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白內障;新生血管;青光眼
文章編號:1003-1383(2008)05-0646-01中圖分類號:R 779.66文獻標識碼:B
病歷介紹
例1:女,72歲,有糖尿病史11年,因雙眼漸進性視力下降5年,診斷為雙眼白內障,于我院行左眼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人工晶體植入術,術前左眼視力手動/20 cm,晶體棕黃色混濁,眼底窺不入。術后視力0.3,人工晶體位于囊袋內,眼底檢查DRP 4期,術后囑病人控制血糖,一周后復查。但患者一直未曾復診,直到一個月后左眼疼痛、視物不見5天復診。眼科檢查:左眼視力無光感,眼壓59.4 mmHg,角膜輕度霧狀水腫,前房深,虹膜表面布滿新生血管,瞳孔圓,直徑約5 mm,對光反應消失,人工晶體位置正,眼底朦朧窺不清。給予行睫狀體冷凝術,術后眼壓控制,視力無光感。
例2:女,68歲,有糖尿病史15年,因雙眼漸進性視力下降3年,加重半年于我院診斷為雙眼白內障,行左眼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人工晶體植入術,術前左眼視力0.02,晶體棕黃色混濁,眼底模糊不清,術后視力0.5,人工晶體位于囊袋內,眼底檢查DRP 3期,術后囑病人控制血糖,一周后復查未再見異常改變。術后一個半月復查,視力0.1,眼壓41.20 mmHg,角膜輕度水腫,前房深,瞳孔圓,直徑約4 mm,對光反應遲鈍,虹膜表面發現新生血管,人工晶體位置正,眼底模糊可見視盤邊界清,C/D無明顯擴大,DRP 3期。給予藥物控制眼壓,行小梁切除術,術中應用絲裂霉素。術后兩周左眼視力0.12,眼壓11.3 mmHg,角膜透明,濾過泡形成良好,前房中深,虹膜表面仍有新生血管,眼底DRP 3期,給予眼底造影后行激光治療,囑病人隨診。
討論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嚴重并發癥,嚴重影響視力。上述兩位病人都有糖尿病,白內障術后繼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因糖尿病可引起視網膜、脈絡膜缺血缺氧,產生具有活性的血管形成因子,促進新生血管形成。如果新生血管長于房角則易出血機化,形成新生血管膜,牽拉阻塞小梁網,妨礙房水排出致眼壓高,即產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而眼內壓升高又可加重眼內組織的缺血、缺氧,使新生血管的生成進一步加重。
糖尿病患者引起視力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糖尿病眼底病變和白內障。在治療上,既要做白內障手術,也要進行糖尿病眼底病變的治療,因為白內障手術會刺激血管活性生長因子的產生,促進新生血管的產生,加重糖尿病眼底病變的進展。上述兩位病人就是因為白內障術后沒能及時治療糖尿病眼底病變,繼發了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臨床中我們常常面臨患者白內障手術后,視力不但沒能提高,反而下降的情況,有的甚至失明。因此,糖尿病患者的白內障手術要特別謹慎,要選擇好手術時機,是先做白內障手術還是先行激光治療?對糖尿病白內障患者,我們應根據眼底病變的分期及白內障晶體混濁的情況來決定。首先術前要進行詳細的眼部檢查,主要是散瞳詳細檢查眼底,明確糖尿病眼底分期,必要時做眼底熒光血管造影(FFA)檢查。如果糖尿病眼底已經發展到需要激光治療的程度,晶體混濁程度較輕,應于術前盡可能周邊網膜光凝后再手術,以減少術后激光區;如果還不需要激光治療,或由于白內障混濁的程度不能做激光治療時,則先行白內障手術。白內障手術時術中應做較大的連續環形撕囊、植入光學直徑較大人工晶體入囊袋內,皮質沖洗干凈,為以后的激光治療(特別是周邊區)做準備[1]。術后要制訂及時的眼底熒光造影檢查及眼底激光治療等嚴密的隨訪計劃,手術后3~30天,合并DRP可行FFA檢查。如果需要激光治療眼底病變,要及時完成全視網膜光凝,因為視網膜缺血缺氧是產生NVG的原因。而全視網膜光凝減少了視網膜的需氧量,使視網膜、脈絡膜相對不再缺氧,避免產生新生血管刺激因子,從而減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發生,同時還要控制血糖。
一旦發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眼壓升高治療難度大,藥物治療效果不良,一般的抗青光眼手術效果欠佳,屬難治性青光眼,眼組織和視功能往往遭到嚴重的、不可挽回的損害,最終導致視功能喪失[2],預防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發生意義重大,尚有視功能者多選擇引流管植入術,無視功能者可選擇睫狀體光凝術或睫狀體冷凝術。
上述兩位病人就是忽略了術前、術后的檢查及治療,給病人造成了難以挽回的痛苦,應當引以為戒。而且糖尿病性白內障的手術選擇要慎重,一定要做好術前準備,同時也要使病人有足夠的重視,以爭取更好的檢查及治療的依從性,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崔春梅,張承芬,陳有信,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00,21(4):352.
[2]陶 源,周麗霞,王玉國,等.白內障人工晶體植入術后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氬激光治療[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4(2):165-166.
(收稿日期:2008-07-05 編輯: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