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條件的,并在一定條件下產生、運動和發展。中國的改革開放,同樣存在著思想理論、社會實踐、政治制度、民心指向、歷史文化、國際環境和人才資源等諸多的條件。在這些條件的共同作用下,中目的改革開放就成為歷史的必然。
[關鍵詞]中國改革開放;條件;歷史必然性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8)06-0055-05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條件的,并在一定條件下產生、運動和發展。這個條件,就是同特定事物相關聯并制約其存在性質、發展軌跡的各種因素的總和。它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依據;離開這個依據,事物就會消亡。這些條件本身的是否充分與必要,直接影響著事物產生、運動、發展乃至消亡是否具有歷史必然性。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一九七八年,我們黨召開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弊鳛槲覀凕h開啟的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不是憑空所為,而是有著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這些條件的客觀存在,使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產生、發展具有了歷史的必然性。
一、思想理論條件——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偉大的實踐要靠偉大的理論來指導。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就是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下進行的。
由于歷史的原因,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們沒有教給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改革開放的具體做法,但卻給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開啟改革開放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思路。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社會化大生產和資本主義私人占有的不相容性,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固有矛盾,是資本主義社會走向滅亡的根本原因,社會主義必將戰勝資本主義社會。共產黨人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產黨人強調和堅持無產階級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始終代表整個無產階級運動的利益。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和統治地位后,就是要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的手中,并且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和。320世紀初葉以來,國際上形成了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相容共存的政治格局。作為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在謀求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前提下,當務之急就是要想方設法增加我國的“生產力總和”,以取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為最終戰勝資本主義創造條件。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然要借鑒資本主義制度的一些合理的、有用的東西,才能在不斷創新中超越資本主義。同時,馬克思主義認為,事物既是聯系的環節,也是發展的環節。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同樣存在著這種辯證關系。作為社會主義的中國,在世界的大家庭中,與其他國家同樣是相互聯系的,當今的世界是個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人為地割裂這種聯系,不是真正的辯證唯物主義者所為。這些精辟的論述,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指明了道路。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中國共產黨人以自己特有的智慧、政治勇氣和實踐方式,踐行著馬克思主義的上述基本原則。
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是貫穿于毛澤東思想各個組成部分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是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內涵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實踐觀;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各國無產階級首先必須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本國國情相結合,依靠本國人民的力量搞好本國的革命事業,在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同時,必須正確處理國家之間的關系,不閉關自守。這些立場、觀點、方法和內在精髓,體現在中國共產黨的實踐活動中,體現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中。
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這些基本原理、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為中國的改革開放積淀了豐厚的理論底蘊。
