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胰十二指腸切除;腸內腸外營養;護理
文章編號:1003-1383(2008)05-0628-02中圖分類號:R 656.047 文獻標識碼:B
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技術復雜,手術時間長、創傷大、術后并發癥多,死亡率高居腹部手術之首。術后患者往往合并有貧血、低蛋白血癥、凝血、胃腸及肝功能障礙。由于手術改變了正常胃腸、膽胰的解剖結構,其營養方式選擇較其他危重病人更加困難。我院自1999年3月至2007年10月共收治24例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患者,術后均給予營養治療,現將其效果進行回顧性分析,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患者24例,男16例,女8例,年齡26~80歲,平均57.25±13.72歲。壺腹部癌8例,胰頭癌9例,十二指腸乳頭癌2例,胰腺囊腺瘤1例,胃竇癌侵犯胰包膜及十二指腸1例,慢性胰腺炎并炎性假瘤2例,結腸肝曲癌侵犯十二指腸1例。術后采用腸內營養(EN)+腸外營養(PN)14例,單獨腸外營養(TPN)10例。
2.置管方法及材料 在胰十二指腸切除手術過程中,將鼻腸管置入胃-空腸吻合空腸輸出袢20 cm以下,避過吻合口。目前使用的喂養管主要以聚氨酸或硅膠為材料制成,由于質軟且口徑小,患者感覺舒適,且不透X線,便于觀察其位置。
3.膳食的選擇 腸內營養制劑有要素膳、非要素膳組建制劑和特殊應用制劑。要素膳如愛倫多、能全力、百普素等;非要素膳如勻漿膳等。早期可采用要素飲食,因其營養全面,無需消化即可直接吸收,后期胃腸功能恢復以后,可采用勻漿制劑。也可根據患者個體的病情選擇組建制劑(蛋白質組建、糖類組建、脂肪組建、維生素組建和礦物質組建)。
護理措施
1.心理護理 術前宣教中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解釋腸內外營養的意義、重要性以及實施方法。說明置胃腸營養管的重要性,以取得配合是早期腸內營養的重要保證。術后早期使用腸內營養過程中有腹瀉發生的可能,需要1~2天的適
應,以防患者因不適拒絕接受。
2.腸外營養支持(PN) 患者腸功能恢復前經中心靜脈營養支持護理,術后即開始中心靜脈營養支持。嚴格做到無菌操作,保持置管部位的清潔干燥,每天換藥1次,如有潮濕應立即更換,液體輸注完后用肝素封管,防止空氣栓塞、導管感染等并發癥發生。
輸注時將營養液在12~18 h內輸注,可增加患者的活動范圍,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有利于患者的休息。與醫生配合計算熱量、蛋白質和液體需要量,注意輸注時間、速度,密切觀測血糖及水、電解質,觀察有無代謝并發癥如低血糖、高血糖、脫水或水過多發生,并及時處理。
3.腸內營養支持(EN)
①EN液配制的護理要點:EN液配制應注意保證營養素的平衡,腸內營養的膳食是以氨基酸混合物或蛋白質水解物為氮源,混以礦物質、維生素及少量提供必需脂肪酸的脂肪為主要成分,其主要食物有米糊、牛奶、雞蛋、豆漿、畜禽類、魚類、水果蔬菜汁、植物油等。根據患者的耐受性調整滲透濃度(400~600 mmol/L)和酸堿度(pH4~7),保證膳食纖維含量。熱量分配:蛋白質占10%~15%,碳水化合物占65%~75%,其余由脂肪供能,但比例不宜超過30%,在進行EN液配制時,應嚴格消毒防止營養液污染。
②EN液輸注時的護理要點:在喂養前必須確認管端的位置,可拍X片證實,保證管道在胃內并通暢。為防止誤吸,喂養時床頭抬高30~40度。應注明腸內營養液名稱、體積、能量密度、速度,預計輸注完畢時間。如室溫較低時,要將營養液適當加溫,并可在喂養管末端加溫,以30~40℃為宜。依照緩慢、勻速、逐漸加速的原則,以40 ml/h速度開始,以后逐日增加20 ml/h,最大速度可達100~150 ml/h,輸注器每日更換,喂養完畢需用溫開水沖喂養管,并定時進行沖洗以避免喂養管堵塞或滋長細菌造成腹瀉。
護理體會
雖然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術式不斷改變、操作技術提高,但迄今仍有較多并發癥和較高病死率[1]。這與病變、相鄰臟器關系及手術操作步驟復雜、麻醉和手術時間長、切除范圍廣泛、吻合多、失血量大等有關,術后營養和免疫狀況進一步降低,導致切口愈合不良、感染增加、胃腸排空延緩等嚴重并發癥增加和腫瘤復發提早。
