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偏頭痛;兒童
文章編號:1003-1383(2008)05-0600-01中圖分號:R 747.2文獻標識碼:A
偏頭痛是兒童神經系統常見疾病之一,有報道6~12歲兒童偏頭痛發病率約2%~5%[1],我科從2005年5月~2008年5月收治偏頭痛患兒26例,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臨床資料 男15例,女11例,年齡最小5歲,最大12歲。均符合以下標準[2]:反復發作性頭痛,間隙期正常,排除其它器質性疾病引起的頭痛;并具備以下6條中之3 條:①頭痛發作時伴有惡心、嘔吐、腹痛;②偏側頭痛;③搏動性或跳動性頭痛;④短期休息或睡眠后緩解;⑤視覺性或運動性先兆;⑥有肯定的家族史。
2.方法 所有病例均作腦電圖、腦血流圖、頭顱CT與頭顱X片檢查,以排除顱內器質性疾病,癲癇及副鼻竇炎等。所有病人均詢問家族史中有否類似發病者,均作眼科和耳鼻喉科檢查,排除眼部疾病等引起的頭痛。
3.臨床表現 主要表現為發作性頭痛,發作頻率不等,可1天2次至幾天1次,甚至數月1次。持續時間<30分鐘5例,<1小時13例,<24小時8例。所有病例中有19例呈前額部、雙側顳部、頂部鈍痛或搏動性跳痛,其余為一側頭痛。有16例伴有惡心嘔吐,有5例伴有視物模糊,眼前有亮光及閃光等,有3例伴有腹痛。
結果
26例患兒中有偏頭痛家族史9例,約占34.6%,其中母親6例,約占66.7%,父親2例,約占22.2%,父母雙方均有偏頭痛史1例,占11.1%。腦電圖異常者10例,約占38.5%,表現為局限性θ波,δ波6例,局部單個高幅慢波3例,單個棘波1例,腦血流圖異常14例,表現為頭痛側較非頭痛側腦血流增快或減慢,兩側波幅不對稱,用藥后腦血流圖明顯改善,均作頭顱CT檢查未發現異常病灶,均排除癲癇及其它器官引起的頭痛。
討論
偏頭痛的診斷目前尚無客觀的生物學指標,多根據臨床表現結合輔助檢查確診。偏頭痛的發病機制有多種學說,傳統的有血管源、神經源和電解質紊亂等學說,隨著基礎與臨床研究的進展,近來也有人提出偏頭痛患兒發作與血漿P物質、降鈣素基因相關肽及ACE活性水平升高有關[3]。兒童偏頭痛與成人偏頭痛有所不同,發作時間較成人短,也缺乏視覺先兆,但惡心、嘔吐、腹痛癥狀較成人多見。本文僅5例有視覺先兆,僅占19%,也可能與年齡小不會訴說有關。偏頭痛應與頭痛型癲癇鑒別,由于偏頭痛發作并非大腦皮層表面腦細胞結構和功能異常,所以腦電圖無特定的表現形式,可表現為非特異性異常甚至癇樣放電。但腦電圖異常不能代替臨床診斷,否則將非癲癇性疾病診斷為癲癇,不僅誤導治療,而且將給病人及家庭帶來不必要的精神負擔和社會壓力。對于臨床上難以鑒別的偏頭痛診斷上的困難,單光子反射斷層掃描(SPECT)及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成像可以解決,因其可以測定局部腦血流量及腦局部代謝的變化。總之,隨著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繁重的學業壓力,快速的生活節奏以及睡眠不足致使兒童心理壓力俱增,偏頭痛病例不斷增多,雖然大多數的偏頭痛患兒預后良好,但也要排除其它引起頭痛的病因,仔細加以鑒別,以便得到正確及時的診治。
參考文獻
[1]吳希如,林 慶.小兒神經系統疾病基礎與臨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633-637.
[2]左啟華.小兒神經系統疾病[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691-697.
[3]張海菊,孫若鵬.偏頭痛患兒發作間期P物質、降鈣素基因相關肽及ACE活性水平變化及其相關性研究[J].臨床兒科雜志,2007,25(11):117-119.
(收稿日期:2008-07-01 修回日期:2008-08-26)
(編輯: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