閃耀著理論光輝和時代魅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一個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既承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觀、發展觀、改革觀、創新觀和群眾觀,又充分吸收毛澤東思想的精髓,與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一脈相承,同時還廣泛地吸收當今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科技、社會管理等學科的優秀成果,并貫通了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在當今時代認識、掌握和運用“三大規律”的新境界、新天地與新發展。這個理論體系,從根本上解決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論和現實問題。這些理論問題的逐步廓清、認同、深化,對中國改革開放的開啟和不斷深化,具有特殊重要的起航、指導和保駕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性質、目的、原則、對象、實施方法、格局、具體內容,從基調上進行了理性界定,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一場新的革命,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它的對象不是社會主義制度,而是體制和機制,目的是掃除阻礙發展生產力的障礙;進行改革開放的首要原則就是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持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的改革在具體的運作上是先易后難、先農村后城市、先經濟后政治,先點后面,先局部后全局;中國對外開放的格局是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和寬領域的。是對全世界所有國家和地區的開放,重點是發達國家;布局上是從“一特四沿”(經濟特區、沿海、沿江、沿河、沿邊)開始,在鄧小平、葉劍英、陳云等同志的首倡和支持下,由習仲勛、楊尚昆等同志首先在廣東“殺出一條血路”,然后逐步全面開放;其內容包括商品市場、資本市場、技術市場、勞務市場等諸多市場的對外開放;對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中國自始至終堅持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的,穩定是前提、是關鍵;堅持自力更生為主,對外開放相輔。因此,中國的改革開放始終是有導有序、穩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實踐性、科學性、先進性、真理性、民族性、時代性、系統性、穩定性、開放性和前瞻性等諸多特質,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得到了進一步的彰顯和豐富。中國改革開放取得偉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居功厥偉。
二、社會實踐條件—一從建設社會主義到發展社會主義的偉大轉變
從中國社會主義的進程看,建設社會主義和發展社會主義是兩個既有聯系、但內涵又不完全等同的概念,二者都從屬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維護和鞏固,是一個主題的前后兩個階段,目的一致,建設社會主義重在定性、奠基、塑型;發展社會主義重在提質、增量、加速。前者是基礎,后者是飛躍。后者的要求比前者更高、更嚴。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鞏固、捍衛、優越性的充分體現及最終戰勝資本主義制度,只能通過發展社會主義、只有依靠社會主義本身的強大來實現,別無其他路徑。
從國內看,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先后取得民主革命的全國勝利和探索建設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初步勝利。到改革開放前夕,我國的政治形勢、經濟狀況和世界科技尖端技術等各個方面,同解放初相比,都有很大發展,同樣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是,我國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卻出現了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質量”不高、“規?!辈淮?,速度不夠快、效益不夠好,在世界經濟“總量”中所占份額太小,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差距在進一步加大,人民從社會主義制度上得到的“實惠”不是太多。直到1978年,全國人民的吃、穿、住、行、用等問題,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認識滯后。當時既存在“一大二公”就是社會主義的傳統觀念,也存在著“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還沒有完全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二是一些具體制度上存在問題。鄧小平同志指出:“黨和國家現行的一些具體制度中,還存在不少的弊端”。三是建國后構建的那些曾產生過一定積極作用的很多體制和運行機制已經不能滿足新時期生產力發展的時代需要,顯得落后、呆板而無多少生機。四是在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上的幾次偏差、失誤、錯誤和林彪、“四人幫”兩個反革命集團的破壞。這些問題,都不是社會主義制度本身造成的,但由于其存在,大大“妨礙甚至嚴重妨礙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所不能允許的。只有沖破這些樊籬和羈絆,社會主義中國這匹駿馬才能揚蹄奮進。國內的這些情況說明,建國近三十年來,一方面,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在“定性、奠基、塑型”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另一方面,由于體制、機制和認識上的偏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并沒有充分展現出來,客觀上助長了一部分人對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置疑,我國的社會主義已經面臨著亟待“提質、增量、加速”的十分緊迫的問題。
