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的社會存在觀和社會關系論具有鮮明的實踐性特征。實踐哲學視野中的一切社會關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社會關系形成于現實的感性活動之中;社會關系是實踐活動的方式;勞動實踐是人類全部社會關系的本質和基礎。離開實踐基礎的社會關系只能是抽象和虛幻的社會關系。把社會關系規定為社會存在的本質的觀點,其主要缺陷是忽視了馬克思社會存在觀和社會關系論的實踐性的根本特征。
[關鍵詞]社會存在;社會關系;實踐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8)06-0027-03
本文之所以要探討社會關系的實踐性問題,主要是基于如下考慮:第一,在近年社會存在理論的研究中,有的學者提出社會存在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觀點。忽視社會關系的實踐性及其本質,是提出這一觀點的重要原因之一。深入探討社會關系的實踐性本質,有助于從更深的層次說明社會存在的本質,從而深化社會存在理論及其存在論的研究。第二,目前,學術界對社會生活、社會存在的本質問題作了較多的探討,而對社會關系的實踐性及其本質問題探討較少。因此,本文擬重點探討社會關系的實踐性本質。
一、社會關系的實踐性本質
(一)社會實踐決定社會關系
社會關系形成于人的現實實踐活動之中。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研究“原初的歷史關系”和歷史的前提時論述了人與人在自然關系之外的客觀的社會關系的形成和性質:“生命的生產,無論是通過勞動而達到的自己生命的生產,或是通過生育而達到的他人生命的生產,就立即表現為雙重關系:一方面是自然關系,另一方面是社會關系,社會關系的含義在這里指許多個人的共同活動。”馬克思在此強調:“社會關系不是自生的,而是源于生產活動;社會關系就其實質內容而言,乃是一種現實活動。實踐?是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從而也是整個社會關系生成、演進的基礎和根據。實踐內在地包含著的三重關系(即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實踐成為社會關系的發源地。在馬克思看來,社會不是作為給定的、現成的結構強加于人的生存之中, “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生產活動的一定的個人,發生一定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社會結構和國家總是從一定個人的生活過程中產生的。”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也說:“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這些,非常明白地說明了生產關系和一切社會關系都內生于從而依賴于物質生產活動。”
以物質關系為基礎的全部社會關系是實踐活動的表現形式。馬克思說:“物質關系不過是他們的物質的和個體的活動所借以實現的必然形式罷了。”因此,不能把社會關系與人的社會實踐分離開來。一方面,人類社會實踐本身蘊涵著社會性和社會關系,我們能設想被剝離了各種具體的社會性和社會關系的赤裸裸的社會實踐嗎?如此的實踐只能是抽象的實踐。另一方面,社會關系又根源于感性實踐活動之中,社會關系不過是人類實踐活動借以實現的方式。
社會關系與人類實踐之間存在著直接同一的關系。我們不僅要看到社會關系對社會生活和人的生存與實踐活動的制約,也應看到社會關系本身也是受其制約的。因為人類實踐必須具有某種形式,因而,社會關系不過是人的現實的實踐活動同時不可缺少的形式和構成。這種社會關系的形式既內生于實踐活動,又成其為內在構成,并是其內在屬性。只是我們在研究人類實踐活動時,才從內容與形式的不同角度去研究它,但不等于社會關系、生產關系的形式似乎是外在于、先在于實踐的,而毋寧說,社會關系諸形式的本質只能存在于實踐活動之中,其實質是指人類實踐活動本身。二者內在的統一關系還表現在:一方面,社會關系表示人們之間基于實踐的“共同活動”及其活動方式,社會關系是人類實踐的活動方式;另一方面,實踐本身也是一種社會關系,一種根本性的社會關系。馬克思認為,“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本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的過程。”我們能把社會關系歸結為政治關系、思想關系,或者缺失了現實實踐活動的某種客觀物質關系嗎?進而,不能離開人類實踐,僅僅從社會關系中理解社會存在的本質。
