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乃珊
著名作家。1979年開始發(fā)表小說,代表作有《藍屋》、《窮街》、《女兒經(jīng)》、《金融家》等,都改為電視連續(xù)劇及電影。1991年開始穿梭于滬港兩地,涉足傳媒和非虛構小說寫作,著重關注滬港兩地文化、經(jīng)濟、民生的差異和緣源。
在香港時,我的工作常常需要尋找各種數(shù)據(jù)、資料。于是,常常去書店做“書釘”。
所謂“書釘”,就是只看不買的。或許因書結儒之風已成習俗,時時講究贏利的今天,三百六十行中,也唯有書店,才可以讓你盡看不買——不過現(xiàn)在有的書也已包上透明封套了。香港寸土尺金,鋪租昂貴,書店大都選在二樓甚至更高,稱為閣樓書店,其實也是一道獨特的香港風情,通常都是一道窄窄陡陡的樓梯,白天也是一片昏暗,臺階崩得東缺西破的,但也有種親切居家之感。
為適合市場與消費者需要,閣樓書店曾也開始時尚地轉身。率先在九龍旺角亮相的是“洪葉書店”。為了營造書香花香陽光香的閱讀氛圍,女老板還忍痛犧牲了沿街一堵墻的書架,造起一大面通透的玻璃幕——在空間昂貴的香港,此舉猶如壯士斷臂般悲愴!她在銅鑼灣的分店雖然還是閣樓書店,但在店堂開出一個咖啡角免費招待只看不買的“書釘”。造型雅致的座椅配著貴州蠟染的座墊。
那時我每禮拜起碼要去那家閣樓書店兩次,靜靜地坐在那里看書寫稿。下午四五來點,客人會多一點,大家只是靜靜地看書,買的少,偶一抬頭望望他們,會有種守望相助的親切感。
有人做“書釘”做得不好意思:“都像我這樣,你生意也沒有了。”她卻不在乎:“書看的人越多越夠本。有時間坐在書店看書,也是一種福分。”
她到底供不起這樣一個時尚的轉身,在2005年,“洪葉”關掉了最后一家閣樓分店。
青文書店也是一家閣樓書店,老板羅志華不講究裝潢氣氛,只是不問回報地出版市場空間極少的純文學書刊……“青文書店”被香港文化人稱為香港知識啟蒙地,卻也因付不起房租于二年前結業(yè)。老板今年2月18日被發(fā)現(xiàn)在斗室般的倉庫內被廿多箱書壓死。這大約是香港閣樓書店有記載以來最悲慘的事件!
上世紀80年代初我丈夫家落實政策,那是一幢位于愚園路的、前面有個200多平方獨用小花園的三樓住宅。底下通花園的客廳有四十多平方,我曾經(jīng)有個夢想,開家咖啡館或帶咖啡的書店,其實根本是希望經(jīng)營一個優(yōu)雅有文化的場所,家人嘲笑我在做白日夢。終究書店咖啡店都沒開成,否則,雖不至被書壓死,起碼也要被咖啡淹死,弄個血本無歸。
日前走過巨鹿路828號,一幢沿街花園里弄住宅前——即現(xiàn)升格稱為別墅的房子,半人高的鑄鐵圍墻內,院子里一棵棕櫚樹一棵玉蘭樹,郁郁蔥蔥,陽光下一張粗獷的長桌和幾張闊板長凳,很西方。大門上掛著“渡口書店”的招牌。近年花園洋房開飯店咖啡店的頗多,開書店的極少。踏著老派的紅缸磚鋪成的臺階拾級而入,小小的書店約卅來平方,以乳白色為主調,一角一張桌圍著八只凳子,桌上置著一瓶百合花!一位與書店氛圍很相稱的氣質典雅的女孩子坐在柜臺后看書。
這就是我夢中的書店。
我買了本楊絳的書,她的書就該在這樣的書店里出售。
還是上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