從國際看,二十世紀中葉以后,資本主義國家從其周期性的經濟危機、懸殊的貧富差距、日益嚴峻的內部矛盾中,已經看到了資本主義制度固有的矛盾和問題,為化解這個“死穴”,資本主義國家的執政者們做了一定程度的改革,而這些改革,恰恰就包含有社會主義制度的不少積極因素,這就是當代資本主義制度“腐而不朽”、“垂而不死”的一個重要原因。這種情況的存在,為社會主義制度超越資本主義制度、進一步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這種形勢下,如果社會主義中國繼續實施原來的體制和機制,不積極地吸收資本主義國家中的“積極因素”與“合理內核”,繼續自閉自娛、固步自封,不在努力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展“質量”上、加快“進度”上大做特做文章、做好做強文章,那么,社會主義中國就等于自我封殺,鞏固、捍衛社會主義制度就成為一句空話。此時,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已經充分表明: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到了必須立即抉擇的十字路口,日益逼近臨界點。
由此可知,改革開放在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已經蓄勢待發、洪波初乍,從建設社會主義到發展社會主義的轉變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只需尋找一個合適的起錨地點,社會主義中國這艘巨輪,就會乘著改革開放的強勁之風,義無反顧地開始遠航。
三、政治制度條件——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
中國的改革開放,從一開始,其目的性就十分明確: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中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活力;就是要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永葆黨的先進性。這就是說。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推動、推進,而不是“推翻”、阻礙。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在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和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這兩個前提下,對現有的體制和機制進行改革。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的確立以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這兩個基本的前提,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后逐步實現的(其中,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的確立,早于中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所以,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p>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為中國進行改革開放創造了根本的政治前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一是終于締造和誕生了在全國范圍內執政的最具先進性、最能代表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國共產黨,這是改革開放的政治領導核心。二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結成了廣泛的統一戰線,實現了民族的空前團結,這是改革開放所需要的政治環境。三是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人民的歷史,結束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人民當家作了主人,為中國改革開放從人民內心深處激發生產力、創新力,提供了可能性和現實性。四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應運而生的人民軍隊,是中國改革開放最為堅強的保障力量。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為中國改革開放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中國共產黨迅速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和鞏固了人民政權,全面展開了新民主主義改革和建設,大力恢復國民經濟,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開始了有計劃經濟的建設,用七年時間,基本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這個制度,是隨后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前提,是戰勝十年“文革”動亂的基石,更是中國進行改革開放的基礎。如果沒有這個基礎,根本就談不上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
四、民心指向條件—一人民迫切希望進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
民心向背,關乎事業成敗。一項偉大的實踐,沒有人民的真心希望、擁護、支持和參與,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改革是人民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又一次革命;開放是對全世界的開放。改革開放要在舊有體制和機制上下刀,就必然會對社會利益進行重新調整和布局,也必然會觸及到一部分人的利益而引起極力反對,甚至激起社會動蕩。但中國的改革開放為什么能如春潮涌動,而又沒有激起社會的不安,反而受到舉國上下的一致擁護呢?核心就在于中國的改革開放一開始就得到了中國人民的熱烈擁護和歡迎,是人民內心渴盼的現實體現,人民在改革開放中既是主人、推動者,又是改革開放的最大、最直接的受益者。
