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酷愛“泡”溫泉,將溫泉稱之為“湯”,稱溫泉浴為“風呂(洗澡)”。日本號稱有“百家名湯”,利用出差或節假日,我跟日本朋友去過許多“名湯”,如:東京附近排名第一的神奈川“箱根溫泉”、排名第十六的靜岡“熱海溫泉”、兵庫縣神戶六甲山中排名第十二的“有馬溫泉”,以及和歌山排名第十七的“白濱溫泉”等。在溫暖迷離的蒸騰中恣意享受大自然的恩賜,我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了溫泉。

日本的溫泉文化
日本是個坐在火山身上的國家,頻繁的地殼運動,除了誘使地震頻發,還造就了日本星羅棋布的溫泉“名湯”,從海上小島到山林深處,養顏、健身的“泡湯”隨處可見。日本溫泉既有檜木修成的舒適的“內湯”,也有置身于大自然懷抱的“露天風呂”。
日本從北到南約有2600多座溫泉,7.5萬家溫泉旅館,每年都有超過1.1億人次的日本人享用溫泉。假日節慶,舉家到風景優美的溫泉圣地去“浸泡”,無疑是對辛勤勞作的最高獎賞。尤其是在寒冬時節,沉浸在深山老林里的“露天風呂”中,迎著飄落的雪花,于裊裊蒸汽中觀賞遠山雪景,真正是“仙人仙境”、“靈魂出殼”,個中三昧,可比江山美人更勝一籌哦!
日本人“泡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繩紋時代(日本的新石器時代,因使用繩紋陶器而得名)。溫泉的起源有許多傳說,大抵都是受傷的動物在溫泉洗浴后傷愈,當地人因此而發現神奇溫泉。除了傳說外,日本的溫泉也是文人雅士、將軍大名最愛的地方。各地的溫泉,因為這些名人的涉足,而彌漫出深厚的文化氣息。
“有馬溫泉”與豐臣秀吉的關系頗深,豐臣秀吉曾幾次造訪這里,并建造了專用的浴場——“湯殿館”。“有馬溫泉”的泉水中含有約為海水兩倍濃度的鐵鹽,其中,泉色似鐵銹紅的“金泉”和無色透明碳酸泉的“銀泉”尤其著名。
日本的文學大師川端康成,當年就是被伊豆的多情山水和溫泉名勝深深打動,在熱海名為“湯本館”的溫泉旅館里,寫下了名著《伊豆的舞女》。如今,從東京開往“熱海溫泉”的列車,就叫“伊豆的舞女號”。“熱海溫泉”依山傍海,由伊豆山谷間涌出的溫泉水匯成溪流,湍急地注入相模灣,頗有一瀉千里之勢,因此又被稱為“走湯”。
“箱根溫泉”,以“箱根湯本”、“塔之澤”、“堂島”、“宮下”、“底倉”、“蘆之湯”、“古賀”等“箱根七湯”為主干,緊鄰富士山,風景壯觀、滄然,溫泉涌出量在日本全國名列前茅。當年孫中山曾多次冒雪踏訪“箱根溫泉”,他的投宿地現今已成為各家旅館引以為豪的金字招牌。箱根雕刻森林、大涌谷火山,更是“泡湯”之余必看的風景名勝。
當一件普通的事情有了復雜的完成過程,需要就變成了享受,日本的溫泉文化也是這樣,日本人對生活的精致態度,在“溫泉浴”的享用過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隨著季節的變換,日本人發明了五彩繽紛的“泡湯”名目:

新綠初春泡溫泉——體味新生的喜悅
紅葉時節泡溫泉——感嘆濃郁的秋色
冰雪中泡溫泉——撫摸飄落的雪花
群山中泡溫泉——接受群山的擁抱
海邊泡溫泉——觀賞大海的豪邁
山澗溪流旁泡溫泉——傾聽心靈的回聲
溫泉按泉水的酸堿性不同,可分為三類:酸堿值低于6者,為酸性溫泉;酸堿值大于8者,為堿性溫泉;酸堿值在6與8之間者,為中性溫泉。若按溫泉所含成分不同,又可將溫泉分為十一種類型:
1、單純溫泉
2、鈉碳酸氫鹽泉
3、鈉鹽泉
4、二氧化碳泉
5、鈣鎂碳酸氫鹽泉
6、硫酸鹽泉
7、鐵泉
8、硫化氫泉(硫黃泉)
9、酸性泉
10、放射能泉(鐳泉、氡泉)
11、含鋁泉(包括明礬泉等)
溫泉的泉質不同,對不同的病癥具有不同的療效。古時的日本人認識到溫泉對人體的好處,因而又稱溫泉為“湯治場”。溫泉的療效不同于藥物,不可能立即見效,但只要能有條件長期入浴,按正確的方法入浴,便可達到一定的效果。當然,相對于溫泉療養治病的功效,“泡湯”對心靈壓力的舒緩釋放,更是人們追求的至高境界。
川內高城溫泉
最近,我與日本的朋友到位于薩摩川內市以北的深山中,有800年古老歷史的溫泉小鎮——“川內高城溫泉”去享受了一番,感觸良多。
薩摩川內市面積不大,民風樸實。我們從市里驅車一直向北,約20分鐘,就來到了位于山谷間的“川內高城溫泉”。鎮上有一條名叫“湯田川”的小河,各色的溫泉屋沿著河岸比鄰而建,與各種賣土特產的小商店一起,構成了一條“溫泉街”。“溫泉街”綠樹環繞,曲徑通幽,靜謐祥和。此地過去很窮,盛產紫色地瓜(薩摩即為地瓜之意),好看又好吃。

