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上消化道出血;鉤蟲病;胃鏡檢查;診斷
文章編號:1003-1383(2008)05-0608-02中圖分類號:R 532.12文獻標識碼:B
鉤蟲寄生于人體小腸上段,可上行寄生于十二指腸及胃竇幽門前區,后逐漸出現慢性上腹隱痛及消化不良癥狀,并可表現為持續黑便。現將我院收治的11例誤診上消化道出血,行胃鏡檢查找到蟲體而確診的鉤蟲病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 一般資料 患者共11例,其中男5例,女6例,年齡31~56歲,平均42.2歲,均為農民,全部有田間勞作史,病程1~3年,平均住院天數12天。
臨床表現為嘔血5例,其中男4例,女1例;黑便11例,其中男5例,女6例;嘔血伴黑便8例; 伴雙下肢水腫1例,休克1例,出血量約1000 ml,血壓90/50 mmHg,出現脈搏細弱、頭暈、心慌、呼吸急促、大汗淋漓等表現。所有患者均有上腹隱痛、腹脹,納差、乏力,反復解黑便伴貧血等癥狀。在當地衛生院未經胃鏡檢查,診斷為消化性潰瘍伴出血。均有間斷服藥史,但病情反復發作,療效欠佳。所有病例無其它出血性疾病。
2.實驗室檢查 入院時Hb<30 g/L1例,30 g/L≤Hb≤60 g/L共5例,60 g/L<Hb≤109 g /L5例,嗜酸性粒細胞增高6例。BUN正常者6例,BUN>6.7 mmol/L5例,PLT<100×109 /L8例。接受骨髓細胞學檢查者1例,均為缺鐵性貧血骨髓象。飽和鹽水浮聚法糞檢,鉤蟲卵陽性5例(第1次檢出者4例,第2次檢出者1例),11例大便隱血試驗均為強陽性。
3.內鏡檢查 11例為確診而行胃鏡檢查。對休克患者給予擴容抗休克處理,待生命體征平穩后行胃鏡檢查。采用奧林巴斯GIFcv-70型電子胃鏡,在常規操作下,插至十二指腸降部,適當注氣注水,清晰視野,邊退鏡,邊仔細檢查黏膜表面,尤其密切觀察黏膜皺襞。發現1條鉤蟲3例(27.3%),2~5條5例(45.5%),5條以上的3例(27.3%),1例在十二指腸降部黏膜皺襞內可見蟲體呈堆分布。6例在降部、4例在球部、1例在球部與幽門管找到蟲體。11例幽門管和十二指腸黏膜表面均見蟲蝕狀點片狀糜爛,合并胃竇潰瘍1例,糜爛性胃炎2例,十二指腸四壁散在淺小潰瘍4例。所有病例胃黏膜均呈貧血像。蟲體為銹花針大小,大部分呈肉紅色并見有蟲體的蠕動,少部分為半透明半紅色或面白色,呈C形或S型吸附于黏膜上,蟲體經活檢鉗取出,低倍鏡下觀察證實為鉤蟲。
4.治療及預后 11例均經予阿苯達唑驅蟲、補充鐵劑、維生素B族和維生素C及輸血等保守治療。1例于球部及降部交界處活動性出血,予去甲腎上腺素和凝血酶鏡下交替噴灑后止血。11例上消化道出血均治愈。全部患者1~2周后復查胃鏡,均未發現鉤蟲蟲體。1~6個月后隨訪,所有患者貧血都得到糾正,消化道癥狀緩解。
討論
鉤蟲病的傳染源是鉤蟲病患者和感染者,鉤蟲感染在我國分布極廣,南方鉤蟲病的流行遠較北方為重。本病主要是經皮膚接觸感染。農民赤足下地,幼蟲易鉆入皮膚而致病,在農村中感染率較高。鉤蟲卵在低于5~10℃時易死亡,而25~30℃和濕潤土壤最適于蟲卵孵化和幼蟲生長。由于農村衛生條件較差,當地兒童有隨地大便及人糞不經無害化處理直接施用的習慣,鉤蟲卵、蚴蟲可污染地面、水田,故農村青壯年、種殖業者感染率高。鉤蟲成蟲寄生在十二指腸或空腸內,以吸血為生,它們以口囊吸附在腸黏膜上形成淺小潰瘍,且其頭腺分泌抗凝素,使損傷的黏膜出血時間延長,有時損傷可深達黏膜下層并造成大出血[1]。寄生蟲致消化道出血雖有不少報道,但臨床仍有部分患者常被誤診[1]。