中國的改革始于民間。新中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的初步建立,使全國各族人民獲得了真心的喜悅。但是,由于主客觀等多種因素,中國在確立、鞏固、保障社會主義制度的體制和機制方面,出現過嚴重問題,高度集中化的計劃經濟體制和具體實施中的行政命令,使國民普遍感受到個人的人生價值和創造力得不到應有的施展,社會對每個人的潛在力量的公認度極低,身心自由的空間不大,在假、大、空口號的引導下,人們的社會心理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生產的經濟績效也不高。1977年,四川省農村的很多生產隊年年鬧“春荒”,安徽、河南的農民出來要飯全國有名,在工、農、商、學、兵中普遍存在做多做少、做好做孬一個樣的現象。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就是人,人的內心懈怠了,生產力的高速發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話。人民渴望改變這種現實,充分展示個人的創造價值。在農村,包產到戶就是當時情況下能較好體現農民個人創造價值的一種生產方式。因此,20世紀五六十年代,包產到戶在中國農村雖經歷三次頗具規模的起伏變遷,仍然暗流涌動,一些地方甚至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也沒有中斷。1975年和1976年,四川省榮昌縣清升公社九大隊一生產隊私分集體土地。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溪河鎮小崗村18位村民以鮮紅的血手印秘密簽定土地承包責任書。所有這些,無不充分證明人民中間蘊藏著解放生產力的巨大潛能。拉開中國農村改革的安徽“六條”和四川“十二條”,就是廣大農民的首創,是廣大農民心聲的真實反映,也是中國共產黨因勢利導的結果。中國農村改革的績效明顯:1978年至1984年間,農作物以不變價格計算,增加了42.23%,其中的46.48%來自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所帶來的生產率的提高。這種高績效的背后,是中國共產黨的科學抉擇,更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大量付出和艱辛努力。1978年以來,從安徽和四川的農村率先興起的改革,隨即被推行到全國農村,然后又迅速由農村推進到城市,實現了地域的拓展,緊接著又由經濟領域向政治領域、文化領域延伸,不僅影響了中國經濟的走勢,也影響了政治走勢和文化走勢。
中國的開放成于人民。從推進的線路看,中國的對外開放經歷了“特區→四沿→內陸→國”的過程。從主流形式和主要作用看,中國對外開放經歷了“政府主導——企業(公司)連接→全民參與”的過程。20世紀70年代末,由于外部條件和內部條件都朝著有利于中國對外開放的方向發展,中國政府先后組織了大批政府職員和企業人員赴外考察,首先引進了“對外開放”的理念。接著,出于國家工業化中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的需要,國家先后組織了技術引進和成套設備的購買,然后又出籠了“借錢搞建設”的新思路。在市場經濟運作機制下,政府直接介入經濟建設的優勢和弊端日益凸現。為了趨利避害,中國政府積極及時轉變職能,大力鼓勵“三資”企業的發展,國際大公司、大企業、大財團紛紛涌進來。隨著開放力度的進一步加大,中國內陸的人民也紛紛走出國門,在國際大市場中一顯身手。中國的對外開放雖然首起于政府,中興于企業,但卻功成于人民。這是因為:第一,開放的契機是人民創造的。政府主導也好,企業連接也罷,都是十多億中國人民的生產、建設和消費所形成的巨大需求市場?!盁o利不起早”,外國的企業、公司、財團等不可能到中國來無私奉獻,他們正是相中了這個巨大市場后面的豐厚回報,才積極地來到中國,而他們的到來,恰恰又促進了中國的發展。這是對外開放的績效“雙贏”。第二,開放的環境是人民形成的。國外的“三資”企業,在中國大陸,受到了中國老百姓的真心支持,對“老外”的產品,中國人民用最寬廣的胸懷給予了接納和使用。中國人民沒有民族偏見和種族歧視,給“老外”們營造了最為寬松的創業環境。第三,中國的對外開放得力于人民的參與。無論是在中國內地的“三資”企業中,還是在外國投資、辦企業,中國人民積極投身到對外開放的主戰場。據有關部門統計,中國內陸的“三資”企業中,有85%的員工是我們中國人。
中國的改革開放得到了港澳同胞、臺灣同胞、海外僑胞的熱心支持與參與,得到了世界上愛好和平與發展人士的關心與關注。美、歐、日等從聯合竭力遏制中國到一定程度的支持中國改革開放,也足以證明中國的改革開放在世界范圍內的人心所向,就連美國的前副總統蒙代爾,1979年8月28日,也只好公開表示,“一個安定的現代化的中國是符合美國的利益的”。
五、歷史文化條件一改革開放致盛與守舊必定衰敗的歷史明鑒
從非物質形態角度審視,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一種特點鮮明、極富生機與活力的文化。人類所有的文化,都離不開對前人積淀的文化底蘊的充分揚棄和對歷史的有益借鑒。任何一個政黨、民族或國家,如果不注重這些揚棄和借鑒,墨守成規,不事創新,就必然暮氣沉沉,很難有勃勃生機。
中國改革開放對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對中國傳統的改革開放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中華民族是一個極富創新精神的民族,為人類的進步與發展,做出過偉大的貢獻。“四大發明”就是中華民族創新的具體體現。秦朝商鞅變法,使秦國走上富強之路,為秦國一統中華創造了條件。漢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開元盛世,乃至其他興盛的時代,幾乎無不包含改革創新的積極元素。中國的對外開放也有著輝煌的歷史和業績,如絲綢之路的開通、鄭河下西洋等,不僅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促進了國家的強盛和發展。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務運動,提倡“師夷長技以自強”,并派出大批人員赴外學習,從橋梁、鐵路、軍事等方面,為我國近代工業的發展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到了清朝末年,從總體上看,由于統治者主流閉關、本質守舊,也由于政治的腐敗,強盛的中國日復一日走向衰敗。中國歷史的這種改革開放的經驗與教訓,為當代中國的改革開放提供了一面鏡子。
第二,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重新揚棄。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一場革命,涉及到社會利益的重新調整、社會基礎的重新構建、社會關系的重新布局。如何使這場革命對社會的震動減小到最低程度,中國傳統文化在其中功不可沒。中國的改革開放,既要反“左”,又要反右。因為“左”,速度雖快,但會超越人們的思想認識以及社會發展的承受度,原材料、能源、環境等方面的矛盾會進一步加劇,從而造成新的矛盾乃至社會動亂;而“右”,又會喪失難得的良機,速度太慢,績效與人們的期望值形成懸殊,反而沒有達到改革開放的目的。而在改革開放中,堅持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等觀點,都可以從我國儒家、道家的優秀文化中找到烙印。
