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界普遍認為珍寶島事件是中美關系發展中的一個轉折點,是兩目和解的開始,而對1969年夏秋時期中蘇之間一觸即發的戰爭形勢少有提及。事實上,正是中蘇之間日益加重的戰爭危機,改變了中國對安全形勢的判斷,也改變了美國對亞洲均勢的認識,雙方都產生了改善關系的愿望。當促使中美接近的其他條件也具備時,兩國最終實現了和解,在對蘇斗爭中占了上風。
[關鍵詞]中美關系;珍寶島事件;戰爭危機;中美和解
[中圖分類號]D8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8)06-0118-03
學術界普遍認為,上世紀60年代末發生在中蘇邊界上的珍寶島事件對中美和解產生了重要影響,是促使兩國和解的直接原因,是中美和解的契機。該事件給美國利用中蘇矛盾謀求利益創造了條件,促成美國改變對華戰略。同時,毛澤東從維護國家安全利益出發,“將邊界問題作為對美關系緩和、聯合世界各種政治力量重點反對蘇聯霸權主義的一個重要突破點。珍寶島事件直接促成了毛澤東對外戰略的調整”。
然而歷史總是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得多,相互敵視達二十多年的中美要實現和解決非易事,從戰略角度考慮要具備兩個條件:美國要重新判斷美蘇力量對比和大國均勢,據此調整亞洲安全戰略與對華政策;同時中國根據新的安全形勢,調整安全戰略和對美政策。即中美雙方都把蘇聯看作主要敵人,并愿意為對付共同敵人,克服彼此矛盾而展開合作。珍寶島事件對當時中蘇關系產生了一定影響。但該事件是否直接促成了中美和解,還需以客觀事實加以認真分析。
一、美國對珍寶島事件的認識和對華態度
有學者認為,珍寶島沖突也對美國的決策者產生了重要影響,鼓勵美國人加快了對華政策調整的步伐。但實際上美國仍主要關心越南問題,而無法對他們不了解其根源、而且其意義要經過好幾個星期才能看清楚的珍寶島事件做出反應。美國認為,中國是一個更富侵略性的共產黨國家,更可能是北京挑起了戰斗。在美國看來,珍寶島事件只是中蘇關系不斷惡化的必然產物,是以前邊界沖突的繼續,談不上有什么戰略意義。因為中蘇早在1960年7月就發生了邊界沖突,隨著兩國關系的不斷惡化,邊界糾紛也越來越多。從1964年10月至1969年3月,由蘇聯挑起的邊境事件達4189起,比1960年至1964年期間增加了一倍半。美國一直關注中蘇關系,肯尼迪政府就認識到中蘇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約翰遜政府舉行過有關中蘇對抗的聽證會,聽取中、蘇問題專家的意見。但兩屆政府都認為中國是更危險的國家,他們的策略就是利用中蘇矛盾,向中國施加更大的壓力,推行更加敵視中國的政策。尼克松上臺后,其政府中的大多數成員仍視中國比蘇聯更危險,主張政府“聯蘇抑中”。
當然,尼克松有改善對華關系的想法,但對能否改善和如何改善對華關系是充滿疑慮的,又是自相矛盾的。尼克松上臺時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體面地結束越南戰爭,他認識到要解決越南問題就必須與中國和解。他在1969年1月的就職演說中含糊地提到新政府愿意與中國對話。2月1日他給基辛格寫了一個備忘錄,指出“我們應該對下述一種態度給予一切鼓勵,即本政府正在試探重新與中國人接觸的可能性。”當時美國國內也出現了要求改變對華政策的聲音。1968年11月以哈佛教授為主的一流中國問題專家提出一份《致當選總統尼克松關于對華關系的備忘錄》,建議美國可以更加積極地走向中美關系緩和并最終達到和解。但尼克松也面對來自國內親臺勢力和所謂“親斯拉夫人”的多數官員反對與中國和解的巨大壓力,其謀求對蘇緩和仍是重點。3月14日,珍寶島事件發生后,尼克松宣布美國部署反彈道導彈計劃,說“中國對我國人民的威脅以及一次意外進攻的危險是不能忽視的。”另外,尼克松為了擺脫在越南的困境,企圖從軍事上解決越南問題,反而擴大侵越戰爭,加大對北越的轟炸。美戰機、軍艦仍不時侵入我國領空、領海,中國對此向美國多次提出嚴重警告。
