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慢性遷延性胃潰瘍外科治療的分子生物學機制。
方法 對37例慢性遷延性潰瘍行胃大部切除者(實驗組)和31例胃潰瘍第二療程治愈者(對照組)于治療前后各取其胃底組織;采用免疫組化法檢測VEGF和bFGF的蛋白表達,Ⅷ因子法標記內皮細胞,計數微血管數量。結果 慢性遷延性胃潰瘍病手術治療前,其胃體組織VEGF、bFGF和微血管數量均較對照組治療前低(P<0.01),治療后VEGF、bFGF水平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別不大(P>0.05),微血管數量水平治療后較對照組治療后高(P<0.05)。結論 慢性遷延性潰瘍病患者手術根治后,殘胃組織VEGF、bFGF表達的陽性率和微血管數量明顯提高,殘胃的抗潰瘍能力明顯增強,因此,慢性遷延性胃潰瘍病應當盡早進行手術根治治療。
【關鍵詞】 慢性遷延性胃潰瘍;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微血管計數
文章編號:1003-1383(2008)05-0544-03中圖分類號:R 573.104.468 文獻標識碼:A
新近的研究認為,血管形成不僅在創傷胃黏膜的修復過程中起作用,其在胃潰瘍的發生、發展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業已證明,與血管生成有關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和與纖維組織形成有關的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在胃潰瘍的預防和修復愈合中起著保護性作用[1]。為進一步了解難治性胃潰瘍的分子生物學發病機制,本文通過對慢性遷延性胃潰瘍治療前后胃底黏膜的VEGF、bFGF的蛋白表達和黏膜下血管計數的觀察,探討其在潰瘍病的發病和預后中的意義。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選擇于2006年1月~2007年 l2月在我院住院或門診就診的患者,胃鏡檢查發現有單個或多個圓形、橢圓形,邊緣光整,底部充滿黃色或白色滲出物,周邊黏膜可有充血、水腫的潰瘍病灶,經病檢排除胃癌,經正規內科治療(包括應用制酸、抗幽門桿菌和黏膜保護等治療4周,連續三個療程)潰瘍病變仍不愈合者,診斷為慢性遷延性胃潰瘍,并擇期行胃大部切除的患者37例為實驗組,其中男 26例,女 11例,平均年齡為 48.5±12.4歲,潰瘍位于胃竇者28例,位于胃體者9例;選取同期 31例經胃鏡證實為胃潰瘍的患者經正規內科治療4周,二個療程潰瘍愈合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 22例,女 9例,平均年齡 47.3±13.7歲,潰瘍位于胃竇者21例,位于胃體者10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潰瘍部位間具有均衡性(P>0.05)。
2.標本采集 實驗組于手術前和手術后4~5周內,對照組于確診后治療前和正規內科治療4周后各取潰瘍灶以外的遠處正常胃組織作送檢標本。取材部位,為潰瘍對側或距潰瘍5 cm以上胃大彎的組織,將取好的組織常規石蠟包埋,將石蠟包埋好的組織進行厚度為4 mm連續切片,將石蠟切片進行VEGF和bFGF免疫組化染色檢測,顯色試劑盒均由武漢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嚴格按試劑盒提供的實驗步驟進行操作,細胞胞漿著棕黃色者為陽性細胞;血管標記采用Ⅷ因子法進行標記。雙盲法觀察血管并計數,400倍鏡下選擇8個典型視野,計算每個典型視野的平均血管數量。
3.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以(-±s)表示,治療前后比較用配對資料t檢驗,兩組資料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1.VEGF在慢性遷延性潰瘍組和對照組中的表達 VEGF的表達部位主要在新生的上皮細胞、血管內皮細胞、纖維母細胞及部分粒細胞,有的基膜也可見染色。實驗組治療前VEGF陽性數較治療后低(P<0.01),兩組患者治療前VEGF陽性細胞數差別有顯著性意義 (P<0.01),治療后差別無顯著性意義(P>0.05),見表1。
2.bFGF在慢性遷延性潰瘍組和對照組中的表達 表達部位與VEGF的表達類似,但在纖維母細胞的表達更為明顯。實驗組治療前bFGF陽性數較治療后低(P<0.01),兩組患者治療前bFGF陽性細胞數間差別有顯著性意義 (P<0.01),治療后差別無顯著性意義 (P>0.05),見表1。
3.微血管計數 實驗組治療前微血管計數較治療后低(P<0.0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微血管數量間差別均有顯著性意義 (P<0.05),見表2。
討論
