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高血壓性腦出血;YL-1型粉碎針;血腫微創清除術
文章編號:1003-1383(2008)05-0611-03中圖分類號:R 743.34文獻標識碼:A
高血壓性腦出血(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是臨床上的常見病與多發病,約占腦血管疾病的1/3,其起病急,病情變化快,死亡率高。死亡率高的原因之一是急劇形成的顱內血腫直接壓迫周圍的腦組織導致腦水腫甚至腦疝。因此,及時清除血腫解除其對正常腦組織的壓迫,降低顱內壓成為搶救腦出血的有效方法之一。顱內血腫微創清除技術(簡稱微創術)的直接作用就是迅速減輕血腫壓迫,降低顱內壓。由賈保祥教授設計YL-1型一次性顱內血腫粉碎針外徑僅3 mm,創傷輕微、操作方便、只受到一次穿刺的損傷,較開顱手術,碎吸術,鉆顱手術等創傷要小得多。以最微小的損傷和最快的速度清除血腫[1],這種術式更體現了現代顯微神經外科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理念。本文就YL-1型粉碎針微創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的現狀作一綜述。
高血壓性腦出血的發病機理及治療原則
腦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導致原發性腦出血(Primary brain hemorrhage)最主要的危險因素是高血壓和淀粉樣腦血管病。大約60%~70%的原發患者有高血壓[2],是最重要的獨立危險因素。長期高血壓可促進深穿支動脈血管壁結構變化,發生動脈瘤。目前普遍認為,微動脈瘤或小阻力動脈脂質透明變性節段破裂是ICH的原因[3]。最近幾年學者們對其病理生理的認識發生了很大改變,認為出血是持續性的,血腫在癥狀開始后的幾個小時之內持續擴大,血腫周圍出現腦損傷。Brott等[4]在一項前瞻性研究中,發現3 h內首次CT檢查的腦出血患者,1 h內復查CT時26%患者血腫擴大,而20 h內復查者尚有12%的患者血腫擴大,總的來看血腫擴大超過33%。血腫的擴大、血腫周圍水腫的形成與發展和炎癥反應等對腦出血的預后產生影響。故對腦出血的治療原則是降低顱內壓、減輕血腫壓迫、保持水電解質平衡、調節血壓、防治并發癥等的內科保守治療。對出血直徑至少3 cm以上的皮層下或小腦出血的患者,內科保守治療療效不理想,建議外科手術治療。而外科手術以微創清除術較為理想,因其采用局麻,手術時間短,損傷小,特別對年老體弱、一般情況差的患者非常適用,因此適應證廣,但目前尚無統一意見。一般認為,①腦葉出血≥30 ml;②基底節區出血≥30 ml;③丘腦出血≥10 ml;④小腦出血≥10 ml;⑤腦室內出血,引起阻塞性腦積水、鑄形性腦室積血者;⑥顱內血腫出血量雖然未達到手術指征的容量,但出現嚴重神經功能障礙者[5],都是手術適應證。從臨床癥狀判斷,病人處于昏睡、淺昏迷但無腦疝或腦疝早期、意識進行性加重、內科治療無好轉均應考慮手術[6]。
目前對高血壓腦出血的手術時機尚有分歧。Zazulia等[7]認為早期階段病人出現病情惡化是由于血腫增大引起,因此,盡早采取手術清除血腫以解除占位效應,降低顱內壓,減輕腦水腫?;谝陨嫌^點,國內學者梁東良[8]等主張在發病后6 h內采用顱內血腫微創清除技術治療,盡早解除腦脊液循環梗阻,緩解顱內壓力,以維持生命體征平穩,防止腦疝發生。但有的學者認為有大約0.8%~3%腦出血病人不是一次性出血,而是逐步出血,6 h以內有仍有繼續出血。超早期手術后再出血的發生率高。24 h后血腫周圍的腦組織可發生不可逆的繼發性腦損傷,即使病人能夠僥幸渡過出血的打擊而存活,腦功能的恢復也會受到影響,如能在繼發性腦損傷之前清除血腫,神經功能可望獲得較好恢復。因此,手術應在發病后6~24 h內進行,這樣既可減少術后再出血的可能,又能在腦組織發生不可逆的損傷之前清除血腫,達到較好的神經功能恢復。
血腫穿刺的準確定位及臨床療效
血腫穿刺點準確定位是穿刺成功的關鍵,原則是在血腫距頭皮最近、無大血管、無重要功能區的部位,以防止意外穿刺出血和功能損傷。定位的方法有多種:①CT下直接立體定向。根據CT片,確定血腫的顱表定位,一長一短廢用腦室引流管作頭皮標記并行CT掃描,選定最佳穿刺層面(一般為次低層面),根據頭皮標記標出最佳穿刺點,將靶點設定在血腫后1/3處,較小的血腫可設在中心,利用CT游標計算進針深度及角度[9]。此種方法在CT下直視進行,可隨時了解血腫抽吸情況。②利用CT片確定血腫位置并計算血腫大小(多田公式:血腫量=血腫長×寬×層面×π/6),選取最大層面(n)為血腫中心,分別測量血腫中心距前額和顳部的垂直距離(I,h)。其中n和I用以確定頭皮的穿刺點,h為進針深度[10]。③根據頭顱CT片首先以最大血腫的影像層為準,測出距基線(OM線)的高度,在顱表面劃出與OM線平行的層面線,再求得該層面血腫與顱骨外板的實際距離,用直角尺量出這一距離與層面線相交(要求直角尺一臂必須與矢狀中線平行),交點即為穿刺點。為更精確測量血腫側前正中線距該層面血腫中心的周徑,于顱骨表面進行測量,取兩交點中點為穿刺點。原則上血腫中心距頭皮的距離為穿刺深度,并以此確定穿刺針的型號[11]。④根據CT結果,采用“L”形網板定位[12],此種定位方法準確,操作方便,節省時間。在基層醫院由于受條件限制,第二及第三種方法比較常用。