術后盡早改善營養狀況和提高免疫功能是臨床外科十分關注的問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能否及時得到合理營養支持,是患者安全度過手術期的關鍵。本組患者術后48小時內全胃腸道外營養,48小時后開始腸內營養,共行腸內營養7~9天。近年來,腸內營養的優點已是越來越受到重視。動物實驗和臨床實踐證明,腸內營養具有促進腸蠕動,增加門靜脈系統血流,改進腸黏膜屏障功能和減少腸道細菌移位等優點[2]。Nachlas等[3]認為,胃腸道術后短期功能障礙主要局限于胃、結腸麻痹,而小腸功能術后多保持正常,這給早期腸內營養的實施提供了理論依據。另有研究表明[4],腸內營養對胰腺的刺激程度由營養素進入腸道的部位決定,腸內營養由空腸處引起的刺激作用可忽略不計,不影響胰腸吻合口的愈合。從臨床實踐來看,病人一般能接受500~1500 ml的營養液,雖然從生理上不能完全滿足身體的需要,但是有效地改善了營養狀況,更重要的是腸內營養可維持腸黏膜細胞的正常結構、細胞連接和絨毛高度,維持腸道固有菌群的正常生長,有助于腸道細胞分泌IgA,刺激消化液和胃腸道激素的分泌,促進膽囊收縮,胃腸蠕動[5];增加內臟血容量,使代謝更符合生理過程。腸內營養可激活腸道神經內分泌系統,促進腸道激素等合成和釋放,保持腸道及機體免疫功能正常。
與傳統的空腸造瘺相比,術中置鼻腸管操作簡單,術后不需要造瘺口的清潔換藥,拔除后無腸瘺的危險,并且不排斥經口進食。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的病人應用鼻腸管營養治療,除了術中醫生的正確放置,術后精心的護理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具有簡單、實用、經濟等優點,能明顯改善病人的術后營養狀況,所以術后有一個良好方法加強營養更顯必要。我們應用術中置鼻腸營養管的辦法,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本組術后48 h即開始采用腸內營養(EN)支持,并結合腸外營養支持(PN)治療,應用5 d即達正氮平衡,患者營養均得到明顯改善,促進患者康復。因此,施行手術前后給予營養支持療法和開展營養護理是保證手術成功,減少術后并發癥的必要措施,為下一步治療創造良好的條件。
筆者認為,術后立即TPN治療,并在腸道有功能的情況下,在腸外營養治療同時采用腸內營養以保護腸屏障功能,有利于營養物質的代謝,營養支持的效果較好。因此,加強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的腸內外營養支持,對于確保手術的成功和達到預期治療目的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李 寧.專家座談會:惡性梗阻性黃疸的圍手術期處理[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1,21(8):458.
[2]黎介壽.營養支持應用于胃腸外科的經驗[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0,15(3):172-173.
[3]Nachlas MM,Youn MT,Roda CP.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5 studies as a quide topostoperative management[J].Ann Surg,1972,175:510-522.
[4]Mcclave.Comparison of the safety of early vs parenteral nutrition in mild acute pancreatitis[J].JPEN,1999,21:14.
[5]劉希華,張寶林.胃腸術后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的觀察與護理[J].當代護士,2006,3:27-29.
(收稿日期:2008-06-09 修回日期:2008-08-26)
(編輯: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