第三,對中國共產黨自身優秀歷史文化的繼承與發揚。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創造了很多好的經驗和做法。這些經驗和做法,從非物質形態層面看,也是一種優秀的文化,如統一戰線、黨的建設、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先試點后推廣,等等。
第四,從世界范圍看,每一個國家的大發展,人類社會的每一次大進步,無不與改革或革命有著最直接的關系。日本的明治維新,把日本送上了強國之路。資本主義制度建立以后,也有過對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我改革,才贏得了資本主義國家今天的穩健發展。社會主義中國的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自然順理成章。
當然,改革的過程也包含著對悠久歷史的深刻反思和對落后、腐朽乃至反動文化的擯棄。揚與棄從來都是相對的,這是改革開放的辯證法。因此,人類社會歷史的優秀文化尤其是中國自身的優秀歷史文化,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提供了相關條件。
六、國際環境條件——經濟全球化態勢召喚著中國的改革開放
中國的改革開放固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的自身需要,這是主要的一面(內因是事物發展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需要。這是因為:第一,人類社會進入到二十世紀的中后期,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大大加快,各個地區的互補性更加明顯,各國經擠上的相互聯系更加緊密,作為世界大家庭中重要一員的中國,如果在這種經濟態勢中“缺席”,這不僅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本身的巨大損失,同樣也是世界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重大損失,這是世界經濟全球化態勢所不希望出現的現象。第二,是世界政治格局重新調整的需要。20世紀70年代,美國、西歐、日本的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從共同遏制蘇聯擴張的共同利益出發,紛紛希望中國成為世界的穩定力量,不僅不害怕而且樂于看到中國的強大,并表示在一定意義上愿意支持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第三,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面臨困境。2D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正處于經濟蕭條時期,國內市場低迷,產品、技術、資金過剩,“急于找出路”,漢歐洲就有多達5000億美元的游資。第四,中國的市場前景廣闊,中國的人力、礦產以及其他很多方面的資源十分豐富和便利,市場風險比較小,利潤回報率比較高。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對外開放的政治平臺得以很快形成,進入世界主體市場的渠道很快打通。
七、人才資源條件——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為中國改革開放培養、鍛煉了大批改革開放人才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人民創造的,但我們不應因此忽視或否認杰出人物在其中的突出貢獻。由中國革命、建設和中國人民選擇產生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領導條件、核心力量條件。同時,中國的革命和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鍛煉和積累了大量的杰出人才,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就是其中最偉大、最杰出的一個。1978年前后,中國改革家(主要包括中國改革開放的政治家和實干家)的政治生態條件良好,支撐著這種政治生態的主要骨干多是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中經過施政歷練;同時,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縱深推進,這種政治生態得到了進一步的優化,中國新生代的改革家們不斷涌現。總體上看,在中國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人才庫中,既有偉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又有杰出的改革家、實干家,還有人數眾多的里手行家;既有鄧小平、葉劍英、陳云、胡耀邦、江澤民、胡錦濤這樣的領航人和決策者,也有萬里、習仲勛、楊尚昆、朱镕基、溫家寶等一大批實踐者和探索者,還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由各民主黨派、無黨派和很多愛國人士中的優秀人員組成的一大批改革開放的支持者、參與者,可謂群英薈萃。人才輩出。在這一大批杰出人物中,有的本身還是某些領域的專家和世界的知名學者。這些杰出人物有著很多共同的優秀品質:不僅有深厚的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理論功底,而且十分熟悉中國革命和建設歷程;不僅善于分析和掌握世界發展動態,而且十分了解中國的基本國情,善于預見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趨勢;不僅有著豐富的文化修養,而且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洞若觀火,制定解決措施切實可行;不僅善于從宏觀上制定正確的決策,而且善于從微觀上找出化解問題的方法和對策;都有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都有豐富的經歷、經驗和特殊的才能,都有鮮明的個性,敢作敢為,智謀過人,剛毅果斷,不拘陳規,敢于創新,沉穩老練,執著進取,意念堅定,勤為天下。中國改革開放的隊伍,人才多多,才能卓卓,上承毛澤東時代,下啟民族復興,綿延相繼,前景美好。這個杰出人才隊伍,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從而使西方政府、財團和—些外國公司對中國“沒有人能夠預言七十三歲的鄧小平去世后,現代化的政策是否能夠繼續執行”的疑慮,純粹成了杞人憂天。
中國三十年來的改革開放歷程已經證明,中國的改革開放發展了中國,發展了社會主義,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使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也必將使十三億中國人民早日奔向共同富裕!
[責任編輯:秦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