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肌內注射;實習生;護理教學
文章編號:1003-1383(2008)06-0760-02
中圖分類號:G 632.4文獻標識碼:B
綜合醫院承擔著各醫學院校的臨床教學任務,每年承擔大量的來自不同院校的護理專業實習學生的臨床教學,臨床護理技術操作項目較多、內容復雜,學生較難掌握,我院在多年的護理專業學生實習崗前培訓中發現,肌內注射操作中學生較難掌握的是臀大肌注射的定位方法,為此,我院采用新的教學方法進行定位,收到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對象與方法
1.對象 2008年三所院校的護理專業中專、大專四個班次的實習前崗前培訓的實習生共64人,其中梧州市衛生學校34人、玉林市衛生學校15人、柳州醫專15人(大專)。
將四個班的學生隨機分為實驗組及對照組,實驗組共34人,對照組共30人,兩組實習生的性別、年齡以及院校分布比例等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教學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操作示教練習后考核,實驗組采用新的教學方法進行示教練習后考核。傳統教學方法:臨床教師在崗前培訓示教僅在護理模型人上定位,在護理模型人上進行注射。新法教學使用髖骨解剖圖譜,觀摩人體骨骼模型,重新認識髂前上棘、髂嵴最高點、髂后上棘、股骨大轉子、尾骨等骨標志,并在真人(同學之間)身上進行劃線、定位、再在護理模型人上進行穿刺進針。
3.考核評價辦法 將臀大肌注射法的兩種定位方法十字法和聯線法的定位分為文字表達定位和實際部位定位。文字表達定位:考核中答對以下10個關健詞[1]的8點(含8點)為達標,8點以下為不達標:①臀裂頂點;②水平線;③髂嵴最高點;④垂直線;⑤外上象限;⑥避開內角;⑦髂后上棘與股骨大轉子連線;⑧髂前上棘;⑨尾骨;⑩外上1/3。實際部位定位:相應以上十個關健詞的相應部位或點、線條確認正確8點(含8點)為達標,8點以下為不達標。
4.統計學處理 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1.兩組不同考核方法組內、組間的達標率比較 對照組文字表達達標率43.3%;實際部位定位達標率13.3%,文字表達達標率顯著高于實際部位定位達標率(P<0.01);
實驗組文字表達達標率94.1%,實際部位定位達標率79.4%,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文字表達及實際部位定位達標率分別比較,實驗組達標率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2.兩組兩種考核方法均達標的情況比較 實驗組文字表達及實際部位定位均達標人25人,達標率73.5%,而對照組文字表達及實際部位定位均達標僅為2人,達標率6.7%,實驗組的達標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2。
討論
對照組文字表達與實際部位定位達標率有顯著性差異(P<0.01),說明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的能力較差,即使知道理論上怎樣定位但在操作中無法應用。另外,文字表達達標率僅43.3%,即有半數以上的學生不達標,實際部位定位達標率更低,僅為13.3%,根本達不到教學要求,可能與傳統教學方法忽略了學生具體掌握定位有關,護理模型人是有注射部位標記的,學生不會選錯部位,而在臨床上學生們只能是大概地估計注射部位,不能準確定位。實驗組文字表達及實際部位定位均有較高的達標率(>75%),提示新法教學方法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有所提高,理論與實踐較好地結合在一起,能在理論指導下進行臨床實際操作。
新的教學方法通過反復的學習圖片,認知人體骨骼模型標志,可反復刺激強化文字記憶,另外,利用實物真人具體部位的確認反過來又可以加深文字憶記,即是通過實踐加深理論的理解利于記憶,也是一種從理性認識→感性認識→上升理性認識的過程。
兩組學生實際部位確認達標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實驗組在實際部位劃分定位上準確性有很大的提高,各種骨標志在體外的投影認識的較準確,基本上能正確定位,能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并指導實踐。過去的觀念認為,學生已經在學校學習了解剖知識,基礎護理課程已經學習了具體操作技術,經過見習期,學校已進行了崗前培訓才到醫院實習,醫院臨床實習的崗前培訓只注意強調查對,無菌觀念培訓,以及與病人的溝通交流的培訓。臨床教學中教師也無法在實際病人身上作出太過具體的定位線,而由于沒有加強復習有關骨解剖的相關內容,學生對髖骨及尾骨等的認識模糊,無法將骨部位與體表相應位置正確標志。
臨床教學中,我們針對人群胖瘦不一,某些部位較難定位、探索了具體的定位方法:
①髂前上棘定位:用示指中指第一指節指腹從髂嵴向下滑動到凹陷處上邊即為髂前上棘,可避免定位過高。
②髂嵴最高點定位:通常習慣用中示指第一指節指腹尋找最高點,往往無法與相鄰其他部位比較高低,容易造成定位不準確。在髂前上棘的后方,5~7 cm處,髂嵴外唇向外隆起,稱為髂結節,為髂嵴最高點,約4.5 cm寬[1]。用中示指并攏,水平按壓髂嵴,即可找到最高點。
③尾骨定位:用中指第一指節指腹沿臀裂向下滑動,到達空虛處即為尾骨盡頭處。可避免定位過高,骶骨尾骨分不清。
④內角定位:關于內角定位,基礎護理教科書中僅書寫“髂后上棘與股骨大轉子連線”[2],傳統教學方法學生基本不懂定位。根據解剖[1,3],股骨大轉子的尖端約在髂嵴下一手掌寬處,相當于髂前上棘到坐骨結節(在坐骨的最低部)一線的中點,當大腿外展內收時較容易在體表捫到。髂嵴的前后端均有隆起部分,前端為髂前上棘,后端為髂后上棘,位于臀后部的一個凹陷內,相當于骶髂關節的后部。
護理專業是一門實際應用較強的專業,教育應以培養理論聯系實際,有較強動手能力的學生為宗旨,無論在校的理論教學還是臨床實習,這種以復習理論知識為基礎,輔以各種實物圖片的可視性強、可觸摸人體骨模型以及護理模型人、真人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對培養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和動手能力較大的作用;這種類似于以問題為基礎的PBL教學法[4]的應用,不僅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很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參考文獻
[1]郭世紱.骨科臨床解剖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657-693.
[2]殷 磊.護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49-350.
[3]于 頻.系統解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35.
[4]羅前穎,盧東文.PBL教學法在神經外科臨床見習教學中的應用[J].右江醫學,2007,35(1):99-100.
(收稿日期:2008-10-17 修回日期:2008-11-05)
(編輯: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