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觀察辛伐他汀聯合胺碘酮對陣發性心房顫動(房顫)患者的治療療效。
方法 選擇頻繁發作的陣發性房顫患者88例,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45例給予胺碘酮+辛伐他汀治療,對照組43例僅給予胺碘酮治療,隨訪1年,觀察心房顫動發作時及轉復竇性心律后1月、6月、1年時血清中C反應蛋白(CRP)變化水平及房顫復發率。結果 治療后,治療組患者心房顫動的復發率明顯少于對照組(P<0.01)。心房顫動發作時的CRP水平明顯高于竇性心律時的CRP水平(P<0.01)。結論 辛伐他汀聯合胺碘酮治療可以減少陣發性房顫的復發,其機制可能與辛伐他汀抗炎作用有關。
【關鍵詞】 辛伐他汀;胺碘酮;心房顫動
文章編號:1003-1383(2008)06-0662-02中圖分類號:R 541.7+5 文獻標識碼:A
心房顫動(房顫)是臨床上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并且在人群中有較高的發病率和致殘率。周自強等[1]對我國13省份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表明:房顫發生率為0.77%。盡管目前有多種介入治療房顫的方法,但藥物治療仍為基層醫院主要的治療手段之一。本文擬觀察辛伐他汀聯合胺碘酮治療陣發性心房顫動患者的療效和炎癥因子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水平變化情況。
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選擇2006年11月~2007年7月我院門診和住院的88例陣發性房顫患者,所有患者均經詢問病史、體格檢查、普通心電圖、動態心電圖、胸部X線、生化(CRP、肝功、肌酶)檢查。其中男53例,女35例,平均年齡58.6±11.7歲。病例入選標準為:①房顫發作頻繁(>2次/月);②房顫發作時具有明顯的癥狀,如心悸、胸悶、頭暈、出汗等癥狀;③同時具有應用他汀類藥物的指征。排除了急性心肌梗死、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甲狀腺功能亢進、妊娠、嚴重肝腎功能障礙、心功能Ⅲ級以上及藥物過敏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1.8 mmol/L等。將符合上述條件的88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45例(給予胺碘酮+辛伐他汀治療),對照組43例(僅給予胺碘酮治療)。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體重、病程和CRP水平等指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見表 1),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兩組中胺碘酮(可達龍,杭州賽諾菲圣德堡民主制藥)用法為:第1周600 mg/d,第2周400 mg/d,此后200 mg/d至試驗結束,辛伐他汀選用舒降之(杭州默沙東制藥)40 mg/d,每晚睡前服。所有患者于心房顫動發作時及轉復竇性心律后1月、6月、1年時空腹采取靜脈血,應用ELISA法定量測定血清CRP(正常值為0~8.2 mg/L)水平。所有患者每半月電話門診隨訪1次 ,隨訪1年。所有患者每3個月做一次胸部X線、肝功、肌酶檢查。
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1.兩組患者CRP水平變化比較 所有患者治療前心房顫動發作時其CRP水平均明顯高于正常,而用藥治療后各時間段的CRP水平均為正常;兩組隨訪期間CRP水平比較治療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治療組6月與1年的CRP水平相比差異無顯著性(P>0.05)。見表2。
2.兩組維持竇性心律的有效性比較 治療1年后,治療組竇性心律維持率為77.8%(35/45),對照組竇性心律維持率為53.5%(23/43),兩組比較,治療組的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χ2=5.77,P<0.05)。
3.不良反應情況 所有患者每3個月做一次胸部X線、肝功、肌酶檢查,結果表明:治療組中僅有1例有輕度谷丙轉氨酶(ALT)升高,1例磷酸肌酶輕度升高。分別給予護肝、減量辛伐他汀后痊愈。
討論
他汀類藥物作為羥甲基戊二酸單酰輔酶A(HMGCoA)還原酶抑制劑,因其抑制膽固醇合成而被臨床廣泛應用于治療高膽固醇血癥。但目前有許多研究發現其有獨立于調脂作用外的生物學效應。本文觀察結果表明:胺碘酮和辛伐他汀聯用能夠顯著減少陣發性房顫復發。與單純胺碘酮組相比,療效有顯著性差異,聯合組優于單純組(P<0.01)。其機制可能與辛伐他汀抗炎作用等[2]有關。因心房組織的炎癥可改變心肌細胞的電生理,使心房肌的非均一性和各向異性增加及傳導速度減慢,有利于折返的形成,從而促進房顫的發生和持續。
Dernellis等[3]認為炎癥是房顫發生的原因,CRP是目前炎癥反應中主要的、最敏感的標志物之一,其水平高低對房顫患者的復發及持續都有影響。因而通過抗炎這一途徑可能對于治療房顫具有一定的作用。有研究報道[4]他汀類藥物可通過降低C反應蛋白而預防心房顫動發生。本研究結果也證實他汀類藥物可以減少炎性介質CRP的水平和降低房顫的復發,用藥后6月CRP水平下降明顯,與治療前、對照組同期相比均有顯著性意義(P<0.01)。治療組6月與1年的CRP水平相比差異無顯著性(P>0.05),考慮可能為他汀類藥物降低CRP一定水平后,可長期維持這一水平。其減少房顫復發的機制可能為降低CRP水平,延長心房有效不應期,縮短持續時間,因而減少房顫的發生。
傳統的抗心律失常藥物胺碘酮通過延長心肌組織動作電位時間及有效不應期,對房顫的復律和維持竇性心律有一定作用,如與他汀類藥物聯用則很可能具有療效疊加的效果。本研究同周培榮等[5]研究結果都證實這一疊加效果的推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本研究隨訪方法的限制,不能排除無癥狀的房顫發作或夜間睡眠中短陣房顫發作的可能性,這些因素的存在可能導致本研究結果出現一定的偏移。同時由于所觀察的樣本量尚少且時間僅為一年,因此有必要以更大樣本量和更長時間觀察其療效。
參考文獻
[1]周自強,胡大一,陳 捷,等.中國心房顫動現狀的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內科雜志,2004,491-494.
[2]Patel AA,White CM,Shah SA,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in use and atrial fibrillation[J].Curr Med Res Opin,2007,23(5):1177-1185.
[3]Dernellis J,Panaretou M.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active protein concentrations during glucocorticoid therapy and recurrent atrial fibrillation[J].Eur Heart J,2004,2(13):1100-1107.
[4]Dernellis J,Panaretou M.Effect of Creactive protein reductionon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J].Am Heart J,2005,150:1064.
[5]周培榮,張士森,劉玉珍.胺碘酮與辛伐他汀聯用治療陣發性心房顫動的臨床研究[J].濱州醫學院學報,2007,30(3):183-184.
(收稿日期:2008-09-16 修回日期:2008-11-21)
(編輯:梁明佩)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