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巨大胎兒的相關因素及其對母兒的影響。
方法 回顧性分析114例巨大胎兒的臨床資料,并抽取同期分娩正常出生體重兒的足月孕婦114例作為對照組。結果 巨大胎兒的發生與孕婦孕期超重,宮高、腹圍、胎兒雙頂徑、股骨長、孕周等因素有關。巨大兒組剖宮產率、肩難產、胎兒宮內窘迫、新生兒窒息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結論 影響巨大兒發生的因素很多,通過加強圍生期保健和營養教育,可預防巨大兒的發生。
【關鍵詞】 巨大胎兒;預測;母兒并發癥
文章編號:1003-1383(2008)06-0687-02中圖分類號:R 714.5文獻標識碼:A
近年由于圍生期保健改善,孕母注意休息、運動減少、營養攝入增多等因素,巨大胎兒發生率呈上升趨勢。巨大胎兒在妊娠和分娩過程中均會引起相應的并發癥,如頭盆不稱、肩難產等,嚴重威脅孕產婦和新生兒的安全和健康。為了提高臨床對巨大胎兒的認識和減少巨大兒的發生,我們將114例巨大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臨床資料 我院2000年1月~2008年5月住院分娩總數4427例,其中巨大胎兒114例(巨大兒組),占分娩總數2.58%。產婦均為單胎足月妊娠,初產婦58例,占50.88%,經產婦56例,占49.12%,年齡19~44歲,平均年齡29.00±4.30歲,隨機抽取同期單胎足月分娩的正常出生體重兒(2500 g≤體重<4000 g)的孕婦114例作對照(對照組),初產婦66例,占57.89%,經產婦48例,占42.11%,年齡19~42歲,平均年齡28.18±4.88歲,兩組各有1例年齡為19歲,屬計劃外妊娠。兩組年齡,孕產次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研究方法 回顧性對比兩組間孕婦孕周、身高、體重、宮高、腹圍,B超檢測胎兒雙頂徑(BPD)、股骨長徑(FL),胎兒性別等因素間的差別,以及分娩方式和母嬰并發癥情況。
3.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1.兩組相關因素的比較 兩組身高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平均體重、孕婦宮高加腹圍(cm) ≥140者、B超檢測胎兒雙頂徑加股骨長(cm)≥17者以及孕周≥40周等因素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均<0.01)。見表1。
2.兩組分娩方式及母嬰并發癥比較 巨大兒組剖宮產65例(57.02%),對照組剖宮產22例(19.30%),巨大兒組剖宮產率較高(P<0.01)。
巨大兒組產程異常17例(14.91%),產后出血15例(13.16%),胎兒宮內窘迫29例(25.44%),新生兒窒息14例(12.28%),肩難產4例(3.51%),新生兒臂叢神經損傷1例(0.88%);母嬰并發癥發生率為57.02%。而對照組分別為6例(5.26%),3例(9.84%),16例(14.04%),4例(3.51%),無肩難產及新生兒臂叢神經損傷發生,母嬰并發癥發生率為19.30%,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巨大兒組發生率較高。見表2。
討論
本組巨大兒發生率2.58%,明顯低于潘瓊等[1]報道為10.3%,以及洪丹[2]報道的12.78%~13.75%。因為巨大兒的發生除與遺傳、輕型糖尿病有關外,孕婦的營養過剩,孕婦活動減少,妊娠延期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3]。我市地處南方沿海地區,飲食習慣主要以海產品為主,蛋白質攝入以優質蛋白為主,避免高脂肪飲食,是巨大兒低發生率的可能原因。
產前巨大兒的正確診斷對產時采取合理的分娩方式是降低圍生兒并發癥的重要環節。本組4例肩難產,有2例為產前預測與出生情況不符。其中1例為經產婦38+6周,妊娠期糖尿病,輕度子癇前期,產前估計胎兒體重4400 g,實際4850 g,不同意剖宮產,分娩時肩難產致新生兒重度窒息,臂叢神經損傷。另1例肩難產為初產婦孕41+2周,宮高37 cm,腹圍98 cm,已入盆,未破膜,根據宮高×腹圍+200,或宮高加腹圍≥140 cm,胎兒未達巨大兒的診斷標準,而實際出生體重4600 g,分娩時發生肩難產、產后出血及新生兒重度窒息。產前預測胎兒體重可根據:①孕婦參數:包括孕婦的身高、體重、宮高、腹圍等,間接反映了胎兒大小,這類參數測量簡便,臨床容易獲得。②胎兒參數:通過超聲診斷,包括雙頂徑、頭圍、腹圍、股骨長等直接描述決定胎兒體重的關鍵幾何尺寸,其中腹圍是最敏感參數,但要求操作人員技術熟練,儀器分辨率高。以上病例可見:以宮高加腹圍,雙頂徑加股骨長估計胎兒體重有一定臨床價值,而各項巨大兒預測參數單獨應用有一定的局限性,綜合評價孕婦身高,終止孕周,B超單一指標的胎兒腹圍(AC),臨床宮高腹圍和,是一種好的巨大兒預測原則,可以提高巨大兒診斷的準確性,降低漏診率[4]。2例教訓說明產前對巨大胎兒作出正確診斷的重要性,可避免嬰兒并發癥及不必要的醫療糾紛。
巨大兒因胎兒頭大,可塑性小,產時易出現活躍期停滯或第二產程延長,增加難產和剖宮產率。本組資料中巨大兒組剖宮產率及母嬰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隨著剖宮產技術的不斷提高,雖然剖宮產的產婦死亡率很低,又可減少陰道手術所致的嬰兒損傷或死亡,但剖宮產畢竟是對孕婦損傷較大的手術,出血、感染、麻醉意外等直接威脅著孕婦的生命,其風險遠大于陰道分娩。曾有報道,剖宮產產婦死亡率與陰道分娩產婦死亡率之比為4∶1[5]。本文結果顯示,巨大兒組孕周≥40周者占62.28%,說明隨著孕周增加,發生巨大兒的機會增加,而孕40周后,胎盤功能不穩定,氧氣和營養素的通過受到影響,使胎兒的臍靜脈血氧飽和度下降,對缺氧的耐受力降低,容易出現胎兒宮內窘迫,新生兒窒息,窒息對器官的損害,特別是對腦組織的損害較大,可以引起腦水腫,腦組織壞死,缺氧缺血性顱內出血,而導致腦癱、智能低下,從而影響出生人口素質。因此,必須加強產前保健,正確指導孕婦科學膳食,避免攝入過多的高蛋白營養,重視妊娠圖的繪制,包括宮高及體重線,做好糖尿病篩查工作,及早診治糖尿病,正確計算預產期,結合孕婦及胎兒本身情況,積極處理延期和過期妊娠,以降低巨大胎兒的發生率,從而降低剖宮產率及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潘 瓊,吳 畏.巨大兒249例臨床分析[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08,9(3):231.
[2]洪 丹.巨大胎兒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5):958.
[3]薛曉玲.巨大胎兒孕產婦的并發癥及其預防措施(附285例臨床分析)[J].右江醫學,2003,31(2):131.[4]陳 蕾,楊 孜,何恒君,等.巨大兒臨床預測方法的局限性探討[J].中國圍產醫學雜志,2006,9(4):254.
[5]嚴紅英.中華圍產醫學論文集[C].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0,27.
(收稿日期:2008-09-22 修回日期:2008-11-20)
(編輯: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