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手術室;護理缺陷;原因分析;護理管理
文章編號:1003-1383(2008)06-0763-02
中圖分類號:R 473.6文獻標識碼:B
手術是一項需要醫生、麻醉師以及手術室護士之間密切配合,才能順利完成的復雜工作,發生差錯事故及護理缺陷的環節很多,無論哪一環節發生失誤,輕者影響手術的成功,重者病人致殘,甚至致死。為了加強手術室護理安全管理,提高服務質量,現將37起護理缺陷及防范對策介紹如下。
臨床資料
我科自2006年2月~2008年3月共施行手術4522例,其中普外科手術1399例,骨科手術481例,婦科手術665例,腦外科手術184例,心胸外科手術319例,泌尿外科手術156例,腫瘤外科手術197例,整形外科手術91例,血管外科手術231例,五官科手術799例。發生護理缺陷37起,其中接錯病人13例,手術體位安置方向有誤8例,器械準備不全6例,清點有誤4例,術中儀器使用不當4例,手術病人護送不當1例,用藥有誤1例。
護理缺陷原因分析
嚴格來講各種護理缺陷的發生原因無明顯的單一因素,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規章制度落實不嚴格 不重視手術室通知單的書寫,不填寫或填寫項目不全、手術時間不準確、手術名稱不確定等。本組接錯病人13例,多因為病人術前緊張及應用鎮靜劑后,不能正確回答問話,護士疏于核對而易發生接錯或錯放手術間。用藥有誤1例,為執行口頭醫囑有誤引起。
2.不嚴格執行操作規范 術前及關閉體腔前后,器械、敷料、縫針等清點有誤,器械護士憑記憶清點,巡回護士不認真核對,器械物品未清點完畢手術醫生已開始手術,手術臺上物品擺放混亂,并隨意向臺下丟棄等均可導致物品清點遺漏、有誤;本組發生器械清點有誤4例,屬器械護士思想上不夠重視所致。
3.缺乏責任心 工作經歷短的年輕護士專科護理知識不扎實,應急能力差,忙亂中易出差錯,難以適應手術需要[1],可表現為:護送患者途中發生管道和引流脫落,患者墜床;術后患者X線片、CT片、衣褲等用物遺失等;高頻電刀的負極鉛板放置位置不正確,高頻電刀內電線裸露等均可導致護理缺陷的發生。由于工作責任心不強,本組發生手術病人護送不當1例,為術后患者X線片遺失。
4.醫護間缺少溝通 由于各科手術醫師手術時特殊習慣及其他配合要求不同,而醫護間未進行有效溝通,造成術前物品準備不足或過多,如有的醫生習慣用吸收縫線,有的
習慣用不吸收縫線;個別護士貪圖方便把所有的一次性用物遞上手術臺,結果醫生未用,造成浪費。本組發生器械準備不全6例,為用物與手術所需不符,器械性能不佳、陳舊,鉗端夾持不緊,刀、剪、針不銳,結扎線不牢,吸引管道堵塞不適。既有主觀懶惰因素,也與缺少溝通有很大的關系。
5.專業技術因素 新業務、新技術的不斷開展,新的醫療儀器設備的大量應用,導致手術室護理人員工作中技術方面風險加大,影響護理安全。新調入或輪科護士對工作環境不熟悉、專科知識薄弱、不熟悉手術解剖層次和器械名稱。本組術中儀器使用不當4例,是由于對骨科新的醫療器械不了解,配合跟不上手術的進展,傳遞不及時所致使。手術體位安置方向有誤8例,體位安置不當導致壓瘡發生,約束帶過緊或兩上肢過度外展造成神經受壓,襯墊不當影響病人循環、呼吸。與護士專科知識薄弱,并且與平時疏于與手術醫師交流學習有關。
防范對策
1.建立健全手術室規章制度 健全的規章制度是保證手術室各項護理工作協調運行、防范護理缺陷、提高護理質量的必要條件。健全手術室各項管理制度,如接送病人制度,消毒隔離管理制度,查對制度,交接班制度等。各類人員崗位責任制及考勤制度,獎懲措施。強化組織學習,嚴格執行。安全管理制度 :術前做到六查、十二對、四到位制度。六查:接病人查(病區、床號、姓名、性別、住院號、診斷、術前準備、術前用藥及過敏情況);病人入手術間查;麻醉前查;消毒皮膚前查;執刀時查;關閉體腔前后查。十二對:對科室、床號、姓名、性別、年齡、手術問號、手術名稱、手術部位、所需藥品、物品、藥物過敏情況、滅菌器械、敷料是否合格,用物是否齊全適用。四到位即:急救藥品、吸引器、氧氣、電凝止血器。清點制度:術中三人三有數、二不交接制度,即主刀、洗手護士、巡回護士手術前后共同清點臺上紗布、縫針、刀片及手術器械等用物,并做好記錄。要求每位護士對手術的種類所需使用的器械數量心中有數,對器械的性能心中有數,對手術前、中、后的清點數量心中有數。器械、巡回護士敷料、器械未點清不交接、值班護士物品短缺不交接。
