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真菌??;鼻竇炎;內窺鏡檢查
文章編號:1003-1383(2008)02-0724-01中圖分
類號:R 765.4文獻標識碼:B
真菌性鼻竇炎是鼻科臨床常見疾病,近年發病率有上升趨勢。其中真菌球型最多見,我科2006年1月至2007年10月經鼻內鏡手術治療真菌球型鼻竇炎30例,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1.一般資料 患者30例,其中男10例,女20例,年齡19~63歲,平均年齡41.9歲,病程20天至4年。主要癥狀:鼻塞、流涕23例,涕中帶血3例,涕有異味7例,頭痛17例,鼻脹痛2例,面部疼痛、不適5例。合并糖尿病2例、擴張型心肌病1例。前鼻鏡檢查:中鼻道有干酪樣分泌物23例,鼻腔外側壁向內膨隆3例,鉤突肥大息肉樣變8例,鼻中隔偏曲5例。30例患者行鼻竇冠狀位CT檢查,顯示鼻腔、鼻竇內不同密度軟組織影,其中可見密度增高斑片狀或團塊狀鈣化灶。1例雙側上頜竇發病,余均為單側發病。23例局限于上頜竇,其中5例上頜竇內壁有骨質吸收破壞,累及篩竇6例,1例局限于篩竇。術后病理診斷證實為真菌感染。
2.治療方法 30例均在鼻腔表面麻醉加局部麻醉下,行鼻內鏡下手術。術中矯正鼻中隔偏曲,上頜竇病變切除鉤突開放上頜竇口,篩竇病變開放前后篩房,吸盡竇腔內分泌物,取出竇腔內灰黑、灰黃干酪樣物,術畢鼻腔填塞凡士林紗條。術后24小時取出填塞物,全身應用抗生素兩周,鼻腔局部噴糖皮質激素。術后5天清理鼻腔內偽膜。出院后定期門診復查,第1個月,每周復查一次,第2~3個月,每半月復查一次,后每月復查一次。
3.療效判斷標準 ①治愈:臨床癥狀消失,竇腔黏膜上皮化,竇口開放好,無干酪樣分泌物;②好轉:臨床癥狀改善,竇腔內有黏膜水腫、肉芽形成,有膿性分泌物或真菌團塊;③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息肉復發,竇口阻塞,黏膜水腫息肉樣改變,并見干酪樣物。
4.治療結果 全部病例隨訪半年以上,治愈27例,好轉3例,治愈率90%,未出現術中并發癥,術后中鼻甲與鼻腔外側壁、下鼻甲與鼻中隔粘連5例,隨訪中予分離。
討論
真菌是一種條件致病菌,廣泛存在于空氣、土壤、霉變物中,通過呼吸進入鼻腔、鼻竇,可作為正常菌群而長期存在。傳統觀點認為,真菌在長期應用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或接受放射治療使機體免疫力下降情況下致病,此外,也可在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燒傷致機體抵抗力下降而致病。本組患者除2例合并有糖尿病,余患者免疫功能正常。其致病可能是鼻竇黏膜上皮纖毛功能低下、解剖異常等阻礙鼻腔鼻竇的通氣和引流導致竇內微環境改變,如潮濕、低氧或pH值的改變等導致真菌繁殖[1]。老年和青年均可發病,其中女性發病率高,本組病例女性占66.7%,與李源的統計基本一致[2]。
真菌球型鼻竇炎多為單側發病,因上頜竇的解剖特點,竇口位置高,不易引流,竇口周圍易阻塞,故本病好發于上頜竇,本組30例中29例有上頜竇病變。臨床上對表現為單側鼻塞、流膿涕、涕中帶血或有灰黃、灰黑顆粒狀物、有異味、面部疼痛者,應考慮到真菌球型鼻竇炎的可能。鼻竇CT掃描為重要檢查手段,可反映出病變部位、范圍、骨質破壞情況,鈣化斑最具診斷特異性[3]。
真菌球型鼻竇炎以手術治療為主,傳統手術經鼻外進路行鼻竇開放清除真菌塊,隨著鼻內鏡手術的發展,現已經完全取代傳統手術,本組病例全部在單一鼻內鏡徑路下完成。篩竇內病灶一般易清理,因上頜竇口位置高,內鏡視野有局限,上頜竇內下方暴露不清,一般需擴大上頜竇開口,盡可能向前下和后下擴大開口,在不同視野內鏡下配合不同角度的組織鉗、吸引器,徹底清除竇內真菌塊。我們的經驗是,術中清理完大部分真菌塊后,予生理鹽水反復沖洗術腔,沖洗時應有一定的速度和力量,利用水流的作用使隱蔽的真菌塊松動而便于清理。值得注意的是,沖洗前應提醒患者,以防誤吸,沖洗時術者和助手默契配合,及時吸出沖洗液。實踐證明,此方法能有效縮短手術時間,清理出角落的真菌塊,且未出現誤吸。術后綜合治療是保證手術成功的關鍵,定期鼻腔清理,清除囊泡,分隔粘連,鼻腔、鼻竇沖洗,及
時開大阻塞的竇口。
參考文獻
[1]Romett JL,Newman RK.Aspergillosis of the nose and paranasal sinuses[J].Laryngocope,1982,92:764-766.
[2]韓德明.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M].北京: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07,76-77.
[3]韓德明.鼻內鏡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80-81.
(收稿日期:2008-09-11 修回日期:2008-11-20)
(編輯: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