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轉型時期呼喚社會和諧。和諧社會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在社會建設層面合乎邏輯的展開。我國構建和諧社會是由政府提出和推動的,并將與社會公眾追求社會公平的努力形成合力,實現社會和諧。在政府與社會的互動中。作為市民社會重要代表的民間組織起著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間組織有所發展但仍存在不足,需促進民間組織良性發展,以服務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關鍵詞]市場經濟;社會轉型;民間組織;和諧社會;利益協調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8)06-0011-04
一、轉型社會呼喚社會和諧
我國正處在歷史性的經濟社會轉型中,表現為改革正在從經濟領域向政治和社會領域推進,經濟社會發展開始全面進入結構轉換、機制轉軌、利益調整和觀念轉變,走出低收入國家并向中等收入國家邁進的加速轉型期。原有的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已發生調整、分化,出現了一些新的社會階層和利益群體,利益訴求日益多樣化、多元化。表現為:(1)經濟的多樣化。隨著各種新的產權主體和利益主體不斷發展,產權關系和利益關系日益清晰;(2)社會階層多樣和利益的多樣化。由原來的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知識分子階層又分化出個體勞動者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等,各種利益群體出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利益差距也在不斷增大,并呈現利益的多樣化。(3)思想意識多樣化,社會治理難度加大。不同文化信仰和價值取向同時并存。伴隨著這種多樣化趨勢的深化,必然產生一些新的社會矛盾。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在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變遷面前,如何推進社會體制改革,協調多元力量之間的關系,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就成為社會治理的新課題。(4)政府職能發生變化。這是市場化改革推動的結果。在計劃體制下,政府單一承擔了組織社會生產、管理社會生活的功能,而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使得計劃經濟體制下那種單一的行政管理模式已不能適應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政府在與市場關系調整過程中職能發生重大變化,政府將逐步退出具有壟斷行為的競爭市場體系,真正成為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者,強化在市,場經濟體制中的監督職能。
綜觀我國改革與發展的歷程可以看出,這二十多年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也是人民群眾得實惠最多的時期,但并不是各方面完全協調發展的時期。當今的社會轉型時期也是社會問題多發期和社會結構最不穩定的時期,出現了很多不和諧的現象,表現為:(1)社會控制系統和利益均衡機制尚不完善。雖然我國市場經濟的框架已基本確立,但作為其必不可少的社會有效控制系統和利益均衡機制卻沒有相應地建立起來。政府職能和管理方式轉變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現狀,社會利益協調和社會建設與管理等方面的問題凸顯,主要體現為收入差距擴大、人口老齡化加速、勞動力資源開發不足和受教育機會不平等、教育體系不完善等。宏觀和微觀層面均出現了不和諧的因素和跡象,如腐敗導致人們對執政黨和政府權力的認同度降低,社會保障的不完善使普通勞動者、弱勢群體層面的社會成員利益受損,其所導致的貧富懸殊會使一些社會成員產生相對剝奪感,易產生心理和社會的危機,一些人利益受損卻無法通過正常渠道解決,顯示出人際矛盾與社會矛盾已經開始激化,信訪的增加就是一例。(2)社會不公仍沒有遏止的明顯跡象。改革開放以來,在整個社會財富整體增長的前提下,由于利益分配不平衡或不公平引發了利益分化,造成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主要表現在城鄉差距、城市及農村內部差距和行業差距上。而若收入差距過大并超出社會群體的承受力,將會引發種種社會問題,影響社會和諧,成為社會不穩定甚至動蕩的根源。(3)人民內部矛盾凸顯。隨著社會經濟成分和分配方式的多樣化,社會利益主體日益多元化,各種人民內部矛盾頻發,并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如矛盾利益性突出,矛盾觸及的層次加深,矛盾復雜性加大,矛盾對抗性增強,突發性群體矛盾成為人民內部矛盾變化的一種新動向等。
社會轉型呼喚社會和諧,要求從社會整體利益和人民長遠利益出發,兼顧局部利益和當前利益,正確、及時調控和處理各種社會利益沖突和矛盾,盡可能將社會轉型的代價降低到最低程度,使整個社會結構協調與和諧。保持社會穩定,進一步把改革開放推向深入。