總之,美國認為珍寶島事件只是中蘇關系不斷惡化的又一表現。與美國敵對的中蘇兩國相互對立對美國是有利的,美國愿意看到出現這種局面,也愿意維持這種局面。美國仍然推行對華敵視政策,沒有采取什么具體的改善對華關系的行動,也沒有加快對華戰略調整的步伐。1969年初尼克松政府向中國發出的一些信號。是對中國進行十分小心的試探。此時尼克松更重視同蘇聯的緩和,通過顯示與中國和解的姿態可以向蘇聯施壓,使蘇聯在美蘇關系上做出讓步,同時進一步離間中蘇關系。
二、珍寶島事件之后中國對美國的態度
中共九大在珍寶島事件發生后不久召開。九大的政治報告指出美蘇正互相勾結共同反華;要警惕它們發動大規模戰爭;美帝國主義仍是全世界人民最危險的敵人。珍寶島事件后,中國對外關系的注意力都在對蘇關系上。雖然中國注意到尼克松上臺后發出的一些信號,但對它的誠意表示深深的懷疑,畢竟兩國敵視了二十多年,尼克松又是一個出了名的反共斗士。此時還沒有跡象表明美國要結束越南戰爭,中國仍能感受到美國的軍事威脅。尼克松上臺后積極謀求同蘇聯的緩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美蘇關系是曖昧的。對中國來說,當兩面受敵時,完全有理由設想:美蘇已達成共同用軍隊包圍中國的默契。因此,7月中國外交部研究了尼克松的對華政策,對其判斷是“美國把中國看作潛在威脅,對臺灣問題一直不松口,加緊對我軍事包圍,同時搞些假和緩姿態,是做一張牌壓蘇修。”
這時中國還沒有感到改變對美戰略的緊迫性。雖然珍寶島事件激起了中蘇兩國輿論的空前敵對,但沒有導致兩國戰爭,也不具備發動戰爭的條件。對中國來講,珍寶島之戰只不過是想教訓一下蘇聯,沒有與蘇聯大戰的意圖。而蘇聯被突如其來的戰斗打得目瞪口呆,他們并不了解中國是否有發動大規模進攻的想法,因而不敢輕舉妄動。所以3月29日蘇聯首先提出通過談判解決邊界爭端。5月24日,中國回應表示愿意談判。珍寶島事件后中蘇兩國都表現出一定的克制。兩國外交危機并沒有升級,中國也沒有明顯感到來自蘇聯的戰爭威脅。因此,珍寶島事件不大可能直接促使中國改變對美戰略,更不可能是毛澤東公開向美國表明中美已有了共同安全利益的一種策略,此時中美接近的條件還不具備。不過接下來所發生的事情的確促進了中美接近,成為中美和解的契機。
三、中蘇戰爭危機及其影響
1969年夏秋之時,中蘇關系再度惡化,整個中國處在核打擊的恐怖氛圍中,蘇聯侵華戰爭迫在眉睫。6月份,蘇聯在中蘇、中蒙邊境的軍事活動開始增加,大批軍隊從歐洲被調往遠東。蘇聯修繕了已有的機場,并新建了一批針對中國的軍事基地。在中蒙邊境,蘇軍在高中國主要核設施只有400英里的地方進行偵察和搜集氣象數據。同時蘇聯及其盟國開動輿論機器大肆攻擊和污蔑中國。6月在莫斯科舉行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大會,大會公報指出,中國領導人的反蘇方針是對馬列主義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原則的公開背叛。6至8月蘇聯在中蘇邊界再次挑起幾次大的流血沖突。8月18日,蘇聯就其可能對中國核設施進行打擊一事向美國試探。8月28日,《真理報》警告中國不要再進行武裝挑釁,并預兆不祥地說“在當前擁有最現代化的技術、有效的致命武器和發射這些武器的現代化手段的條件下,如果爆發戰爭,哪一個大陸也不能幸免。”事實上有充分證據表明,在那年的秋初,蘇聯曾認真地考慮過對中國的核設施進行一次預防性軍事打擊的問題。
