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觀察在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光療過程中重復使用白蛋白對療效的影響。
方法 92例高膽紅素血癥患兒在開始光療時使用1劑白蛋白1 g/kg,24 h后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6例再次給予白蛋白1 g/kg,對照組46例則不再給予白蛋白治療,繼續光療24 h后驗血總膽紅素,并比較兩組總光療時間和住院天數。結果 治療組治療后膽紅素數值、總光療時間及住院天數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兩組患兒均未發生核黃疸。結論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光療過程中重復使用白蛋白不能提高療效。
【關鍵詞】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光療;白蛋白;療效
文章編號:1003-1383(2008)05-0566-02中圖分類號:R 722.17文獻標識碼:A
在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光療過程中,常配合使用白蛋白,白蛋白能與血中膽紅素結合,阻止膽紅素通過血腦屏障,促進膽紅素排泄,在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治療中的作用已得到肯定,但在光療過程中有無必要重復使用白蛋白較少受到關注,文獻報道中很多作者在光療中重復使用白蛋白。我們將光療過程中使用單劑白蛋白的患兒與重復使用白蛋白者進行比較,以研究白蛋白重復使用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療效及療程有無影響,探討光療過程中有無必要重復使用白蛋白,現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1.臨床資料 92例患兒均為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在本科住院的新生兒,符合以下幾個條件:①足月,適于胎齡新生兒;②入院時血膽紅素值符合使用白蛋白的條件[1],以未結合膽紅素增高為主;③入院時日齡1~10 d;④入院時無膽紅素腦病表現。入院后即給予藍光光療,并給予白蛋白1次,1 g/kg,24 h后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6例,男26例,女20例,對照組46例,男28例,女18例,出生體重2545~3860 g,平均3115 g,胎齡37~41.2 W,平均38.7W。兩組膽紅素值、日齡、胎齡、出生體重差異無顯著性(P>0.05)。見表1。
2.方法 入院后給予藍光光療、苯巴比妥、輸液等常規治療,并在開始光療時即予使用白蛋白一次,1 g/kg,24 h后給予取血驗血總膽紅素,此時兩組患兒血清總膽紅素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繼續給予光療等常規治療,治療組加用白蛋白一次,1 g/kg,對照組則不加用白蛋白,24 h后驗血清總膽紅素。
3.臨床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治療后血清膽紅素、總光療時間及住院天數。
4.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經SPSS10.0統計軟件分析處理,計量數據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
結果
兩組治療后總膽紅素、總治療時間、住院天數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患兒均未發生核黃疸。見表2。
討論
目前藍光光療是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最常用療法,在新生兒黃疸治療過程中,還常需配合使用白蛋白。光療是通過波長為425~475 nm的藍光作用于淺表皮膚,使體表組織間隙中的未結合膽紅素ⅨaZ型經過光氧化及異構化作用產生膽綠色、無毒的水溶性異構體ⅨaE型,經膽汁和尿液排出,使血清膽紅素濃度降低[2]。白蛋白是膽紅素的重要載體,藍光照射產生的水溶性異構體ⅨaE如果未與白蛋白結合則極不穩定,它可較快地逆轉為ⅨaZ型影響排泄,靜脈滴注白蛋白可增加ⅨaE與白蛋白結合,抑制ⅨaE型膽紅素逆轉為ⅨaZ型膽紅素,便于排泄[3]。白蛋白可與膽紅素結合而有利于其體內運輸和排泄,還可與游離膽紅素結合使其不能通過血腦屏障而預防核黃疸[2]。多數研究者認為白蛋白在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治療過程中使用有助于膽紅素排出及預防膽紅素腦病,所以在光療中配合使用白蛋白已成為常用治療方法之一。根據劉義[1]推薦使用白蛋白的指征,當總膽紅素值達到“光療失敗換血”時使用白蛋白,總膽紅素值處于“光療”與“光療失敗換血”之間時,應考慮有無高危因素,決定是否使用白蛋白,一般用于生后1周內的重癥高膽紅素血癥患兒。但在臨床中對白蛋白的療程較少有人關注,存在一定程度濫用白蛋白的現象,有人建議連用3天,有人在治療24 h后膽紅素下降不理想時再次使用白蛋白,一些病人家屬為“保險”而要求再次使用甚至多次使用白蛋白。本文將入院后經過光療和使用單劑白蛋白24小時后的患兒分組,治療組加用一次白蛋白,1 g/kg,與不再加用白蛋白的對照組進行比較。從表2中可看出,治療組治療后總膽紅素值、總光療時間和住院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 P>0.05),兩組患兒均未發生核黃疸。黃氏[4]研究認為藍光僅能透過皮膚2 mm厚度,作用于組織間隙中的膽紅素,對血管中的膽紅素無效,白蛋白的輸注會引起膽紅素在體內重新分布,血管外的膽紅素轉移進血管內,從而可能影響光療的效果,白蛋白+光療效果反不如單純光療者,且白蛋白為血液制品,使用有一定風險且費用高昂。當間接膽紅素處于高水平時,血液中大量的白蛋白與間接膽紅素聯結,隨即很快被肝細胞內兩種色素受體蛋白——y蛋白和z蛋白所攝取而將白蛋白分離出來,血漿蛋白雖參與了膽紅素代謝,但白蛋白僅作為一種載體很快被分離出來,所以血漿蛋白水平沒有明顯改變[5]。在使用一劑白蛋白并光療24 h后,膽紅素已下降,多數已降到核黃疸警戒值以下,核黃疸風險大大降低,此時沒有必要再使用白蛋白。
綜上所述,白蛋白雖被認為能與膽紅素結合,防止膽紅素入腦,加速膽紅素排泄,但有人認為光療中使用白蛋白反而影響光療效果,本文研究表明,在光療過程中重復使用白蛋白對療效及總光療時間并無益處,反而增加住院費用及使用血液制品的風險。因此在使用單劑白蛋白后,如無核黃疸高危因素,應避免重復使用,或根據血清膽紅素/白蛋白(B/A)比值決定是否需重復使用白蛋白。
參考文獻
[1]劉 義.高危新生兒黃疸的診治[J].小兒急救醫學,2004,11(3):196-197.
[2]劉興國.新生兒黃疸的治療[A].見: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256-258.
[3]葉志君,張惠英.藍光光療結合白蛋白靜脈滴注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護理[J].護理學雜志,2001,16(11):655-656.
[4]黃曉紅.白蛋白在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中的應用價值[J].中華今日醫學雜志,2004,4(6):9-11.
[5]亢 娟.高膽紅素血癥對新生兒血漿蛋白的影響[J].海南醫學,2004,15(3):1-2.
(收稿日期:2008-08-09 修回日期:2008-09-16)
(編輯: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