正是基于這樣的時代要求,中國共產黨在第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建設和諧社會的思想:“要堅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不斷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維護社會穩定”。和諧社會思想是針對社會轉型時期通常伴隨的不穩定和不和諧的現實提出的,具有很強的前瞻性。構建和諧社會,探索新的社會運轉和社會服務機制,將會形成一套與經濟市場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樣化相適應的新型社會治理模式,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二、民間組織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國外的經驗和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單純憑政府的力量實施治理,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多元化社會的需要。培育和發展民間社會組織,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行政改革的發展和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權力逐漸從社會的許多領域后撤,由“全能型”政府向“治理型”政府轉向,從而為民間組織以及其他社會力量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體制空間。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 “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是民間組織求得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背景。
從構建和諧社會的模式來看,可以表現為“政府計劃主導”的自上而下的構建模式,其特征是“政府拉動”;還可以是“公眾追求公平、正義為主導”自下而上的構建模式,其特征是“政府——公眾推動”;還可以是“政府計劃”和“公眾追求公平”之間形成合力的構建模式,其特征是“政府——公眾互動”。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由中央政府提出的,即由中央政府啟動了“構建和諧社會”的程序,而我國經濟發展和政治體制改革發展到今天,社會公眾有強烈的追求公平的愿望,因此,二者之間形成合力的構建模式,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應然模式也是必然模式。改革發展到現在的反思證明了這種合力的存在。2004年以郎咸平教授指稱企業家顧雛軍等國有企業管理人員利用國企改制機會竊取國有資產的“郎顧之爭”為開端,我國社會各界參與了對改革的反思,并由之擴大到醫療改革、教育改革、地區差距、城鄉差距、社會保障不足等幾乎所有重大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廣大普通民眾通過網絡等方式參與了這場大討論,并成為其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這場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要不要改革和市場就是往左轉還是往右偏的問題。而這場討論的本質,如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孫立平所言是“一次中國百姓在利益驅動下的關于公共政策的大討論”,因此其與社會公眾參與這場大討論的動機密切相關,討論中觀點眾多,爭論激烈,充分顯示出社會利益主體多元化及其不同的訴求。而日益廣泛和深入的討論表明改革的深化發展離不開公眾的參與和互動,即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只能走“政府——公眾互動”之路。因此,作為社會利益多元化重要代表的民間組織,將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事實上,民間組織中的社會中介組織、社區組織、民辦非企業組織、社會團體等已經構成我國社會管理和發展的又一組織體系,在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民間組織作為與政府、企業并列的第三部門,近年來在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倡導互助友愛、緩解就業壓力、反映公眾訴求、推進公益事業、化解社會矛盾等方面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偟目磥?,民間組織發展對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作用表現在:
1、民間組織使市場經濟條件下多元化利益主體民間訴求和利益表達組織化,并形成了民間組織之民間治理機制和橫向性的民間秩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僅帶來了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和傳統文化現代性的轉向,也使得傳統的等級身份、階級信念和血緣紐帶等發生瓦解。因此現在已經很難再按照傳統方式的階級版塊來對社會成員進行簡單的劃分和歸屬,而是形成了多元化、自主化、個性化、世俗化的“社會公眾”,而由于利益主體多元化,僅靠政府難以代表不同的利益主體的不同利益,需要建立能夠反映自己的利益的民間組織來維護自身利益。多元化發展的民間組織能夠成為多元化利益主體訴求的代表,通過與其他部門或群體的對話協商,進行組織化的利益表達,并因此而產生巨大的力量。以勞動關系的協調為例,我國2001年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中華全國總工會和中國企業聯合會組成的國家協調勞動關系的“三方機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分散的企業需要通過專業協會聯合與外界交涉,以維護自己的利益。農民為了使自己的農產品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賣出一個好價格,也需要通過聯合方式,如通過建立農產品協會等組織來維護自己的利益。