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高血壓腦出血;小骨窗;顯微手術;微侵襲
文章編號:1003-1383(2008)05-0584-02中圖分類號:R 743.34文獻標識碼:B
高血壓腦出血(HICH)是神經(jīng)外科最常見急癥之一,約占腦卒中的30%,但病死率卻是腦卒中的50%[1]。近幾年來,隨著微侵襲神經(jīng)外科的發(fā)展,對于高血壓腦出血的外科治療方法也朝微創(chuàng)方向不斷發(fā)展,病死率已有所下降。自2006年5月至2007年12月,我們隨機采用顯微鏡下微創(chuàng)小骨窗法開顱治療高血壓腦出血共36例,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36例高血壓腦出血中男性24例,女性12例,年齡42~68.5歲,平均54.3歲,均有高血壓病史,排除顱內(nèi)動脈瘤、血管畸形及腫瘤卒中引起的血腫。
病程:發(fā)病至手術時間,小于6 h 22例,7~24 h 14例,術前無腦疝形成,無明顯手術禁忌證。
臨床表現(xiàn)以頭痛、嘔吐、意識障礙、抽搐為主要癥狀,其中嗜睡4例,淺昏迷17例,昏迷15例,GCS(Glasgow coma scale)評分:5分5例,6~8分26例,9~12分5例。
CT檢查:36例中血腫部位均位于基底節(jié)區(qū),其中基底節(jié)內(nèi)側型21例,外側型15例。按照多田公式計算:血腫量均大于30 ml,其中31~40 ml 5例,40~50 ml 16例,大于50 ml 15例,共有27例破入腦室。
2.手術方法 術前均行以OM線為基線的CT掃描,選擇血腫最大層面,在頭皮標出血腫中心投影點,以此點為中心做平行于外側裂投影線的直切口,長約4~5 cm,用磨鉆鉆孔后,以銑刀(美國史賽克)形成一直徑3 cm的骨窗,進入顱內(nèi),如術前GCS評分8分以上,術中腦壓降低明顯,術畢則予骨瓣復位;亦可顳骨鉆孔后擴大成直徑為2.5~3 cm小骨窗,硬腦膜呈“+”字切開。在顳上回切開皮質(zhì)約1 cm,用腦穿針穿刺確定血腫位置,此時開始在顯微鏡(德國蔡司)下操作,避開功能區(qū)及重要血管,沿穿刺道深入血腫腔,直視下清除固體和液體狀血腫,周邊與底部的粘連緊密的血腫避免強行剝除。一般清除血腫60%~70%左右,即達到明顯降低局部腦壓,此時手術通道明顯擴大,出血點在顯微鏡下用雙極電凝止血,用生理鹽水沖洗殘腔后置入直徑3.5 mm引流管于其中心,有腦室內(nèi)出血者則同時行側腦室外引流術,昏迷者行氣管切開術。術后24 h 用尿激酶1萬單位加生理鹽水5 ml經(jīng)引流管注入血腫殘腔,夾閉引流管4 h后開放,每8 h使用尿激酶沖洗1次,術后24~48小時復查頭部CT。血腫殘余小于5%時拔出引流管。
結果
術中24例原血腫完全排空,8例殘留小于10 ml,4例殘留血腫15~20 ml,殘留血腫術后用尿激酶溶解排出。術后有1例繼發(fā)大面積腦梗塞;死亡4例(11.11%),其中2例死于腦干功能衰竭,1例死于急性腎功能衰竭,1例死于肺部感染。本組術后3~6月隨訪,共32例,根據(jù)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級:Ⅰ級8例,Ⅱ級14例,Ⅲ級6例,Ⅳ級3例,Ⅴ級1例;ADLⅠ~Ⅲ級77.78%,效果較為滿意。
討論
高血壓性腦出血是腦血管疾病中常見病,目前外科治療的方法除開顱血腫清除、血腫穿刺抽吸術、立體定穿刺抽吸術及鉆孔穿刺引流術等[2]。
1.手術時機 目前認為高血壓腦出血通常在出血后20~30 min 形成血腫,大多數(shù)患者在發(fā)病1 h 內(nèi)血腫有擴大, 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破裂血管持續(xù)出血或再出血, 也有人認為是出血進入血腫周圍半暗帶的原因,約2/3 的病例出血在2 h 內(nèi)停止,6~7 h 后血腫周圍開始出現(xiàn)血清滲出及周圍腦組織的水腫而顱內(nèi)壓增高[3],隨時間延長臨床癥狀不斷加重和惡化。多數(shù)腦出血死亡病例都發(fā)生在出血后早期,故宜在出血后超早期(7 h 內(nèi))手術治療[4]。為減少患者的死亡率并且達到改善生存質(zhì)量,強調(diào)早期乃至超早期手術,這是提高生存質(zhì)量的關鍵。本組病例手術時機大部分在6 h內(nèi),部分在7~24 h內(nèi)進行,正是基于以上認識。