鏡下的黏膜表面特征為幽門管、十二指腸黏膜表面出現蟲蝕狀或斑片狀出血灶為主,合并點、片狀糜爛,淺小潰瘍。本組11例均找到鉤蟲體而確診。蟲體少量吸血為半透明淡紅色,吸足血蟲體為褐色,少數死亡蟲體為灰白色。據研究報道,每條鉤蟲每天可使人體失血0.03~0.15 ml,長期大量鉤蟲感染可引起缺鐵性貧血,嚴重者可致重度貧血,有時可因白蛋白的丟失產生低蛋白血癥而出現肢體浮腫。本組有1例黑便伴嘔血,出現休克臨床表現,大量出血的原因可能為重度鉤蟲感染,鉤蟲不僅分泌抗凝血物質,同時每天更換吸血位置4~6次,致使被鉤蟲咬附的黏膜傷口不斷滲血[2]。鉤蟲在不同地區感染率有所不同,感染率可高達30%~80%。
值得臨床醫師注意的是鉤蟲病所致貧血往往是漸進性的,常合并有胃炎、消化性潰瘍等疾病,加上糞便潛血陽性或黑便,經常誤認為胃炎或消化性潰瘍并出血,臨床上造成誤診漏診者不在少數。本組病例在院外反復治療,均誤診為消化性潰瘍并出血,最后經我院胃鏡檢查確診。筆者認為,農村病人有田間勞作史、慢性上腹疼痛伴解黑便、貧血,服藥療效欠佳時,應疑為本病,常規檢查糞便及胃鏡檢查。對不明原因上消化道出血的農民貧血患者,要警惕鉤蟲病可能,胃鏡檢查可明確鉤蟲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診斷[3,4]。臨床實踐并結合文獻,我們的體會是:①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胃鏡檢查時應將內鏡常規插至降部,以觀察有無寄生蟲引起的出血;②檢驗人員要提高對大便常規蟲卵的認識,為臨床提供確切的診斷依據;③因消化性潰瘍行胃次全切除術后,貧血不能糾正或再出血,應將胃鏡插至空腸仔細尋找寄生蟲,此時可適當多注氣,以使腸腔充分擴張,環形皺襞變淺,有利于觀察到隱藏在皺襞后的鉤蟲[5,6];④對找不到原因的缺鐵性貧血患者,可給予試驗性驅蟲治療。同時加強農村衛生宣傳教育,兒童不能隨地大便,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再施用,養成個人良好衛生習慣,以期對腸道鉤蟲病的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
參考文獻
[1]胡友亮.鉤蟲病致上消化道出血誤診64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4,4(8):1178.
[2]李夢東.實用傳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543.
[3]沈維柏,廖金輝,朱余良.鉤蟲性上消化道大出血45例臨床分析[J].中華現代臨床醫藥雜志,2002,3(3):11-12.
[4]梁仲惠,伊虹羽,黃蒙莎.30例鉤蟲感染的內鏡診斷[J].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2002,20(3):176.
[5]陳克河,康繼厚,梅海信,等.胃鏡診斷鉤蟲病42例分析[J].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3,17(5):381.
[6]姜長勇.鉤蟲感染致上消化道出血42例報告[J].南通醫學院學報,2002,22(4):450.
(收稿日期:2008-08-14 修回日期:2008-09-16)
(編輯: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