民間組織存在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彌補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而維護不同群體自身的權益,正是民間組織的一項重要任務。在中國經濟轉型時期,出現的一些弱勢群體,如農民、下崗職工、失業人員、殘疾人等,他們不僅需要增加自身福利,更重要的是需要維護自身的權益,實際上也就是要為弱者爭取社會公正。但是,個體的人維護自己利益的能力是有限的,民間組織則能夠使民間訴求組織化,將在利益多元化的社會中為特定群體的利益表達發揮重要作用。同時,民間組織在進行民間治理的過程中,既代表著本群體利益而進行民主參與,實現群體利益,也代表其整體利益而對其成員的特殊利益進行橫向的對話與協調,防止過激的大眾行為,還代表著本團體利益而與其他團體進行對話與協調,以實現相互理解和和信任,從而形成了一種自主協調、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民間秩序,如2001年以來,溫州的服裝、制革、鞋類、燈具、眼鏡等行業協會均制定了行規行約,倡導會員企業誠信經營與服務,規范了本行業的經營規程。
2、民間組織良性發展并承擔一定的公共服務職能有利于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從民間組織所具有的功能來看。民間組織可以有效地承接政府職能轉變所外流出來的部分職能,或者是原來由政府執行或者政府未能很好執行的職能,如公益服務、健康服務、社區服務、文化藝術傳播以及快速及時地應對公共安全危機等職能。而在客觀上,政府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和精力也不足,很難照顧到社會方方面面的利益和要求。民間組織的發展,恰好彌補這一不足。它們能夠提供更多的服務,可以參與解決那些僅靠國家行為難以解決的問題。這有助于政府的職能轉變。所謂政府職能轉變又叫政府轉型,是指從重塑國家與社會權力的關系的角度實現政府逐漸放權于社會,強化社會權力與自治權力,以形成政府與社會的二元管理格局,從而實現“善治”,其目標是要建設一個有限政府。而要建設一個有限政府,政府必須進行機構改革以加速政府職能的轉變,通過政企、政事、政社分開,以實現“小政府,大社會”。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建立一些新的社會組織以承接過去由政府對整個社會所包攬的、本應由社會承擔的職責和功能,并提供多種社會服務。與政府提供公共服務需要強制動用社會資源不同,民間組織可以通過非強制的方式動員社會資源,如通過發起社會捐贈、組織志愿服務及吸取政府資金等靈活的方式。民間組織因其公益性、非贏利性和志愿性特征而具有較高的公信力并較好地發揮其公共服務職能。
3、民間組織通過其活動影響公共決策,促使公共決策的科學化和對政府行為的規范與監督,實現“善治”。在我國經濟轉型時期,政府的作用和影響仍然很大,而政府的非規范行為則直接阻礙著制度的變遷和經濟的發展,需要有第三部門對其進行制衡和監督。因為在社會和政治生活中,在一系列重大社會問題上,如果只有政府一個聲音,而無社會組織的聲音,顯然不能稱作一個健康社會。近年來,我國民間組織有很大的成長,并逐漸顯示出其對于社會公共事務的影響力,有時民間組織通過其卓越的活動,甚至可以影響公共決策,如在“怒江水壩事件”中,民間組織如“地球村”、“自然之友”等發揮了重要作用,體現了民間組織在社會公共事務上的話語權。2005年夏季,“地球村”為促進節約能源發起了呼吁使用空調時室內溫度不超過攝氏26度的活動,直接促使了中央政府部門建設“節約型社會”政策的出臺,民間組織對公共政策的影響可見一斑。
4、民間組織可以促使公民發揮潛力,排解壓力,促進社會發展的多樣性和社會和諧。先哲羅素曾云:“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社會和諧的含義之一是多樣化社會生活在和平共存基礎上的和諧發展。民間組織等第三部門為社會成員在政府機構與企業體制之外開展活動提供了組織形式。公民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意愿和利益自主地組織起來,創造性地從事各項社會發展活動。通過民間組織,公民可以增強自立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民間組織在形式和職能方面的多樣性和靈活性,促成了社會供給與滿足社會需求方面的多樣性。
另一方面,民間組織為不同社會成員提供了較寬松的活動空間,社會成員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滿足其多樣性和多層次的愿望和實現其利益,能夠起到排解社會怨氣、釋放社會壓力的作用,也使各種不同的社會群體能夠依法共存相容,增進社會容忍度。在民間組織中貫穿的寬容、互助、利他和公益精神,不僅能夠在民間內促進社會和諧,而且還可緩和或消除營利性企業部門和政府部門所引發和造成的一些社會矛盾,通過民間組織的民間治理形成的民間秩序,通過民間組織的自治規章和協調行動可以有效抵制惡性競爭、宗族主義、非理性的大眾行為和過激行為等,推進民間秩序走向理性化并與國家法秩序相協調,從而有助于維持整個社會的穩定。
5、民間組織通過保護特定社會公眾的權利和利益,促進社會穩定與和諧。民間組織作為利益多元化時代的權利訴求代表,可以對特定群體的權利和利益起到重要的保護作用。以勞動者權益保護為例,當今國際社會工商業領域非常注重勞工權益的保護,公司企業以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的方式促進勞工標準的遵守和勞動者權益的保護,以SA8000為代表的社會責任標準和各種公司行為守則為很多公司企業所遵守,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很多以出口為的導向的企業非常注重遵守社會責任標準,而且這些地區相關的民間組織也較為發達,如深圳當代社會觀察研究所就是以促進企業遵守社會責任為己任的民間組織,其為很多公司企業進行社會責任方面的指導和培訓,進行過許多相關項目的社區培訓。