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有大海阻隔,這已經具備了一個宗教圣地超塵脫俗的品相。但是,如果上島之后貪圖便捷,只知在一座座廟宇間輕車穿梭,那就又回到了日常的匆忙煩囂,怎么能體悟它幽靜的深度?

為此,我要在這里推薦一條古代的朝山進香之路,叫妙莊嚴路。這是一條山路,沒車,只能自己一步步走去。但不遠,大約三華里,走完,就到了普濟寺。
自明萬歷以來的三百多年間,幾乎所有的香客登岸后都走這一條路。一路上,他們先凈心,讓剛剛遠行渡海的顛蕩之心收伏于平靜,然后念誦著佛號,虔誠行進。腳下是千年石板,耳旁是林濤鳥鳴,俯仰是大海蒼山,駐足是亭堂碑刻。前人把這段不長的行程,描寫為“古木蔽天云滿路”。古木象征著時間,居然能夠蔽天;白云象征著空間,居然能夠滿路。一路氣象,可想而知。朝拜之路,往往比朝拜的主場更為重要。短短三里路,完成了一次靈魂洗滌,然后以干干凈凈的身心去面對干干凈凈的法相,方得無礙境界。
我建議,今天的游客進入古香道之后,首先應該以清泉滌手。十指連心,滌手就是滌心。接著便整理衣衫,莊嚴邁步。不喧嘩,不說笑,不飲食,不奔跑,只是念誦“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一遍遍重復,別無旁慮。這是天下最重要的觀世音道場,集中了世間一切有關“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企盼和責任;我們既然上了島,即使不是佛教信徒,也應該來呼應這種偉大的心聲。就在我們的念誦聲中,一路美景漸次后退,終于出現了普濟寺的山門。
這個過程,正好與古代朝山進香者的步履完全合拍。因此,我們的念誦貫通古今。
精神朝拜,是千百年的接力傳承。我們如果能夠追尋到前人的腳印,就會更好地領悟,自己今天是來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