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對蘇聯核打擊的消息十分重視。因為先發制人是蘇聯傳統戰略思想,蘇軍武裝入侵捷克就是一個例證。當初珍寶島事件發生后,毛澤東在九大上說,要準備打仗,但強調主要的是要有精神上的準備。到這時,毛澤東也感到了來自北方原子彈的威脅。8月27日,在得知蘇聯正向東歐國家試探對中國實施核打擊的反應的消息后,中共中央緊急發布文件,宣布成立以周恩來為組長的人民防空領導小組,迅速組織疏散城市人口,遷移工廠,以備核大戰之需。8月28日,中共中央又緊急發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令》,進行全民總動員,特別要求新疆黨政軍民隨時準備對付蘇聯的大舉進攻。不久中央領導同志開始向其他地區轉移,地方也做了應戰的準備工作,全國的戰備工作進入了高潮。“八·二八”命令在國際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報紙都予以報道。中國大規模的戰備活動雖然完全是防御性的,但它卻深刻地影響了當時金球的戰略態勢。
四、中美戰略調整與中美和解
由于蘇聯可能對中國發動大規模戰爭,中美領導人不得不重新考慮對外戰略。此時中國認為蘇聯已是其最大威脅,對美新戰略開始醞釀。1969年6月,在周恩來的安排下成立了由四位老帥(陳毅、葉劍英、聶榮臻和徐向前)組成的國際問題研究小組,在陳毅的主持下討論國際形勢。7月11日,由陳毅定稿的第一份報告《對戰爭形勢的初步估計》,上報給周恩來。報告指出,在中美蘇三大勢力的斗爭中,中蘇矛盾大于中美矛盾,而美蘇矛盾大于中蘇矛盾。在蘇聯發動核打擊的情報不斷增多的情況下,四位老帥在7月29日至9月16日舉行了10次會議。9月17日,陳毅向周恩來提交了題為《對目前形勢的看法》的報告,指出考慮到美國表示要實行戰略收縮與緩和中美關系,而且蘇聯深懼中美聯合,它對中美聯合的擔心,增加了它大舉進攻中國的顧慮。我們應該利用美蘇矛盾,對美蘇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陳毅還向周恩來提出了一些自稱“不合常軌”的想法:恢復華沙會談,并主動提出更高級別的會談,打開中美關系的僵局。四位老帥的報告顯然對毛澤東改變對美戰略產生了重要影響。
與此同時,美國也認識到“我們不能無視蘇聯對中國的進攻,這會打破世界的均勢;會在全世界造成這樣一種印象,蘇聯正在實現它的統治。”美國知道蘇聯才是真正對手,中國只是地區大國,而且也面臨著蘇聯的軍事威脅。歷史表明在兩個敵對的伙伴之中,聯合弱的一方更有利,因為這樣可以遏制強者。美國從增強與蘇聯對抗的角度出發,決心加快與中國接觸的步伐,此時對華政策開始變得清晰起來。7月21日,美國務院宣布部分放開對中國的旅行與貿易限制。接著尼克松于7月25日,在關島發表“尼克松主義”,表示謀求結束越南戰爭,撤出美軍;改善中美關系。8月4日,在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會議上,尼克松斷言,在兩個共產黨大國中蘇聯是更具有侵略性的一方,聽任中國在中蘇戰爭中被“毀滅”。這不符合美國的利益。同時基辛格請美國駐波蘭大使尋找機會主動同中國大使進行接觸,告訴他美國準備進行認真的會談。
面對蘇聯的現實威脅和美國的良好表示,中國開始了對兩個超級大國對中國威脅程度的重新評估。美國要從越南撤軍,中國面臨的美國威脅下降了。蘇聯已是中國第一大安全威脅,為避免兩線做戰,中國需要改變安全戰略,改善中美關系。中國領導人大約在1969年11月左右突破了對美關系的禁區,開始調整對美戰略。周恩來11月21日在接見即將出訪的中國代表團時,第一次指出“只講美蘇勾結,不講爭奪,片面性很大。對國際形勢的分析都要分析矛盾,怎么看不到矛盾呢?”這段話表明中國領導人已開始放棄九大提出的“美蘇勾結”論斷,開始利用美蘇矛盾,突破中美關系。12月7日,中國釋放了因游艇失事而漂入中國鄰海的兩名美國人,作為對美方的回應。