企業遵守社會責任不僅促使企業獲得出口訂單,而且因為保護了職工權益對于維護社會穩定和社會和諧起到了莫大的作用。據報道,遵守社會責任較好的公司企業。員工普遍有尊嚴感,對企業的忠誠度高,在許多企業出現民工荒的今天,遵守社會責任的公司卻不存在這個問題。以媒體對廣東開平儕達制衣廠的報道為例,這家工廠“不為民工荒所困,也不受貿易戰的影響,這里的民工關心公司的發展,主動為東南亞海嘯捐款。他們已經開始感受到做人的尊嚴?!焙椭C社會應當是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做人的尊嚴的社會。我國目前正處于向城市化轉變的過程中,大量農民涌向城市,其能否有尊嚴地在城市生存,其合法權益是否能得到保護,與社會和諧關系重大。我國2004年以來東南沿海地區出現大規模的“民工荒”,這一方面是因為取消農業稅和農村的其他改革讓農民通過種地能夠獲得收入。另一方面恰恰說明了我國大量企業忽視保護民工勞動權益已經到了很嚴重的地步。在很多企業,工人超時工作,工資過低,勞動條件惡劣等是眾所周知的事實。有關民間組織通過其工作有力地促進勞工權益的保護。這對于緩和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有重要意義。
三、培育和發展民間組織,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我國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必須重視民間組織的培育與發展。而民間組織的培育發展離不開制度的合法化保障,尤其是在當今社會轉型時期更是如此。民間組織的法律地位、組織機構、業務活動范圍、權利與職責、經費的籌集與使用、稅費待遇、管理體制以及民間組織與政府的關系等,均須由法律予以明確的界定與保障。但是,迄今為止,我國還沒有《民間組織法》,目前僅有一個程序性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及《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這使得我國民間組織發展在制度保障方面存在著重大欠缺。我國有關部門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國家民政部目前正在組織起草《民間組織法》,該法一旦通過并實施,將為我國民間組織的培育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在如何培育、發展民間組織的問題上,國內學者展開了深入而廣泛的探討。筆者認為,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是解決我國目前民間組織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促進民間組織發展的重、要條件。
1、降低民間組織成立的門檻,放寬準入條件。至于如何放寬民間組織準入條件,則有不同意見。有的學者提出,我國社團業務主管單位和登記機關的雙重管理體制已經成為限制行業協會等社團組織成立與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因此,應取消社團組織必須有業務主管單位的規定。也有人建議在不取消雙重管理體制的情況下,可以將許可制改為準入制,即在放寬入門條件的同時須設立必要的排除條款,以防止門檻降低的同時某些危害社會和經濟發展的社會組織的產生,以確保國家安全與社會穩定。我認為從加快民間組織的發展的方面來看,取消雙重管理體制是大勢所趨,但與此同時應加強對民間組織的監督管理。
2、改變民間組織行政化的現狀,促進已有民間組織的“民間化”。大量從政府部門分離出來的民間組織存在嚴重的行政化現象,制約了民間組織作用的發揮,因此,應當促進這些民間組織實現真正的“民間化”,如必須實現人員的脫鉤,即在黨政部門和其他國家機關任公職的人員應當退出在民間組織中兼任的領導職務,此外還應促進民間組織在機構、人事、資產、財務、辦公場所等方面與有關國家機關和企業事業單位的徹底分開,除進行管理和監督外,不過多干涉民間組織業務,促進其自主發展。
3、實現從控制型管理到培育服務型管理的轉變。在某種意義上,政府對民間組織登記的松緊程度及其政策導向決定了民間組織發展和存續的狀況?,F行民間組織登記管理制度表現為嚴格的控制型管理。隨著管理對象的成長壯大,這種管理的成本會越來越高,逐漸超出管理部門支付的可能限度,導致管理者無力應對、滑向實際放任的局面。與控制型管理相對的是培育服務型管理。按其實際發育程度給予其自治權利,盡量尊重并培養管理對象的主體意識,同時對那些社會迫切需要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的民間組織(如環境保護組織)提供積極的政府支持、扶植,促進公益民間組織的發展。因此,可以根據民間組織的不同類別,有針對性地對某些民間組織重點培育,加快其發展。如行業協會在行業發展和經濟建設中有重要作用,有重點地進行扶持以加快其發展。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應重點促進農村的專業性經濟協會如農機協會、農業技術協會等的發展。服務于社區以促進社區和諧為己任的社區組織也應成為重點培育的對象。公益性的民間組織如慈善組織和非公募的基金會、環境保護組織等以發展公益事業及協調利益關系為主要目標,對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有不容忽視的重大作用,也理應作為重點培育的民間組織。
4、加強對民間組織的監督管理。民間組織并不十分完美,即使在發達國家,民間組織也存在著官僚化、商業化和脫離公眾的危險。民間組織也會存在諸如反競爭、偏愛主義、管制利益、效益和成本等方面的消極作用。為防止非政府組織的異化,防止民間組織發展中出現影響國家安全和社會和諧的狀況,對民間組織及其管理中的腐敗及其他“亞健康”現象,應保持必要的警惕,并加強對民間組織的監督與管理,以促進民間組織的健康發展,發揮民間組織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正面作用。
[責任編輯:黎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