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評價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PETCO2)用于顱腦外科手術的價值。
方法 選擇成年顱內手術20例,全麻維持采用異丙酚60~100 μg/(kg#8226;min)復合異氟醚吸入,加卡肌寧6~9 μg/(kg#8226;min)微電腦泵輸注,術中機械控制純氧通氣,潮氣量11±7.4 ml/(kg#8226;min),呼吸頻率12次/分,吸氧濃度1.5~2.0 L/min,呼吸機控制呼吸。開顱后調節呼吸頻率,使PETCO2分別為25 mmHg(T1)、30 mmHg(T2)、38 mmHg(T3),并維持30分鐘后采集動脈血,測定血氣及生化各指標。在抽取動脈血標本時,需要保持脈搏血氧飽和度SpO2在99%~100%,各時相間心率與動脈血壓之差<±15%。結果 三個時相的pH、PaCO2和總二氧化碳(TCO2)差異顯著,而PaCO2與PETCO2之差、(Pa-etCO2), HCO3-, BE以及K+值組間無顯著差異。 結論 顱內手術控制性過度通氣時,PETCO2是反映PaCO2變化的可靠指標。
【關鍵詞】 開顱手術; 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 動脈二氧化碳分壓
文章編號:1003-1383(2008)05-0559-02中圖分類號:R 614.1文獻標識碼:A
全麻期間氧氣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是病人進行有效呼吸交換的保證。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PETCO2)監測技術的應用使得臨床醫生能夠連續、無創的監測病人的通氣功能和二氧化碳的交換情況。本文對20例顱腦手術全麻病人術中PETCO2監測資料進行分析總結,以探討PETCO2監測在顱腦外科手術中的應用價值。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選擇成年顱內手術患者20例,男9例,女11例,年齡24~67歲,平均47±13.77歲;體重65.29±11.27 kg。均除外有循環和呼吸系統疾患,術前血氣分析各參數均正常。
2.麻醉方法 麻醉前30分鐘肌注東莨菪堿0.3 mg,麻醉誘導前記錄各項監測指標,并做血氣分析(T0)。麻醉誘導用芬太尼3~5 μg/kg,咪達唑侖0.05~0.1 mg/kg,異丙酚1~1.5 mg/kg,卡肌寧0.3~0.6 mg/kg。插管后麻醉維持采用異丙酚60~100 μg/(kg#8226;min)復合異氟醚吸入,加卡肌寧6~9 μg/(kg#8226;min)微電腦泵輸注,術中機械控制純氧通氣,潮氣量11±7.4 μg/(kg#8226;min),呼吸頻率12次/分,吸氧濃度1.5~2.0L/min,呼吸機控制呼吸。
3.監測方法 開顱后每隔30分鐘調整潮氣量和呼吸頻率,使PETCO2達到25 mmHg(T1)、30 mmHg(T2)和38 mmHg(T3),并維持至少30分鐘后采集動脈血,測定血氣及生化各指標。 在抽取動脈血標本時,需保持脈搏血氧飽和度(SpO2)在99%~100%,各時相間心率與動脈血壓之差小于±15%的對照值。
4.統計學方法 各參數用-±s表示,3個時相(T1、T2和T3)間差異性比較采用方差分析,PETCO2與PaCO2的相關性比較采用直線相關分析法,P<0. 05為顯著性差異。
結果
3個時相間的pH、PaCO2和總二氧化碳(TCO2)差異顯著(P<0.05),而PaCO2與PETCO2之差(Pa-etCO2),HCO3-,堿剩余(BE) 及K+值組間無顯著差異(詳見表1)。PETCO2與PaCO2的相關性比較顯示兩者有較好的相關性(r=0.768,P均<0.05)。
討論
開顱術中,治療性過度通氣常用來降低腦血流和顱內壓,暫時使腦萎縮,增加手術野暴露及減少硬膜張力[1]。嚴重顱腦損傷患者血流動力學自我調節機制發生障礙,適度一過性過度通氣可通過增加血管壁張力,改善自我調節反應有效性[2]。本文動脈血采集時間定為達到所要求的PETCO2值后30分鐘時,從而避免因采集血標本過早引起的誤差,并且設定合理的呼吸頻率和吸、呼氣比值,在每次采血時均保持血流動力學參數穩定,回路通氣量定為1.5~2.0 L/min以減少干擾因素。通過控制性改變PETCO2觀察20例開顱手術患者血氣及Pa-etCO2值的改變,結果顱內手術控制性過度通氣時,PETCO2與PaCO2呈正直線相關,提示在顱腦外科手術中用PETCO2可以估計PaCO2值,這與既往的報道相一致,大多數學者[3,4]的研究結果證實心肺功能正常的病人,只要呼吸管理中不產生肺泡死腔增大,血流動力學保持穩定,則PETCO2與PaCO2密切相關。
由于應用了PETCO2監測,使得術中酸堿失衡、鈉石灰失效、通氣量過大等情況都能及時發現和調整,大大提高了顱腦外科手術病人術中管理的客觀性和安全性。同時能監測PETCO2波形,通過PETCO2波形的監測判斷神經肌肉阻滯的部分恢復。筆者認為這是一項自主呼吸恢復的早期指標,可以作為全麻深度判斷的綜合參數之一,
臨床應用PETCO2監測,指標靈敏、準確、穩定、可靠,建議全麻病人術中常規監測以PETCO2為宜。
參考文獻
[1]Brain EJ.Carbon dioxide and the cerebral circulation[J].Anesthesiology,2001,88(12):1365-1386.
[2]Newell DW. Effect of transient moderate hyperventilation on dynamic cerebral autoregulation after severe head injury[J].Neurosurgery,2006,39(1):35-42.
[3]于穎群,徐建國.神經外科手術中動脈與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差穩定性的觀察[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5:581-584.
[4]Casati A,Galliol G,Scandroglio M,et al Accuracy of end-tidal carbon-dioxide monioring using the NBP-75 microstream capnometer A study in intubated ventilated and spontaneously breathing nonintueated patients[J].Eur J Anaesthesial,2000,40:622-626.
(收稿日期:2008-08-13 編輯: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