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欠發達地區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存在著資金缺口大、籌資困難、農村資金非農化、貸款利率商、金融生態環境差等問題。應從拓寬營銷渠道、優化投向、增加農貸資金供應、改善服務作風、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入手來加以解決。
[關鍵詞]欠發達地區;農村金融服務;金融生態環境;存在問題;改進路徑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8)06-0079-03
一、欠發達地區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
1、農村經濟基礎薄弱。信用社支農乏力。由于農村經濟主體抵押品不足,農村有資金需求但因無法提供抵押品擔保而獲得貸款的機會微乎其微,導致農村絕大多數信貸需求主體缺失。從農村信貸機構來看,首先,農村信用社因其規模太小,金融產品單一、資金籌集難、電子化程度低、員工素質較差等,無力滿足農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的信貸需求。其次,農村信用社產權不明晰,缺乏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內部人員控制現象嚴重,沉淀了大量不良資產,歷史包袱沉重,抗風險能力較差。最后,不少地方的農村信用社逐漸向商業銀行蛻變,已出現對農民“惜貸”現象,或強調要求農民貸款抵押擔保,甚至出現了農村資金非農化現象,導致信用合作社資金的失血現象此較嚴重,對農村金融服務支持乏力。
2、原有支農機構的退出加劇了農村金融服務的供需矛盾。在欠發達地區農村,由于資金外流嚴重,農村金融機構支農后勁嚴重不足。郵政儲蓄占據大量農村資金,但其發放貸款較少,支農力度較弱。再加上近年來,隨著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國有商業銀行和郵政儲蓄機構系統內資金上存,進一步加劇了縣域資金供求矛盾,使得農村信用社籌資難度加大,農村金融支持與金融服務也因此受到了極大影響。1998年以來,四家國有商業銀行業務重點逐步向大城市轉移。僅1999-2002年間,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欠發達省份和農村地區撤并分支機構就達3萬多個。網點的收縮削弱了縣域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能力。作為曾經占農村金融主導地位的農業銀行在商業化改革中,資金投放也從農業為主轉向城市工商業為主,對農村資金的投放量從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90%以下降到目前的10%左右。商業性金融逐漸退出農村金融市場,進一步加大了農村地區的資金缺口。
在目前中國的政策性金融制度下,國家雖然設立了農業發展銀行,但該行業務單一,金融服務功能未能得到充分發揮。當前,農業發展銀行基本上只負責糧、棉、油收購資金的發放和管理,局限于單一的國有糧棉油流通環節的信貸服務。隨著糧棉油購銷市場化進程加快,糧棉油流通領域政策性經營空間縮小,農業發展銀行糧棉油收購貸款業務量將大幅度下降。在拓展業務范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快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和促進農民增收支持,以及支持農業開發、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金融服務功能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尚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
3、農村經濟薄弱,資金籌集難。在欠發達地區的農村,經濟基礎比較薄弱,本應該屬于資金的輸入地區,但微薄的收入在現有的條件下僅能維持其基本的生活和生產需求,很難有富余的資金用于農業技術改造和產業結構調整,再加上郵政儲蓄分流,使農村金融資源更加稀缺。由于郵政儲蓄只存不貸,每年約從農村抽走2300億元的資金。其轉存人民銀行的零風險的高利差使郵政儲蓄像“抽水機”似的源源不斷地將大量農村資金向城市轉移,使原本缺少資金的農村的金融形勢更加嚴峻。在正式金融安排未能有效解決農村金融需求的情況下,傳統的民間非正式金融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近年來,農村民間金融活動異常活躍,規模不斷擴大,在農村借貸市場上已占據絕對優勢。雖然農村民間借貸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民貸款難的問題,但自身管理并不規范,加大了農村的金融風險,再加之借貸利率高,進一步加大了農民的債務負擔。