實踐是社會關系的本質和基礎。將社會關系的本質解析為社會實踐是馬克思社會關系思想的鮮明特征,也是馬克思實踐哲學的要求。馬克思認為,人既是從事社會物質生產和人類自身生產的主體,也是社會聯系的主體,“人是進行全部人類活動和全部人類關系的本質和基礎。”而人的本質是自由自覺的勞動實踐,因此,勞動實踐是人類全部社會關系的本質和基礎。
(二)從社會生活中的實踐本質看社會關系的實踐性本質
社會生活是由社會存在、社會關系等共同構成的整體,因此,馬克思關于社會生活、社會歷史的實踐本質的思想并不僅僅是一個孤立的判斷,而是由馬克思對社會、歷史、存在、社會關系等歷史觀最基本問題的一系列實踐性本質的闡釋所共同構成的。關于什么是“社會”?馬克思在1846年12月的致安年科夫的信中說:“社會——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們交互活動的產物。”什么是“歷史”?“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過程。”“存在”又是什么呢?“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而社會關系也不過是“指許多個人的共同活動”。可見,在上述人類世界一系列重大問題的理解中,馬克思都有一個共同的實踐性指向和實踐性詮釋的思想原則,即立足于實踐的維度揭示人類世界一系列重大問題本質。不言而喻,社會關系的本質同樣應當是實踐的。這也是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之所以從實踐活動的角度闡釋社會關系的根本緣由。
(三)社會關系對于人、對于社會生活及其生產活動的影響歸根到底要通過實踐的方式才能實現
應當看到,承認社會關系對人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制約,并不是馬克思的歷史觀和社會關系思想獨有的。如亞里士多德認為,人天生是政治動物,社會生活是人類生存的目的。愛爾維修明言:人是環境的產物。即使是費爾巴哈也不是簡單地否認社會關系。馬克思雖然批評費爾巴哈未真正懂得社會關系的意義,但又肯定“費爾巴哈使‘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成了理論的基本原則。”一定意義上可以認為,如果沒有實踐性思想原則的根本契人,馬克思關于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的觀點與愛爾維修關于人是環境的產物的命題是同義的。只有從實踐出發,才能真正解讀上述命題的本質差別。為什么呢?馬克思雖然也承認社會關系、社會環境對人的制約性,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還提出了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的思想,但馬克思并不滿意“人是環境的產物”的觀點,而是從更深的層次強調“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在馬克思看來,“人是環境的產物”的命題歸根到底應當是立足于實踐的解讀。只有立足于實踐,才能使社會關系和社會“環境”對人的制約和改變成為現實性,只有實踐才能夠回答環境何以能改變人的可能性、根本機制和根據。可見,馬克思的社會關系理論與舊哲學社會關系理論的根本區別是,立足于實踐的立場考察社會關系及其本質。由于社會關系根源于社會實踐,由于社會關系對于社會生活和對于人的作用最終都要通過實踐的方式才有可能實現,因此,離開實踐的前提談論人的社會性及其社會關系本質是有缺陷的。
又如,在論及社會與人的關系時,馬克思說:“正像社會本身生產作為人的人一樣,人也生產社會。”這個“生產”本身是極具實踐性特征的:人是以實踐的方式生產、創造人類世界的。但“社會生產人”何以可能?社會以何種方式生產人?顯然,如果承認實踐生成原則是馬克思哲學中至上的生成原則,是現實歷史的根本生成原則,那就應當承認實踐的方式是“社會生產人”的根本方式。馬克思主張社會生產人,也就是主張滲透著人的社會性的實踐對人的生產和創造。因而,“社會生產人”不應當被單方面理解為社會及其社會關系對人的活動的制約,“社會生產人”不過是實踐生產人、創造人的另一種表述。“社會生產人”在本質上是實踐之生產。
二、考察社會關系及其本質的實踐視域
(一)考察社會關系及其本質的實踐哲學前提
眾所周知,實踐哲學是馬克思歷史觀的中軸和內核,從根本上說,承認社會關系、社會存在的實踐性本質是馬克思歷史觀實踐哲學的必然要求。
