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16層螺旋CT對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SAH)病因的診斷價值。
方法 8例行16層螺旋CT平掃確診為SAH患者均行螺旋CT腦血管減影成像,進行平掃和增強掃描,增強圖像減去平掃圖像得到減影圖像,對減影圖像進行三維重建,觀察顱內血管情況。結果 8例自發性SAH中,2例為動脈瘤破裂出血,6例為腦動靜脈畸形出血。結論 16層螺旋CT發現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病因敏感,可作為一種首選的檢查方法。
【關鍵詞】 X線計算機體層攝影;血管減影成像;蛛網膜下腔出血
文章編號:1003-1383(2008)06-0698-02中圖分
類號:R 743.350.445.3 文獻標識碼:A
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 是指非外傷性顱內血管破裂,血液進入蛛網膜下腔,是顱內動脈瘤及動靜脈畸形的主要并發癥,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1]。早期發現及治療,特別是針對病因選擇不同的治療措施具有重要意義。多層螺旋CT血管減影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CT angiography,DSCTA)具有無創性,一次檢查可獲得顱內病變的診斷信息,并可通過圖像的后處理獲得顱內血管的全部信息,一般無嚴重的并發癥,近年來在血管病變的診斷中應用逐漸廣泛。其信息對指導臨床早期確定病因及采取適當的治療措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資料與方法
1.臨床資料 我院自2007年10月~2008年5月經CT平掃確診為自發性SAH共8例。女2例,男6例,年齡19~70歲,平均40.7歲。臨床上均有頭痛、嘔吐及腦膜刺激征,所有病例CT平掃檢查確診SAH后,間隔1~10天進行DSCTA檢查。
2.DSCTA掃描方法 采用Somatom Emotion 16CT機,選用連續容積掃描模式, 主要掃描參數:管電壓110 kV,管電流80~100 mA,準直寬度16×0.6 mm,球管旋轉時間0.6 s/360°,矩陣512×512,螺距0.8,掃描范圍自第1頸椎下緣至顱頂,掃描時間為12~18 s。增強時前臂靜脈團注碘海醇(300 mg/ml)60~70 ml,20 ml生理鹽水沖管,注射速率3.0~4.0 ml/s,增強掃描時相使用自動觸發,將感興趣放置于頸總動脈內,觸發閾值為100 HU。先行平掃,后參數不變行增強掃描。平掃及增強的位置、層面中心及視野保持完全一致。將兩次掃描后的原始數據重建為層厚1 mm,層距0.7 mm薄層圖像,重建矩陣512×512。將增強后的薄層圖像與平掃的薄層圖像進行減影,得出腦血管的數字減影圖像,用容積再現(V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重建,觀察腦內血管情況。
結果
8例SAH病例,腦動脈瘤2例(共4個)、腦動靜脈畸形6例。最小的動脈瘤瘤體長徑僅3 mm(圖1);最大的動脈瘤瘤體長徑約19 mm(圖2);分別位于大腦中動脈3個,后交通動脈1個;其中1個動脈瘤清晰顯示瘤體上的小突起(圖2)。6例血管動靜脈畸形( AVM)病例中, 1例基底動脈僅由一側(右側)椎動脈供血,左側椎動脈入顱后中止于小腦后下動脈,在小腦后部,形成畸形血管團(圖3);1例位于顳枕頂葉(圖4);1例位于基底節區;另外3例位于頂葉,其中1例可見斑片狀鈣化。所有動靜脈畸形病例均可見一條或多條的供血動脈,在畸形血管團周圍見多條引流靜脈。
討論
對于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對病因的診斷,傳統方法是行腦血管造影(DSA)檢查,其檢查方法、條件要求相對較高,有一定的創傷,并有一定的副反應。自1998年多排螺旋CT投入臨床應用以來,血管性病變的診斷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常規血管造影已不再是唯一的檢查方法, CT血管成像(CTA)已取代大部分常規血管造影術,其診斷范圍正日趨擴大[2]。尤其是近年來多排螺旋CT技術的飛速發展,掃描速度顯著增快,圖像的分辨率顯著提高,在血管成像方面已顯示出了巨大的優勢。呂發金等對72例88個經DSA和(或)手術確診的顱內動脈瘤患者CTA資料進行分析,發現DSCTA檢出動脈瘤的敏感性和特異性為100%[3]。結合我院CT機的性能,總結出腦部DSCTA有以下幾點優勢:①其影像能360度旋轉,完美觀察并顯示血管病變的三維影像以及周圍血管、顱骨結構的關系。其中,VR顯示血管圖像光滑、清晰、立體感強,是顱內血管病變顯示的最佳方法[4]; MIP立體效果不如VR,但對血管狹窄、斑塊、鈣化的觀察有極大的補充。需要強調的是,觀察血管鈣化,要用增強圖像直接重建才能顯示;如果用減影圖像來重建,由于鈣化的圖像信息已減掉,是看不到鈣化的。②CTA的圖像能剪去影響觀察病變的正常組織結構,以及加上不同色彩,有利于顯示血管的位置、大小、行走。③不需要作特殊準備,一次檢查可滿足全部信息的采集,不會引起嚴重并發癥,既安全、又快速。④腦CTA的檢查費用低,只有DSA費用的四分之一左右。
本研究的所有病例,我們均采用X線低劑量增強掃描,毫安只用80~100 mA,僅為國內學者王毅、沈君等報道的13.3%~62.5%[5,6];減影所需平掃的毫安更低,僅用47 mA。患者接受的X線劑量明顯減少。在保證圖像質量達到診斷要求的前提下,適當降低檢查所用球管電流,是我們放射診斷工作的一部分。
本組8例SAH病人,DSCTA均發現了SAH的基礎病變,其中發現的最小動脈瘤直徑僅3 mm,并能全部顯示動靜脈畸形的供血動脈及引流靜脈,通過圖像的后處理能清晰顯示血管病變的三維關系及毗鄰的顱骨結構,為臨床提供了滿意的圖像,十分有利于進一步確定治療方案。
總之, 16層螺旋CT腦血管減影成像屬于無創傷性檢查,能敏感地檢測到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其操作簡便迅速,能顯著縮短患者從診斷到確診的時間,為早期采取治療措施贏得時間,可作為SAH尋找病因的首選的檢查方法。
參考文獻
[1]吳在德.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93-295.
[2]李坤成,盧 潔.缺血性腦血管病的CT和MRI研究進展[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5,21(10):1471-1473.
[3]呂發金,謝 鵬,羅天友.數字減影CT血管成像在蛛網膜下腔出血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7,23(1):45-48.
[4]俞同福,王德杭,吳飛云,等.CTA血管成像在腦血管疾病中的應用[J].江蘇醫藥2006, 32 (5 ):425-426.
[5]王 毅,巫北海,王 健,等.64排CT腦血管成像的重建技術的評價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07,34(8):1424-1426.
[6]沈 君, 梁碧玲,謝榜昆,等.64層螺旋CT頭部血管減影成像技術初探[J].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 2006,27(6):709-712.
(收稿日期:2008-08-30 修回日期:2008-10-28)
(編輯: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