4、農村貸款額度偏小,貸款利率較高,缺乏有實力且愿意承擔風險的擔保人。農貸數額小,農戶資金滿足率偏低,導致大多金融機構不敢放貸,已嚴重影響當前農村經濟發展需要。作為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中的主力軍,農村信用社由于長期的貸款無法得到償還,形成大量的壞賬,每年都需要中國人民銀行補充大量的支農再貸款用以填補支農不足,雖然中央即將采取央行票據方式來緩解信用社的呆壞賬壓力,但是欠發達地區農村信用體系尚未健全,農業企業經營者和農戶信用意識淡薄,逾期還貸的現象時有發生。金融機構為有效規避風險,不敢將資金投放到管理不規范的農業企業和信用意識淡薄的農戶,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極大地影響了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質量。農業是弱勢產業,農業貸款應享受優惠利率。然而,“三農”貸款利率歧視比較嚴重,金融機構的支農再貸款利率普遍提高,并缺乏有實力且愿意承擔風險的擔保人。
5、金融生態環境欠佳。目前保險公司提供的農業保險幾乎處于停辦的境地。2004年我國農業保費收入3.77億元,同比減少了0.88億元,下降了18.86%。農業保險的險種也由最多時的60多個下降到目前的不足30個。現在絕大部分農村地區農業保險是空白,農業生產自然災害風險和市場風險難以規避,嚴重影響了農業穩步發展和農民收入保障。其他非銀行金融組織包括典當行、擔保公司等等,基本上是商業化運作,缺乏服務“三農”的積極性。
二、國外農村金融服務的經驗與啟示
1、美國經驗。首先,從金融服務體系來看,美國是以商業金融機構及個人的信貸為基礎,以農場主合作農業信貸系統為主導,以政府農貸機構為輔助。整體包括商業銀行、人壽保險公司及個人和經銷商的貸款。其中,合作農業信貸包括聯邦土地銀行、聯邦中央信貸銀行及合作社銀行;政府農貸部門包括農民家計局、商品信貸公司、小企業管理局、農村電氣化管理局。最終形成了一個分工協作、互相配合的農村金融體系,較好地滿足了美國農業和農村發展的資本需求。其次,從立法來看,既有專門的法律,比如《聯邦農業貸款法案》、《農業信用法案》等,又有融合了農業金融運作內容的其他相關法律,從而使農村金融運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再次,從運作方式上來看,美國金融機構形成了相對明確的分工,起著互相補充的作用,而這種分工又是在不斷競爭中形成的。再加上農村金融組織龐大、分工細致而明確、合理競爭,因而其提供的金融工具品種繁多,各具特色。最后,從管理機構上來看,美國農民家計局已成為政府貫徹實施農業政策的主要工具。美國還建立了完備發達的農業保險制度,為風險高、投資數額大、期限長、見效慢的農業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2、日本經驗。日本的農村金融體系由合作金融和政府金融兩部分組成。合作金融是日本農林漁業協會(簡稱“農協”)所辦理的信用事業;政府金融是指由政府財政撥款以及由地方自治團體籌集地方財政資金對農林漁業的貸款利息予以補貼,或由作為政府專門金融機構的農林漁業金融公庫按國家政策對農林漁業進行低息貸款兩種形式。
農協的信用機構由基層農協,都、道、府、縣的信用農業協同聯合會和中央級三個層次組成。采取農戶入股參加農協,農協入股參加信農聯,信農聯又入股組成農林中央金庫的組織形式,三級中上一級組織對下一級組織負責管理和服務,但各自獨立核算、自主經營。
在日本,針對資金數量較少并且比較分散的特點。日本政府通過建立農林漁業金融公庫主要負責對農林漁業生產者所需的長期資金提供貸款。除此之外,還建立了農業信用保證、保險制度。日本的農業信用基金協會專門為其會員的農業貸款提供擔保。農業信用基金協會的業務主要分為保證保險和融資保險兩部分。保證保險是對農業信用基金協會代還債務的事項進行保險,融資保險是對農林中央金庫、信農聯的農業現代化資金等貸款逾期還貸進行保險。
3、啟示。兩國的經驗表明,一國的農村金融服務不僅需要政府政策、相關法律的支持,還需要通過政府、民間組織和社會團體建立相關的融資和信貸機構,為農民提供多層次、多功能的信貸服務,以及建立相關的農業保險保障體系,保證農業在生產、技術創新、產業結構調整、開拓市場等各個方面的順利進行。
首先,政府要從資金上切實重視發展農業。就目前來講,“三農”是我國重點扶持的對象,是需要政府花錢幫助其走上正規的,所以在農村金融相關政策的出臺上,應該本著服務“三農”的方針來制定相關政策,建立相應的金融服務機構,真正解決好“三農”的金融服務問題。農村金融體系的建立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通過政策向法律形式的確立,保持對農村金融服務的長期性和穩定性。
其次,要從政府建立的專門扶持農業的金融組織開始,幫助農業走上自立之路,并逐步探索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業保險體制的發展之路,切實保障農業的發展。
再次,為了央行的統籌管理,避免性質不同的機構因業務的交叉而引發惡性競爭,在體系的建立上應盡可能地明確、不同機構的業務范圍。
最后,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農業保險制度,通過政府、央行和各種保險機構為我國的農業提供保險,以降低農業的風險性,最終提高農民的收入和農業生產回報率。
三、欠發達地區農村金融服務的改進路徑
1、明確重點,優化投向,拓寬貸款營銷渠道,擴大新的貸款增長點。金融機構應通過市場調查,選擇有市場、有發展前景、科技含量高、創稅能力強的項目進行資金支持;加大對個體私營經濟的貸款力度。使個體私營經濟在農村經濟發展中挑大梁、唱主角;要積極建立基于地方財政的貸款損失補償制度和貸款獎勵制度,有效降低金融機構信貸風險,提高金融機構信貸投放的積極性,增加信貸投入,改善縣域金融服務功能。
