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調查肺炎支原體(MP)在兒童下呼吸道感染中的流行特點。
方法 對2006年12月至2007年11月住院的下呼吸道感染病人,用ELISA法進行肺炎支原體IgG/IgM定量檢測,測定MP/IgM陽性率,分析MP感染與季節、年齡之間的關系。結果 MP感染一年四季均有較高的發病率,四季之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MP感染仍以學齡前兒童、學齡期兒童好發,但有低齡化趨勢,嬰兒組發病率高達18.3%(P<0.01)。結論 MP感染一年四季好發,在本地區尤以秋冬季節發病率最高。嬰幼兒組中發病率有增高趨勢,不容忽視。
【關鍵詞】 下呼吸道感染;兒童;肺炎支原體
文章編號:1003-1383(2008)06-0695-02中圖分
類號:R 725.6文獻標識碼:A
肺炎支原體(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介于細菌與病毒之間的一種病原微生物,隨著人們對肺炎支原體越來越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很多的資料都顯示MP是兒童和成人呼吸道感染常見而重要的非典型病原。為了解MP在兒童下呼吸道感染中的流行特點,本文對575例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兒用ELISA法進行MP的調查,以了解本地區MP在兒童中的感染情況,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對象 選擇2006年12月至2007年11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兒575例,其中男297例,女性278例,年齡41天至13歲;≤1歲組153例,~3歲組179例,~6歲組151例,>6歲組92例;病程3~20天。全部病例均行胸部X線檢查,按照診斷標準[1],其中支氣管肺炎263例、大葉性肺炎57例、支氣管炎106例、支氣管哮喘合并下呼吸道感染84例、毛細支氣管炎65例。
2.方法 所有患兒在入院當天或第二天上午抽取靜脈血2 ml,分離血清,采用德國SERION ELISA classic提供的肺炎支原體IgG/IgM定量檢測法,具體操作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確保實驗結果的正確。結果判定:MP/IgM>17 U/ml為陽性,13~17 U/ml為臨界結果,<13 U/ml為陰性。
3.統計學處理 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1.MP/IgM陽性率 575例中MP/IgM陽性185例,總陽性率32.2%;其中支氣管肺炎263例,檢出MP/IgM陽性97例,陽性率為36.9%;大葉性肺炎57例,檢出MP/IgM陽性22例,陽性率38.6%;支氣管炎106例,檢出MP/IgM陽性31例,陽性率29.2%;支氣管哮喘合并下呼吸道感染84例,檢出MP/IgM陽性27例,陽性率32.1%;毛細支氣管炎65例,檢出MP/IgM陽性8例,陽性率12.3%。MP/IgM陽性率在毛細支氣管炎中最低。
2.不同季節間的比較 不同季節間MP/IgM檢出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2.不同年齡段間的比較 各年齡組MP/IgM檢出率有顯著性差異(P<0.01),其中≤1歲組MP/IgM檢出率明顯低于其他年齡組(P均<0.01),其他年齡組之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均>0.05),見表2。
討論
肺炎支原體(MP)是一種介于細菌和病毒之間的超濾過性病原微生物,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是兒童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體,一年四季均有發生,偶有小流行。每隔3~4年可發生一次地區性流行,2~6年一次世界性流行,流行期間支原體肺炎占小兒肺炎的30%以上,非流行年為10%~20%。由于各地氣候、環境不同,支原體發病高峰有明顯差異[2]。近年來MP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有增加趨勢,而且還可引起多系統多臟器損害,造成臨床表現多樣性,容易造成誤診,貽誤治療。目前認為肺炎支原體致病機制可能存在直接侵犯與免疫機制二者皆有,免疫損傷與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均有密切關系。肺炎支原體抗原與人體內的心、肺、肝、腦、腎、皮膚黏膜等組織臟器存在相同抗原,而肺炎支原體感染后可導致產生相應組織抗體而引起組織損害[3]。本組資料顯示MP感染在本地區一年四季均有較高發生率,MP感染高峰季節在秋冬季,分別為31.8%、37.9%,與國內報道相似[4],但各季節之間MP感染率比較差異無顯著性差異(P>0.05)。而相對而言,夏季發病率最低,可能與學生放暑假呆在家中,減少了在學校聚集而引起的MP傳播有關。
既往認為肺炎支原體感染多見于學齡兒童及青少年,但近年來,報道嬰幼兒病例逐漸增多。本調查顯示MP感染高峰年齡段仍在學齡前兒童、學齡兒童,嬰兒組MP感染陽性率達18.3%,與其他年齡組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0.01),嬰幼兒發病率有增高趨勢,呈現低齡化趨勢[5]。其MP感染率不容忽視。同時,幼兒MP感染的發病率高達35.8%,分析其原因不排除家庭成員之間的交叉感染,因嬰幼兒機體免疫力不完善,易引起反復呼吸道感染所致。另外,從收集的病例來看,因僅收集本科室12個月的住院病例,有一定的局限性,年齡段主要集中在嬰幼兒及學齡前兒童,學齡兒童病例相對較少,以至MP感染陽性率低于幼兒組。
總之,MP感染在臨床中發病率日益增高,且逐漸出現低齡化趨勢,這不得不引起我們醫務人員重視。本文旨在通過臨床調查,初步了解本地區的MP感染率,為臨床上合理選用抗生素提供一定的依據,并進一步強調不能忽略嬰幼兒中MP感染的高發率,及早進行MP/IgM的檢查,明確病原,限制疾病的傳播。
參考文獻
[1]胡亞美,江載芳.褚福棠實用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163-1199.
[2]Tjhie J H,Dorigozetsma J W,Roosendaal R,et al.Chalamydia penumaniae and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 children with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 in general practices in the Nethelands[J].Scand J Infect Dis,2000,32(1):13-17.
[3]Hayakawa M,Taguchi H,Kamiya S,et al.Animal model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using germ-free mice[J].Clin Diagn Lab Immunol,2002,9(3):669-676.
[4]吳梓梁.小兒內科學[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3,1685.
[5]劉建平,黃 莉,季 偉,等.特異性IgG、IgM定量檢測在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中的臨床意義[J].蘇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07,27(6):910-912.
(收稿日期:2008-09-16 修回日期:2008-11-20)
(編輯: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