消化性潰瘍實質上是胃黏膜層到肌層,甚至全層的胃組織缺損,其愈合不僅需要細胞的移行、再上皮化,而且需要活躍的細胞增生來填補黏膜的缺損以及重新構建腺體細胞。這就需要通過潰瘍邊緣細胞的強有力的增生分化和肉芽組織的新生來實現,此時需要大量新生血管的形成,提供給細胞增生和分化所必需的營養物質。有研究認為,在慢性胃潰瘍的愈合過程中,毛細血管網的形成是最基本的條件[2],實驗結果表明,慢性遷延性潰瘍的周邊組織血管數,較遠處相對正常組織少,表明慢性遷延性潰瘍患者潰瘍修復能力較差,所以較易發生潰瘍復發、遷延不愈以及出現其他并發癥等[1]。
VEGF是目前已知最強的血管生成促進因子,而且對血管內皮細胞有特殊的專一性。很多研究已證明它對胃黏膜起著重要的保護作用,VEGF能促進胃腸黏膜上皮細胞增生及維持胃腸道的完整性,能顯著增加胃黏膜血流量,在防御中起重要作用。有報道稱,VEGF能顯著降低缺血再灌注損傷,治療組患者黏膜損傷指數由40±6%降至17±6%。組織學壞死深度亦減輕,表明 VEGF能保護黏膜微血管,改善微循環,發揮細胞保護作用[3]。bFGF是一組對中胚層來源的細胞具有強烈促增殖和分化作用的細胞生長調節因子,可以有效地促進血管再生和新生肉芽組織的形成。有研究發現 bFGF和 VEGF在局部缺血的動物模型中顯示出強大的促血管作用,研究表明VEGF、bFGF的表達部位主要在新生的上皮細胞、血管內皮細胞、纖維母細胞及部分粒細胞,慢性遷延性潰瘍周邊區VEGF、bFGF的表達明顯低于潰瘍遠處區,而且難治性潰瘍組與對照組患者同一區域相比,VEGF的表達明顯下降[4]。因此認為,潰瘍發病的早期在各種因素刺激下,胃黏膜內或黏膜外的許多細胞通過自分泌、旁分泌等方式,代償性地增加包括bFGF、VEGF在內的許多生長因子的分泌,以保護胃黏膜,防止潰瘍的發生。胃潰瘍的后期,致病因素的侵襲超過了機體的代償范圍,使得相關生長因子的分泌不能進一步提高,甚至是下降,從而導致潰瘍的復發、遷延不愈,甚至發生穿孔等并發癥[5]。本研究結果顯示,慢性遷延性胃潰瘍病手術治療前,其胃體組織VEGF、bFGF和微血管數量均較對照組治療前低,治療后VEGF、bFGF水平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別不大,微血管數量水平治療后較對照組治療后高,說明慢性遷延性潰瘍病患者手術根治后,可顯著提高患者殘胃組織VEGF、bFGF表達的陽性率和微血管數量,從而提高患者殘胃的抗潰瘍能力,因此我們認為,慢性遷延性胃潰瘍病應當盡早進行手術根治治療。本組資料表明,當患者胃體組織VEGF陽性細胞數少于35個、bFGF陽性細胞數少于70個時,應當考慮手術根治治療。
參考文獻
[1]Hayashi Y,Tsuji S,Tsujii M,et al.Topical Transplantat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ccelerates Gastric Ulcer Healing in Rats[J].Am J Physiol Gastrointest Liver Physiol,2008,17(3):223-225.
[2]Komarov FI,Osadchuk AM,Osadchuk MA,et al.Specifics of apoptotic activity and expression of regulatory molecules (Ki-67, Bcl-2) of gastric mucosal epitheliocytes,in the process of Correa's cascade[J].Klin Med (Mosk),2007,85(10):48-51.
[3]Machowska A,Brzozowski T,Sliwowski Z,et al.Gastric secretion,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 in the delayed healing of lingual and gastric ulcerations by testosterone[J].Inflammopharmacology,2007,12(1):124-135.
[4]Targa AC,César AC,Cury PM,et al.Apoptosis in different gastric lesions and gastric cancer: relationship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 overexpression of p53 and aneuploidy[J].Genet Mol Res,2007,6(3):554-565.
[5]Tsuji Y,Itoh T,Chiba T.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induced gastric ulcers with proton pump inhibitor[J].Nippon Rinsho,2007,65(10):1831-1834.
(收稿日期:2008-07-24 修回日期:2008-09-16)
(編輯: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