2、充實農村信貸資金實力,增加農貸資金供應,加大金融對欠發達農村經濟的支持力度。明確規定縣域以下農村郵政儲蓄、商業銀行將其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用于支持農村經濟發展,減少農村資金外流。引導農業銀行拓寬信貸支農的范圍,加大對農村中小企業和農戶的信貸投入。人民銀行要及時為農信社發放支農再貸款補充農村資金,同時要加強檢查監督,以保證支農再貸款真正支農。進一步提高地方金融機構籌資能力和競爭能力,防范金融風險,健全守信受益和失信懲戒制度。充分認識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的重要性,積極支持農村信用社推進各項改革,以農村信用社為主體,打通農村地區的融資瓶頸,切實發揮好農村信用社為三農服務的功能,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
3、改善服務作風。拓寬服務范圍。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全方位支持“三農”發展。一是綜合運用貨幣政策工具作用,積極引導貨款投向,改善支農再貸款的管理,建議適當下放再貸款審批權限,增加跨年度及產業調整貸款權限,提高再貸款的使用效益;二是農聯社要突出支持和發展農業支柱產業,重點保證糧食生產的資金需求,擴大糧食生產能力;三是農業銀行要積極支持農產品精深加工和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支持起點高、科技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或項目,使農產品加工增值,同時加強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四是農業發展銀行對符合條件的以糧食流通或加工轉化為主業的企業提供貸款支持,積極拓展業務范圍,強化支農作用。
4、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推進經濟金融協調持續發展。進一步加強地方政府對金融工作的協調,運用政府行政優勢,配合金融監管營造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和金融發展環境。加大對逃避金融債務行為的打擊力度。加強誠信建設,進一步完備信用環境評定制度,著力建設貸款綠色通道,切實增強社會金融意識,強化社會信用觀念。政府部門應切實加強對改制企業的管理,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完善內部治理結構,為銀行增加信貸投入、招商引資和吸引民間投資奠定良好信用基礎。銀行業監管部門要加強對農村信用社風險的監控考核,建立健全風險考核機制,指導和協助農村信用社完善內控制度,轉換經營機制,如期完成組織形式改革任務。人民銀行要認真落實改革扶持政策,加強對信用社票據兌付考核工作的指導,督促農村信用社做好票據兌付考核的準備工作,幫助農村信用社消化歷史包袱,加快發展。
5、積極化解農業風險。首先,政府通過組建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支持農業保險,為農村經濟打造一把“保護傘”。當務之急首先要重視農業保險立法,用法律的形式明確政府在開展農業保險中所應發揮的職能和作用,提高農民的保險意識。其次,加快農業保險經營體制的改革。可把農業保險業務從商業保險公司分離出來,成立政策性的農業保險公司,積極引導和規范農村民間金融發展。再次,建立互助保險組織,由農民、農村經濟單位自愿出資形成非盈利性的合作保險組織,承擔理賠范圍主要是農戶養老、家養牲畜死亡及鄉村企業職工失業保險等。最后,實行再保險,國家對政策性農業保險、商業涉農保險及互助性保險要實行與一般商業保險有區別的再保險,分散農業保險的經營風險。
另外,盡快建立健全與民間金融相關的法律法規,為民間金融發展提供必備的法律制度環境。一是建議國家立法部門盡快制定《民間金融法》,通過法律手段使民間融資逐步走向契約化和規范化軌道。二是抓緊建立和完善民營金融機構,為民間金融發展提供組織保證。發展民營金融機構,既可以將分散的民營資本集中起來有效地運用,又可以強化金融業競爭,提高金融效率,同時還有利于完善金融組織結構和防范農業風險。
6、強化農業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的改革力度。重新定位農業發展銀行。首先。央行應該將農業銀行承擔的政策性金融業務劃轉到農業發展銀行并由其經營管理。其次,調整農業政策性金融活動領域,逐步將支持重點由農產品流通領域轉向農業綜合開發以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由農業政策性金融轉變為農村政策性金融。最后,農業發展銀行應根據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現狀,不斷地調整其對農村借貸的政策性,立足欠發達農業和農村經濟現實,借鑒國外和省外的先進經驗,統籌考慮影響農發行發展的各個因素以及支農金融體系,在繼續發揮農發行政策性金融的糧食儲備貸款、糧食調控貸款、糧食流轉貸款等作用的同時,適當地開展新的信貸業務,如糧食加工企業貸款、化肥儲備貸款、其他糧食企業貸款等。
[責任編輯:孫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