2.微創(chuàng)小骨窗開顱優(yōu)缺點 微創(chuàng)小骨窗開顱術創(chuàng)傷小,時間短,血腫清除后可立即取得減壓效果,手術中予以止血減輕腦水腫,防止血管損傷等繼發(fā)性損害,使受損神經(jīng)元盡可能恢復功能[5]。但缺點是手術止血不徹底,減壓不充分,尤其對出血中晚期,腦水腫形成后效果不佳[6]。由于顯微外科技術的應用,有利于術中止血,已使高血壓腦出血的手術治療變得更安全、精細,對周圍正常腦組織的損傷大大減少,清除血腫后可達到早期減壓的目的;而超早期因水腫尚未產(chǎn)生,使顯微鏡下小骨窗方法清除血腫效果更確切。對已有腦疝形成而時間相對較短的患者,用顯微外科技術能安全清除血腫,精確電凝出血點而不傷及正常腦組織,及時降低顱內(nèi)壓,改善循環(huán)[7]。術中關鍵是在微創(chuàng)基礎上將血腫徹底或大部分清除并徹底止血, 不損傷周圍水腫腦組織和正常的腦組織。由于手術創(chuàng)傷小,加之早期解除腦壓迫,減少了并發(fā)癥,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復,改善生存質(zhì)量。本組病例術后ADLⅠ~Ⅲ級77.78%,術后恢復情況優(yōu)于文獻報告[8]。
3.并發(fā)癥預防及處理 術中定位準確,盡量避開重要功能區(qū),在血腫腔內(nèi)操作清除血腫,對出血點要在顯微鏡直視下進行電凝止血,避免盲目操作,以防損傷正常組織。術后用尿激酶溶解殘余血腫,保持引流管通常,嚴密觀察生命征、意識、瞳孔改變,控制血壓在150~160/90~95 mmHg,避免血壓過高再出血,血壓過低引起腦缺血而加重腦損害。同時,加強營養(yǎng)支持療法,保持呼吸道通常,防治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等并發(fā)癥。重視早期康復治療,對于改善預后的是必不可少的。本組患者不僅在術中仔細操作,嚴格止血,術后注意將壓治療,重視康復治療,因此取得比較滿意的療效。
總之,小骨窗開顱血腫清除術實際上只是傳統(tǒng)開顱血腫清除術結合了顯微技術所做的改進,既能迅速徹底地清除血腫,又能減小對腦組織的損傷。對高血壓腦出血行微創(chuàng)小骨窗開顱顯微手術,開顱迅速,手術創(chuàng)傷小,簡單易行,可獲得較為滿意效果。
參考文獻
[1]Foulkes MA,Woff PA,Prics TR,et al.The stroke data bank[J].Stroke,1988,19:518-520.
[2]劉承基.腦血管外科的回顧與展望[J].中華神經(jīng)外科疾病研究雜志, 2002, 1(4):289-292.
[3]Rincon F,Mayer SA.Novel therapies for intercerebral hemorrhage[J].Neuroscience,2004,10 (2): 94-100.
[4]胡霄羽,陳善成,阮法寧,等.微創(chuàng)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療效分析[J].中國臨床神經(jīng)外科雜志,2005,10:260-262.
[5]周良學,游 潮,羅林麗,等.超早期小骨窗微侵襲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J].中國臨床神經(jīng)外科雜志,2006,11(7):385-388.
[6]Maira G, Anile C, Colosion C,et al.Surgical treatment of primary supratentorial hemorrhage in stuporous and comatose patients[J].Neurol Res,2002,24(1):54-59.
[7]葉 敏,李勁松,龍 舟.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J].立體定向和功能神經(jīng)外科,2004, 17(2):102-103.
[8]王忠誠.王忠誠神經(jīng)外科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868-870.
(收稿日期:2008-06-30 編輯: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