血腫的抽吸和引流是YL-1型粉碎針微創治療技術的關鍵部分,血腫抽吸的量是否合適,引流是否徹底直接影響病人的預后。根據確定的穿刺點,穿刺針電鉆帶動下,穿透顱骨,針尖刺破硬膜后,拔出針體,放入鈍頭的針芯,緩慢推至血腫腔,接側管并拔針芯,可有陳舊性血液流出,擰上蓋帽,側管接注射器抽吸,抽出液態血腫,一般第一次清除血腫量的20%~50%,不超過70%,以防止因吸出血腫量過多,使局部壓力驟然下降而出現腦疝等。血腫液態部分清除后,擰下蓋帽,插入針形血腫粉碎器,每次緩推10 ml血腫沖洗液,沖洗血腫半固態部分,沖洗時抽出量不得少于注入量,抽吸力量不易過大,防止負壓過高引起再出血或進入空氣。沖洗至流出液變清后,注入血腫液化劑2~3 ml,關閉引流管1~3 h后開放引流,2~3次/d,術后7 d內多次復查頭顱CT,CT顯示血腫清除90%以上時拔除引流管[10]。
YL-1型一次性顱內血腫粉碎針操作簡便、手術創傷小、病人易耐受,配合應用生化酶血腫液化技術,對血腫進行液化引流,能快速清除顱內血腫,降低顱內壓,病死率9.3%,優于相同條件的顱內血腫單純采用內科保守治療病死率的48.6%[13]。張子良[14]等人證實YL-1型一次性顱內血腫粉碎針微創術療效確切,明顯優于內科保守治療,在急性期能減少并發癥發生率,提高遠期生存質量,降低病死率[6]。由全國腦血管病防治研究辦公室設計方案并組織實施,采用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方法,對微創穿刺術治療基底節區腦出血(25~40 ml)與單純內科保守治療進行了比較。結果顯示,與單純內科保守治療相比,應用微創穿刺血腫粉碎清除術治療基底節區小血腫不增加病死率,并可明顯提高腦出血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降低病殘率。
影響患者預后的原因及其預防措施
腦出血血腫的占位效應造成的腦組織直接受壓及血腫周圍組織水腫引起的繼發性腦損傷,是影響患者預后的主要原因之一[15]。單純內科保守治療僅適合出血量較少的患者,出血量較大的患者由于血腫對腦功能區的破壞,顱內壓升高,特別是出現腦疝趨勢時,往往需要手術治療以盡早清除顱內血腫,降低顱內壓,阻止腦疝的發生和發展[16]。傳統的手術方法是開顱及小骨瓣開顱清除血腫,此法能及時徹底清除血腫,但需全身麻醉,手術損傷較大,對病人打擊大,很多年老體弱的病人難以耐受,死亡率可達54%[17]。
有報道
術后血腫腔內再出血發生率為4%~16%[18],是最常見并發癥,影響患者預后,增加病死率。
究其原因:①發病6 h內手術者,凝血尚未充分,此期若減壓太快,失去了血腫對原出血動脈的襯托作用,易造成術后再出血。②血壓過高或波動大,患者煩躁,沒有及時控制。③抽吸負壓過大,血腫排空速度太快。④抽吸過量。⑤穿刺針位于血腫邊緣,損傷微小血管。⑥穿刺針固定不緊,在腦內移動,損傷血管。⑦沖洗時沖擊力度過大。⑧拔管時不將塑料針芯插入穿刺針內[19]。
再出血的預防及處理是:①術前充分準備,嚴密動態觀察血壓,盡可能將血壓控制在180/100 mmHg以下,煩躁者鎮靜治療;檢查凝血功能,凝血功能有問題,及時處理;對血腫準確定位,避開血管較豐富的部位。②抽吸最好用5 ml注射器小負壓(0.5~1m1)抽吸,抽吸過程中應有一定間歇,避免血腫腔內壓力在短時間下降過多;若抽吸液中含有較多腦組織,阻力較大,調整穿刺針方向后情況仍無改善,提示穿刺針可能在血腫邊緣,應停止抽吸,待復查CT后再調整治療;對于超早期手術的病人(6 h內),再出血可能性大,首次抽吸量不宜超過1/3,達到緩解顱內壓即可,6 h后手術抽吸量<50%。③在沖洗血腫腔時,不能過快,血腫粉碎針使用要盡量慎重,以避免再次出血。④穿刺針固定不牢需外固定。⑤密切觀察穿剌針側管引流液顏色的變化,引流液由暗紅或黑色變為淡紅色則高度提示再出血,應立即停止抽吸,用腎上腺素生理鹽水反復沖洗止血,然后注入“立止血”止血。⑥拔管時一定要將塑料針芯插入穿刺針內,然后垂直緩慢拔除。⑧術后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再出血嚴重,及時復查頭顱CT,及時采取治療措施,必要時開顱手術,減輕腦組織損害[19,20]。
總之,運用YL-1型微創穿刺針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是一種操作簡單、容易掌握、損傷小、安全、療效可靠的方法。臨床應用中,掌握手術適應證、手術時機,熟練手術方法,積極預防處理術后再出血,是提高手術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殘率的前提。
參考文獻
