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減少;妊娠高血壓
文章編號:1003-1383(2008)06-0725-01
中圖分類號:R 714.254 文獻標識碼:B
1982年Weinstein首次將溶血、肝酶升高及血小板減少命名為HELLP綜合征以來[1],這種疾病逐漸受到重視。HELLP綜合征是妊娠高血壓病的嚴重并發癥,如未及時診治,常危及生命。所以對該綜合征早期診斷及正確處理是減少母嬰死亡率的關鍵。2003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收治HELLP綜合征7例,現進行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2003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收治妊娠高血壓病278例,其中并發HELLP綜合征7例,占同期妊娠高血壓病的2.5%。年齡21~34歲,平均27.5歲;孕周34~41周,平均37±5周;初產婦6例,經產婦1例,產前6例,產時1例。
7例均有不同程度頭昏、惡心、嘔吐、上腹脹感,2例黃疸,1例牙齦出血,血壓130~180/90~120 mmHg,尿蛋白++~+++,水腫++~++++。
2.診斷標準 確診為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并且符合下列標準者即確診為HELLP綜合征[2]: ①外周血涂片見變形紅細胞和(或)總膽紅素>20.5 μmol/L和(或)乳酸脫氫酶(LDH)>240 U/L;②丙氨酸轉氨酶(ALT)及天門冬氨酸轉氨酶(AST)升高;③血小板計數<100×10.9/L。以上三項指標均異常為完全性HELLP, 三項指標中任何兩項異常為部分性HELLP。本組完全性HELLP綜合征1例,部分性HELLP綜合征6例。
3.治療方法 7例患者根據病情予以解痙、鎮靜、降壓、利尿等處理,以控制妊娠高血壓的病情。確診后立即予地塞米松10 mg靜脈注射,每12小時一次,并應用至產后1~3天不等,以改善病情;對孕齡不足36周者予以促胎肺成熟,使臨床檢查指標迅速改善。所有病例在確診后48小時內終止妊娠,6例在全麻下行剖宮產終止妊娠,術前、術中輸血小板2例,1例死胎引產經陰道分娩。
結果
1.孕產婦情況 7例患者產時、產后出血≥400 ml3例,1例完全性HELLP綜合征出現胎兒窘迫、產后出血并發癥,6例部分性HELLP綜合征除2例產后出血外尚無其他嚴重并發癥,所有患者終止妊娠后頭痛、胸悶、上腹脹、牙齦出血等癥狀在1~3天消失,血小板1~7天恢復正常,轉氨酶及膽紅素3~7天恢復正常,7例均痊愈出院。
2.圍產兒結局 活產新生兒6例(其中早產2例,發育未見異常),死胎引產1例。新生兒評分1分鐘>7分、5分鐘后評10分4例,1分鐘評5~6分、5分鐘評8~10分2例。圍產兒死亡1例。
討論
1.發病機理 HELLP綜合征主要病理改變與妊娠高血壓病相同,如血管痙攣、血管內皮損傷、血小板聚集與消耗、纖維蛋白沉積和終末器官缺血等,血小板被激活而黏附于血管表面,同時血管的收縮痙攣也促使血小板進一步聚集, 使血液中血小板數量減少, 并促使血栓素A2、內皮素等一些血管收縮因子的釋放從而使肝臟血管痙攣,肝竇內纖維素沉積導致肝臟細胞受損而使肝酶水平升高[3]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并發HELLP綜合征臨床上并非罕見,由于其臨床特征不典型, 所以該病往往易漏診、誤診。但發展為HELLP綜合征的啟動機制尚不清楚。此外HELLP綜合征的發病還與自身免疫、過敏毒素釋放、氧化亞氮與內皮素作用、血清瘦素水平升高、過量的固有脂肪酸氧化失調、D/二聚體與纖維結合素升高、凝血因子V 基因突變、胎盤中Syncytin 表達下降、遺傳及肼苯噠嗪誘發肝損害等有關。
2.處理 ①積極治療妊娠高血壓病,解痙、鎮靜、降壓以控制子癇和防止高血壓腦病。②及早使用糖皮質激素,促胎肺成熟,即使胎齡>34周也可使用,促進血小板升高、肝酶降低。③糾正溶血性貧血,輸新鮮血或血小板,糾正貧血,補充凝血因子。④盡快終止妊娠,終止妊娠是治療妊娠高血壓病的有效措施,也是治療HELLP綜合征的重要手段,故剖宮產率高。如血小板<50×10.9/L,術時最好輸注新鮮血或血小板,應采用全身麻醉,不宜采用持續硬膜外麻醉(因可引起硬膜外腔血腫),宮頸條件好或已臨產經產婦可陰道試產。⑤做好新生兒復蘇搶救準備。
參考文獻
[1]Weistein L.Syndrome of hemolysis,elevated liver enzymes and lowplatelet count:a severe consequence of hypertention in pregnancy[J].AMJ obstet gynecol,1982,142(2):159-167.
[2]樂 杰.婦產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7.
[3]王月玲,茍文麗.HELLP綜合征發病機制及診治[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4,20(5):262-264.
(收稿日期:2008-06-01 修回日期:2008-08-31)
(編輯: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