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毓強
記者、作家、攝影家、旅行家。碩士學位。熱衷于研究文史哲經,關注人類學。信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關注中外文化的交流,提出“有文化,無國界”的思想。訪問過歐美亞20余國。發表文字數百萬。在多個國家舉辦個人攝影展。
從今年3月份起,教育部對中國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程的標準進行了修訂,增加了京劇的教學內容,確定為15首曲目,并在10個省市區各選20所中小學進行試點,以后將在試點的基礎上逐步向全國推開。
這15首京劇教學曲目按不同年級分類如下:一年級:《報燈名》;二年級:《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三年級:《都有一顆紅亮的心》、《甘灑熱血寫春秋》;四年級:《接過紅旗肩上扛》;《萬紫千紅分外嬌》;五年級:《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猛聽得》;六年級:《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你待同志親如一家》;七年級:《兒行千里母擔憂》、《猛志在胸催解纜》;八年級:《趁夜晚》、《這一封書信來得巧》;九年級:《智斗》。
一石激起千層浪
3月份正是全國“兩會”在北京召開之際,這一消息頓時在“兩會”代表中“炸開了鍋”。首先是叫好的,他們認為京劇是國粹,這樣做當然是好事情。于是媒體馬上跟進,報道了某地某中小學的學生學得津津有味,云云。最“生猛”的是,新華社記者的一則圖片新聞:“3月12日杭州一幼兒園小朋友正在表演京劇《紅燈記》選段。”
也有不同意只學京劇的,如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他說,中國全部要實施是不可能的,比如少數民族,侗族唱侗族大歌,根本不懂得京劇,這不能只站在北京來思考。民間戲曲現在起碼有兩百種,京劇只是眾多的戲曲文化遺產的一種。中華文化最大的價值是它的多樣性,都是京劇了,又成了計劃經濟。(2008年3月10日《南方都市報》)
京劇演員梅葆玖認為,京劇進校園是件大好事,但樣板戲過多(在15段中占了9段),他聯名40多名全國政協委員緊急提案,建議教育部減少樣板戲數量,并親自推薦了8段傳統京劇曲目。
最有意思的是中國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孫萍,是她5年前提案要求京劇進校園的,但這次她卻有意見了。3月9日在全國政協文藝組分組討論中,她當面感謝教育部長周濟讓她5年前的提案變成現實,但又表示“樣板戲這么多,不是我的初衷”,“教育部背離了我的初衷,搞得我現在壓力很大,我都成了眾矢之的了……”(2008年3月10日《新快報》)
更有公開和徹底反對京劇進校園的。他們認為這樣做只對京劇負責,沒有對孩子負責。教育部的用意是繼承傳統藝術從少年兒童抓起,但事先沒有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未做科學調研,是違背藝術規律與教育規律的。教育部希望通過自己制定的一部“標準”,就讓全中國的孩子們人人會唱京劇,個個熱愛傳統藝術,無疑是一種越俎代庖的行為。最不能理解的是,規定曲目中居然出現了許多充滿“文革”色彩的樣板戲內容,這會使人們作何感想與聯想?(2008年2月25日《廣州日報》)
應當三思而后行
中國的京劇,出現的歷史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悠久,至今只有210多年。如今,中國改革開放整整30年了,經濟上騰飛了,但在文化上有諸多令人擔憂的問題和隱患。不要說國粹,就是一般的文化,甚至于對于漢語,人們往往沒有保護、繼承的自覺性。
主管部門的出發點和用意當然是好的。中國的事情,如果不硬性規定列入課程或者不考試,學校、老師、學生和家長都不一定會重視。但中國的地區差別、文化差別、經濟差別太大了,很難“一刀切”地學唱京劇——哪里來和怎么養這么多的京劇老師?不少地方連義務教育的基本條件也沒有達到,中西部貧困地區的孩子有的還上不了學啊!
再說,義務教育階段是對學生在德、智、體、美等各方面打好基礎,除非專業學校和特色學校,一般不應當要求學生必須掌握一門藝術,更何況京劇是一門有很高難度的藝術。
目前,教育部對京劇進課堂的教材編寫和光盤制作工作已經啟動。那么,公眾究竟是如何看待這場運動的呢?權威調查顯示,60%以上的公眾不支持。(新華社北京2月25日電。記者 吳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