[1]毛 群,勾俊龍.外科治療腦出血:回顧與展望[J].國外醫學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分冊,2003,30(5):421-422.
[2]Thrift AG,McNeil JJ,Forbes A,et al.Three important subgroups of hypertensive persons at greater risk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Hypertension,1998, 31: 1223-1229.
[3]王維治.神經病學[M].第5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46.
[4]Brott T,Broderick J,Kothari R,et al. Early Hemorrhage Growth in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Stroke,1997,28:1-5.
[5] 胡長林,呂涌濤,李志超.顱內血腫微創清除技術規范化治療指南[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3,68-69.
[6]孟兆鵬,張鋒高.血壓腦出血外科微創治療的研究進展[J].西南軍醫,2007,9(5):92-93.
[7]Zazulia AR,Diringer MN,Deredeyn CP,et al.Progression of mass effect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Stroke,1999, 30: 1167-1173.
[8]梁東良,李平法,石金河,等.高血壓內囊內側型腦出血的微創治療時機[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06,9(9):22-23.
[9]韓國武,郭子強.CT導向下微創顱內血腫抽吸引流及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06,17,80-82.
[10]邱繼忠,范春明,韋鳳媛.高血壓腦出血微創治療現狀[J].中國綜合臨床,2003,19(5):391-392.
[11]白院生,李壽國,李向振.YL-1型血腫粉碎針微創治療腦出血的臨床應用[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17(2):187-188.
[12]雷常有,張冬子,董阿睿,等.簡易L型網板在高血壓腦出血微創治療中的應用[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04,3(5):348-349.
[13]曾建華,羅碧珊,高 健.微創清除術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附43例報告)[J].臨床醫學,2006,5(26):49-50.
[14]張子良,陳學群,宗夏曦.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基底節出血與內科治療療效對比分析[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7,24(3):362-363.
[15]張新江,方思羽,張蘇明.對腦出血血腫周圍腦組織存在缺血性損害的認識[J].國外醫學腦血管病分冊,2001,9(3):169.
[16]薛慶澄.神經外科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349.
[17]陸鏞民,施建方,方 毅,等.高血壓腦出血的CT分型與手術預后[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1999,16(1):49.
[18]魏 青,曹 莉,陳 芳,等.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應用和相關問題探討[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03,3(2):159.
[19]劉 丹,馬 ?。哐獕耗X出血微創治療中再出血原因探討及預防措施[J].臨床醫學,2008,28(1):101.
[20]雷利華,周根來,蘭 威.YL-1型微創穿刺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22例[J].浙江臨床醫學,2008,10(1):48.
(收稿日期:2008-08-06 修回日期:2008-09-11)
(編輯:崔群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