2.嚴格執行護理技術操作規范 護理技術操作規范是護士進行護理工作的指南,嚴格按照操作常規工作也是護士保護自己的有力依據,是解決糾紛的準則。因此,護士必須遵循各種操作規程,特別是安全查對制度。由于手術中執行口頭醫囑較多,因此用藥前要認真核對,及時記錄,術中輸血應2人核對后方可輸入,血袋保留24 h后丟棄。術中物品的清點查對管理也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強調手術中所需物品要一次性備齊,于手術前、關閉體腔前后,由巡回護士、器械護士及手術醫生共同仔細清點,并注意器械的完好性,做好記錄,術中增加的敷料、器械等要嚴格記錄,防止物品遺漏。
3.加強責任心 防止患者損傷、防止摔傷患者,定期檢查平車車輪、鎖扣;進出電梯門時要保護患者頭部及肢體;升降臺的螺絲要擰緊擰牢;全麻或硬膜外麻醉患者回病房時,應由麻醉師護送。防止術中壓傷患者,固定手術體位時,即要求顯露良好的手術野,又要不使肢體及神經過度牽拉受壓。術中使用高頻電刀時需獨立電源,電極板應置于患者肌肉豐厚處緊貼患者皮膚,患者其他部位避免與手術床金屬部位接觸,防止灼傷患者。上氣壓止血帶時患者肢體要包好襯墊,注意壓力,工作時間不超過1 h。
4.加強醫護溝通和業務學習 手術室是醫院中進行多科協作、集中治療的特殊科室,參與手術的醫務人員來自于各個科室,且人數眾多,各科室各類人員之間的協作不但影響工作效率,而且影響工作人員情緒和團隊士氣,最終會影響到手術患者。因此,加強與手術醫師聯系溝通,了解手術室工作特性,自覺遵守手術室制度,主動配合手術室的工作。要求護理人員參與疑難、復雜、新手術的討論會,做好手術前的物品準備,以滿足醫生手術要求,確保護理安全。鼓勵支持護理人員參加各級護理學歷自學考試,選派業務骨干外出聽課學習及參加學術交流會,要求護士每人訂閱各類護理刊物。加強三基訓練,提高專業業務技能及應急能力,做到術中主動配合。同時加強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教育,讓護士懂得用法律來規范自己的護理行為。
5.定期開展護理安全討論會 制訂相應防范措施,定期開展護理安全教育,對容易發生護理缺陷與差錯的工作環節進行分析討論,提出整改措施,并重溫各項護理安全防范措施,增強責任心,制訂相應措施如三到位[2]:任務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從而達到職責分明,目標明確,具體責任到位。平時形成分級督促制度,發現違反操作規程與獎懲年度考核掛鉤,使之護理安全警鐘長鳴。
總之,健全規章制度,明確崗位職責,制訂合理的操作規程和工作流程,嚴格執行,是防范缺陷的重要關鍵。其次培養護士專業技術素質和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是防范缺陷的重要保證。建立手術室安全管理制度,使護士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據可依,才有可能將差錯或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
參考文獻
[1]嚴正峰. 淺談護理人為缺陷的原因及防范對策[J].實用醫技雜志,2008,15(31):4437-4438.
[2]董愛珠.護理人員對安全管理認識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3):195.
(收稿日期:2008-11-18 編輯: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