馬克思的社會關系思想具有鮮明的實踐性特征,它是以實踐哲學為中心、為根本內容而展開的。在馬克思實踐哲學的視野中,社會存在、社會關系并不是馬克思歷史觀中根本性、始源性的范疇和問題。毫無疑問,在社會存在、社會關系、社會實踐的關系中社會實踐是更為根本的存在和關系,無論社會存在、社會關系,都應當立足于實踐加以考察。馬克思的社會關系論是根源于實踐基礎的理論,是內屬于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踐哲學的理論。馬克思的社會關系論是實踐哲學的社會關系論,而不是在實踐哲學的理論和視野之外創設一個社會關系及其理論,并以之與社會實踐相對立,成為人類實踐活動的束縛、強制,成為一個凌駕于社會實踐理論之外、之上的理論構架和解釋歷史的準則。
偏離實踐的觀點去考察社會存在和社會關系,這是長期以來社會存在與社會關系理論研究中不可忽視的問題。比如,傳統的社會存在觀把與人的生存和生活相關的自然條件、地理環境等物的存在和現象納入社會存在,從而導致一種把社會存在歸于社會存在物的傾向。又如,盧卡奇的社會存在論固然強調勞動實踐是“社會存在”的最根本形式,但他又認為目的性是社會存在的本質特征,社會存在不過是設定的有意識的行動作為自己的“最終要素”產生出來的。這是盧卡奇的社會存在本體論也稱之為意識本體論的重要原因。同樣,國內有的學者把社會關系視之為社會存在的本質的觀點雖然有助于避免只是從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角度狹隘地理解社會存在,把社會存在單純歸之為社會存在物。但是,這一觀點卻忽視了馬克思社會存在觀和社會關系論的實踐性的根本特征,忽視和回避了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踐哲學。實踐上,如果我們承認人類世界的本質是實踐,就應當立足于實踐而不是回避和離開現實的實踐來單方面談論社會存在和社會關系;如果我們從實踐哲學的觀點出發考察社會存在和社會關系,就理應承認社會存在的本質是實踐,而不會視社會存在的本質為社會關系。
(二)實踐視域中的“關系”和社會關系
馬克思考察社會關系有兩個鮮明特點:其一,強調社會關系的屬人性。馬克思說:“凡是有某種關系存在的地方,這種關系都是為我而存在的;動物不對什么東西發生關系,而且根本沒有關系,對于動物來說,它對他物的關系,不是作為關系存在的。”馬克思在此強調:屬入世界的一切社會關系都是因“我”而生,以“我”為據的。舍棄主體的“我”和作為“我”的本質規定的實踐,就根本不能稱之為關系。其二,馬克思考察社會關系的根本特點是強調社會關系的實踐性,認為社會關系的本質和根據要從實踐中說明。馬克思的實踐哲學具有世界觀的普遍意義,它要求從實踐的視角理解世界,賦予世界以實踐的意義。同樣,這種實踐論的世界觀也要求對社會生活的一切關系和一切存在都要作實踐性理解,賦予一切關系以實踐的意義。
關系性思維通常是一種辯證法思維。在辯證法的思維中,“關系”是與“實體”相對的范疇,通常的涵義是指事物內部及事物直接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但是,實踐視域與辯證法視域中的理解的“關系”具有不同的性質和意義。在實踐的視域中,一切關系的生成、特征和實質內容都應當從實踐中獲得理解。同樣,我們不應當在通常的意義上理解社會關系之“關系”,即把社會關系理解為與“實體”相對的關系性的范疇,或者是把社會關系理解為社會生活中諸要素、諸存在的相互作用,或者是僅僅從形式的方面把社會關系視為個人活動的方式以及將社會生活的諸要素結合起來的社會形式。如前所述,社會關系及諸具體關系是現實的社會歷史關系,是歷史領域中現實個人的對象性活動關系,是感性的實踐活動性關系,因而,我們更應注重社會關系的實質內容而非關系的形式方面。在馬克思關于“社會關系的含義”和“什么是社會”的論述中,包含著的共同思想原則是實踐思想的原則。在馬克思看來,社會關系的真實內容和本質不是某種單純的形式或者社會組合方式,不是人們以何種形式構建社會關系,或者構建的是何種形式的社會關系。社會關系的真實內容和實質是實踐活動及其展開。為了突出社會關系所具有的實踐活動的實質內容,馬克思在闡釋了社會關系的實踐活動性質之后,還強調指出:“至于這種活動在什么條件下、用什么方式……而進行,則是無關緊要的。”
其實,關系性思維也不能被抽象化,不能離開人類關系的主體以及作為人的本質的實踐活動談論關系。進而變成一種關系性崇拜的思維。離開關系的實質內容談論關系,只能把關系抽象化;離開社會關系的實踐基礎,社會關系只能是虛幻的社會關系;缺失了社會實踐基礎的社會物質關系也只能是抽象的物質關系。當社會關系離開了它所依存的人類歷史主體及其人的感性實踐活動之后,就只能成為抽象的外在形式,甚至成為現實實踐活動的束縛和窒息。以拒斥或缺失了人類實踐的社會關系來構建社會存在時,社會存在就既不能構成為社會的現實基礎,也不可能決定社會意識(馬克思關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思想是建立在“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的基礎之上的)。
[責任編輯:秦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