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吃魚而放棄做官,可謂奇聞也。西晉時的松江人張翰在洛陽為官,某年,他心緒不安,見秋風蕭瑟,頓時勾起他對故鄉鱸魚和莼菜的深切思念,竟不告而別,棄官回鄉,命駕而歸。為了請客而施展魔術,可謂趣聞也。東漢后期某日,梟雄曹操大宴賓客,宴前曹操致詞說:“今日盛會,珍饈略備,所缺唯松江鱸魚耳。”曹操手下有一名叫左慈的方士正好在座,見主公有憾,挺身而出,施用幻術,大展“空中釣魚”技法,在許昌魏王宮內,當著曹操的面,在銅盆中釣出了幾條松江鱸魚,滿座大驚。

上述之魚皆為松江鱸魚,又稱四鰓鱸。
四鰓鱸是松江三泖中獨有的魚種。作為魚中珍品,雖重不及百克,長不過五寸,但肉質潔白似雪,肥嫩鮮美,少刺無腥,食之能口舌流香,無窮回味,且營養價值極高,為野生魚類之首。明代大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松江鱸魚,補五臟,益筋骨,和腸胃,益肝腎,治水氣,安胎補中,多食宜人”。曾幾時,松江鱸魚和黃河鯉魚、松花江鮭魚、興凱湖的鲌魚,被共奉為中國四大名魚。
松江鱸魚之味佳,曾使無數食客競折腰。隋煬帝游江南時,嘗到四鰓鱸,頓覺口感奇妙,拍案驚贊:“東南之佳味也”;乾隆下江南,食罷四鰓鱸,譽為“江南第一名菜”;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上海時,專門點名要品嘗松江四鰓鱸,以飽口福;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上海錦江飯店名廚曾在香港舉行四鰓鱸烹調表演,一時成了香江轟動新聞。四鰓鱸經過歷代名廚的精心研烹,它的美食價值早已有口皆碑,如四鰓鱸八生火鍋、紅燒四鰓鱸、四鰓鱸魚湯等,都已成為膾炙人口的上乘珍饈、菜中珍品。
松江鱸魚之所以俗稱四鰓鱸,主要在于它形狀的魅力。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老夫子,在《后赤壁賦》中曾記:“巨口細鱗如松江之鱸”,又言“狀似松江之鱸”,使四鰓鱸名聲大震,不脛而走。南宋詩人楊萬里的描述更為傳神:“鱸出鱸鄉蘆葉前,垂虹亭下不論錢。買來玉尺如何短,鑄出銀梭直是圓。白質黑章三四點,細鱗巨口一雙鮮。”可謂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其實,據近代學者研究表明:松江鱸魚并無四個鰓。它同其它魚類一樣,僅是兩鰓而已。即頭部左右邊各有一鰓。只是在每邊鰓孔前面,正巧有一個呈鰓狀的凹陷,與真的鰓孔幾乎一模一樣,在鱸魚繁殖時節里,這兩孔凹陷也呈橙紅色。乍一看,貌似四鰓。四鰓鱸魚之稱亦概出于此。盡管如此,世人還是喜歡把此魚叫作四鰓鱸,且為其特殊的形態所癡迷。去年仙逝的松江籍國畫大師程十發先生,生前猶酷愛畫四鰓鱸,寥寥數筆,就使四鰓鱸形象躍然紙上,鮮活可愛,成了松江人珍貴的收藏。
除了四鰓鱸之名外,松江鱸魚還有許多別名。江蘇、浙江一帶也曾給它起過些許土名,如“老虎魚”、“蝦魚”,還有“新娘魚”、“花姑魚”、“花花娘子”等等,但這些諢名始終未得世人認可。被大家更為松江人接受的還是四鰓鱸。但如果你在有關魚類學的書籍或文獻上,無論如何也找不到四鰓鱸這個名字的,因為它的科學名稱叫做“松江鱸魚”。而且經專家研究發現,翻遍所有目前已知的動物界的名錄譜,用“松江”城來命名已知動物的,僅此一種魚類,再無其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