兩國之間良性互動開始增多。美國12月19日再次宣布減少對中國的貿易限制,又于23日宣布將第七艦隊在臺灣海峽的常時巡邏改為隨機巡邏。1970年2月尼克松向國會提出一份外交報告,正式提出“我們采取力所能及的步驟來改善同北京的實際關系,這肯定是對我們有益的,同時也肯定有利于亞洲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中國對美國主動提出的恢復大使級會談的建議也積極響應。1970年初第135、136次中美大使級會談在華沙的中國大使館舉行。雙方同意將舉行更高級別的會議,中國接受了美國向北京派遣特使的建議。1970年10月1日的國慶節上,美國記者斯諾被請上天安門,和毛澤東在一起。11月5日周恩來與斯諾進行了會談。周總理說“尼克松曾傳北京說,華沙不是一個合適的地點,談判可以在中國舉行。尼克松可以親自來,或可以派一位使者來討論臺灣問題。”毛澤東于12月18日也接見了斯諾。毛澤東說:“我歡迎尼克松上臺。他如果想到北京來,你就捎個信,談得成可以。談不成也可以嘛。何必那么僵著?”中國領導人的積極姿態極大地鼓舞了美國人,隨著巴基斯坦渠道的起用,1971年7月基辛格成功進行了秘密訪華。自此中美接觸走上正軌,雙方最終促成尼克松于1972年2月訪華。
五、結語
當我們重新回顧這段歷史時,認為珍寶島事件不完全是中美和解的開端和契機。該事件的發生只能表明中蘇同盟已經公開分裂,但不能改變中美對彼此的看法。美國對該事件的看法是模糊的,“美國領導人陷入了通過反共的意識形態訴求來爭取選票的模式,對從中蘇分裂中獲取美國利益的反應驚人地緩慢。”隨著美國在越南戰爭越陷越深,美蘇力量對比明顯發生了有利于蘇聯的變化,美國在與蘇聯的爭霸中處于守勢。當中蘇之間出現戰爭危機,蘇聯將在一場大規模的對華戰爭中取勝時,美國深感美蘇均勢正在消失,因此從維護亞洲均勢進而維護美國國家利益的角度出發必須改變對華戰略。整個冷戰時期,“美國對蘇聯推行一種堅定的均勢政策。”在同蘇聯的對抗中,美國已感到自身力量的不足,中國是一個可借重的力量。同時中國也開始重新評估自己面臨的安全威脅,日益嚴重的戰爭危機使中國領導人認為蘇聯是頭號敵人。而美國戰略收縮給中國提供了兩害相權取其輕,在兩霸中爭取一霸的可能。改善同美國的關系,可以避免兩面作戰的困境,同時可以解決中美之間敏感的臺灣問題等。此外,改善中美關系,也有助于中國更好地發展同一些國家的關系,擺脫中國對外交往的被動局面。因而嚴峻的現實迫使中美兩國領導人克服意識形態的對立,從國家安全利益出發做出現實主義的選擇,最終走上和解的道路。
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中美兩國發表了含有反霸條款的上海聯合公報,中美聯合遏制蘇聯的外交戰略最終形成。中美和解大大改善了中國的安全環境,頂住了蘇聯的戰爭威脅。這種戰略調整使中國獲得了遠遠超出自身實力的國際地位,在冷戰時期的國際格局中形成了影響全球均勢的中美蘇大三角關系。同進,中美和解也極大地推動了國際社會承認和接納中國。中國與歐美、大洋洲國家的關系得到迅速發展,同西方國家出現了一個建交高潮,為中國贏得了更多的外交空間和資源。當然美國也在中美和解中獲得了極大的戰略利益,結束了越南戰爭,保存了自己的實力,維護了西方的團結和自己的領導地位,為最終在冷戰中戰勝蘇聯奠定了基礎。
[責任編輯:陳合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