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頸椎病;手法治療;中西醫結合
文章編號:1003-1383(2008)06-0730-01
中圖分類號:R 681.55文獻標識碼:B
頸椎病為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是因各種因素導致頸神經受壓而出現的頸部、上肢疼痛、功能活動受限的病癥[1],臨床反復發作。本院自2003~2007年來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本病200例,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本組200例,其中男性116例,女性84例;年齡32~68歲,其中頸型56例,神經根型48例,椎動脈型32例,混合型38例,脊髓型26例,全部病例均經X線拍片或CT及MRI片確診。
2.治療方法
①中藥:羌活12 g,獨活10 g,威靈仙10 g,秦艽10 g,當歸12 g,白芍12 g,赤芍10 g, 川芎10 g,沒藥12 g,骨碎補12 g,杜仲10 g,葛根20 g,每日1劑水煎服。
②西藥:常規采用維生素B1,維生素B12,維生素B6,活性鈣等治療。
③手法治療:患者坐位,術者立于其后,Ⅰ.疏通經絡法:以拇指指腹從頸椎自上而下按督脈,足太陽膀胱經穴,并用大魚際肌再按上述路線揉按各3~4次。Ⅱ.點穴撥筋法:拇指或食指以中等力度點按雙側風池,天柱,肩中俞,手三里,外關等穴,再以拇指及其他四指拿肩井穴,每穴15~18次。Ⅲ.頸部側拔法:術者立于患者一側,以手掌壓在患者耳根部,另一手從頸后反按另一側,雙手反向用力,將頭扳向一側,各5~10次。Ⅳ.頸部轉搖法:左手按肩,右手按頭頂,按順、逆時針方向緩慢搖動,各20~25圈;Ⅴ.叩擊法:用小魚際以中等力度叩擊頸、背、肩部各30~40次,每周治療3~4次。
④醫療體育療法:a.頸部展伸運動;b.頸部左右側展運動;c.頸部轉搖運動,順、逆時針各20~30圈;d.頸部拔伸運動。上述運動每早晚各1次,每次10~15分鐘。中西醫結合治療20天為1個療程,6個月隨訪觀察1次。
3.療效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擬定。痊愈:原有各型癥狀、體征消失、頸及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顯效:原有各型癥狀、體征基本消失,頸及肢體功能基本正常,不影響正常勞動和工作。好轉:原有各型癥狀減輕,體征有所改善。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
結果
本組治療神經根型48例中,痊愈28例,顯效12例,好轉6例,無效2例,有效率96%;椎動脈型32例中,痊愈20例,顯效5例,好轉4例,無效3例,有效率90%,頸型56例中,痊愈30例,顯效14例,好轉6例,無效6例,有效率89%;混合型38例中,痊愈17例,顯效13例,好轉3例,無效5例,有效率87%;脊髓型26例中,痊愈12例,顯效7例,好轉3例,無效4例,有效率84.6%。總有效率90.0%(180/200)。
討論
頸椎病屬中醫“痹證”、“眩暈”、“痿癥”范疇,多由肝腎不足,寒濕之邪內阻,氣血瘀滯而成,頸椎病是在頸椎退行性改變的基礎上,受應力作用,導致神經根周圍組織充血、水腫、粘連等無菌性炎癥引起頸、肩、臂、手麻木、疼痛及運動障礙[3]。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頸椎病,方中羌活、獨活、威靈仙、秦艽祛寒化濕;當歸、白芍、赤芍、川芎、沒藥活血通絡止痛;骨碎補、杜仲補腎壯陽;葛根可擴張血管,改善病變局部血液循環,能有效解除頸部肌肉痙攣,分離組織粘連,消除局部無菌性炎癥;維生素B12、維生素B1、維生素B6有營養維持神經的正常功能, 病情得到改善;治療過程中應囑咐患者注意體育鍛煉與生活調理相結合,如避免長時間伏案工作,睡眠時勿使用過高的枕頭。行手法治療時,宜緩宜慢,防止患者治療時出現眩暈,惡心等現象。
參考文獻
[1]楊克勤.脊柱疾患的臨床與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516.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
[3]王達建,王新敏.頸部椎旁注射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觀察[J].山東醫藥,2005,45(16):55.
(收稿日期:2008-06-10 修回日期:2008-11-03)
(編輯: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