根本病機為“竅閉神匿、神不導氣”。患者平素氣血虧虛,心、肝、腎三臟陰陽失調,加之憂思惱怒或飲酒飽食,或房室勞累,或外邪侵襲等誘因,致使陰虧于下、陽亢于上,而血隨氣逆,挾痰挾瘀,上擾腦神而致病。此時患者除了出現一系列軀體癥狀外,腦主精神意識思維的功能也受到一定損害,從而出現一系列精神心理障礙的癥狀。“神”的功能失常既可以引起軀體癥狀也可以導致心理精神障礙,此二者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始終存在,且互為因果,單純治療軀體功能病變,則心理精神障礙會影響總體療效,反之亦然。而“醒腦開竅”針法正是針對卒中以及其并發精神心理疾病的根本病機,精選穴位,切中要害。內關穴為心包經之絡穴,可改善中風患者的左右心輸出量,改善腦血氧供應,具有寧心調血安神之效;針刺水溝或百會、印堂開竅啟閉,醒元神;三陰交可補三陰,益腦髓,調氣血。諸穴合用可調元神使之達明,順陰陽使之平衡,理氣血使之沖和,通經脈使之暢達,故臨床收到較好的療效。
氟西汀是一種選擇性5-羥色胺重攝取抑制劑,為新一代抗抑郁藥物。文獻報道,鹽酸氟西汀不但能改善PSD,而且能通過促進5-羥色胺遞質的功能,改善神經運動功能來促進腦損傷后的功能恢復和調節目的性的運行反射[10]。本文兩組患者口服氟西汀治療1個月后BI、FMA、SDS和HAMD評分均與治療前比較明顯改善,其中針藥組明顯優于對照組,表明氟西汀配合“醒腦開竅”針治療對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的改善、抑郁癥狀的緩解,降低致殘率,提高生存質量等方面有更顯著的療效,與上述的相關報道論點一致。電針作為一種輔助治療手段,無毒副作用,在改善抑郁程度的同時能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所以,針藥結合作為治療抑郁癥的一種新的模式,值得在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張曉明,郭起浩.青年卒中105例臨床分析[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3,20(6):551-552.
[2]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S].第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87.
[3]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5-39.
[4]繆鴻石,朱鏞連.腦卒中的康復評定和治療[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98-126.
[5]謝瑞滿.老年期腦卒中后抑郁的藥物治療進展[J].世界臨床藥物,2005,26(9):533-536.
[6]陳 娟,李 強.青中年腦梗死后抑郁臨床觀察與治療探討[J].醫藥論壇雜志,2008,29(9):34-35.
[7]Vogel CH.Assessment and approach to treatment in poststroke depression[J].J Am Acad Nurse Pract,1995,7 (10) :493-497.
[8]Gonzalez Torrecillas JL,Staner L,Mendlewicx J,et al.Cerebralblood flow and port TIA depression Actasluso ESP[J].NeurolPsiquiatrciene Afines,1995,23 (2):52-57.
[9]左若群,周文勝,曹文新.心理康復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5,11(11):933-933.
[10]梁翠萍,呂佩源.腦卒中后抑郁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2007,22(1):52-53.
(收稿日期:2008-08-28 修回日期:2008-09-23)
(編輯: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