“川內高城溫泉”也是日本“百家名湯”中的一“員”,已被發掘、使用了400多年,據說,當年是由一位西洋傳教士發現的,泉質為“單純硫磺泉”,源泉溫度56度,可以飲用。對醫治神經痛、痛風、風濕病等有相當的療效。
“丸善溫泉旅館”是川內高城一家最著名的“露天溫泉旅館”。日本歷史上的著名武士——西鄉隆盛將軍特喜歡打獵、習武完畢,在此泡澡,大概此處的溫泉特別解乏,整天操練劍道、追逐獵物,體力消耗很大,需要盡快恢復。
“丸善溫泉旅館”門臉不大,進去卻別有洞天。身著傳統和服的旅館服務生笑容可掬地迎立門口,在溫泉浴池的入口處,掛有“男湯”、“女湯”的布簾,意思是“男部”和“女部”。首先,脫下自己的衣服,換上日式浴衣,按正確穿法也不復雜,穿浴衣一定要左襟在上,如果穿反了,則會被誤解為家中有喪事。據說這種穿法是受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古代中國的中原人為正宗國人,認為“披發左衽”為少數民族、蠻夷之邦,日本人承襲這種思想,穿浴衣或者和服一定要將衣領的方向在自己的右手邊。
溫泉浴池,分為室內的“內湯”和室外的“露天風呂”二個獨立水池。室內有淋浴、沖洗龍頭,先用木勺舀水澆頭,約5—20瓢,然后入浴泡湯5分鐘,起身休息,如此反復。室內浴池里設有散步道,道上鋪有鵝卵石,人們可以沿著散步道在池中漫步,凹凸不平的鵝卵石輕輕撫摸著腳底,真正起到了活血、健身的功用。
露天的溫泉水池不太大,面朝森林,傍著一條清澈小溪,院里種著幾樹櫻花,鋪著青石地磚,追求“山澗溪流旁‘泡溫泉’——傾聽心靈的回聲”的意境。露天的男女浴池僅有一面樹枝編成的籬笆相隔,對面的嘻笑、說話聲清晰入耳。沉浸在蒸汽升騰的露天浴池中,迎著微微的冷風,數著殘存的櫻花,想象著當年西鄉武士發動“西南戰爭”的“謀略”在“迷霧”中醞釀,往事恍然如夢,一陣凄美的感覺霎時隨水氣彌漫開來,讓人心底頓覺柔軟無比,一切煩心瑣事,全被拋到九霄云外。
最后的武士
西鄉武士,即西鄉隆盛,是日本江戶時代末期(幕末)非常活躍的政治家、軍事家,美國帥哥湯姆·克魯斯所演電影《最后的武士》中的森勝元將軍,即是西鄉隆盛的原型。1828年,西鄉隆盛生于薩摩藩鹿兒島城下的下加冶屋町山之口馬場,是貧困的下級武士西鄉吉兵衛的長子。
舞刀弄劍是武士的本業,但這個時期的武士,也很看重筆尖、口頭的功夫。西鄉隆盛經過嚴格的劍術、弓術、馬術、柔術、炮術、槍術等武士訓練,從小就養成了尚武的習性。由于年少時與人打架致右臂受傷,不能拼命習武,西鄉反倒有充裕的時間博覽群書,學習經史。西鄉隆盛從小就立下了遠大的志向,有詩為證:
“男兒立志出鄉關,
學不成名死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
人生無處不青山。”
戊辰(公歷1868年)年初,西鄉隆盛與大久保利通等人發動了震驚天下的“戊辰戰爭”,推翻了封建、獨裁的德川幕府統治,建立明治新政府,武士制度被廢除,日本從此邁入了資本主義時期。1872年,西鄉任陸軍元帥兼近衛軍都督。他鼓吹并支持對外侵略擴張以轉移國內矛盾。1873年10月,西鄉隆盛因堅持“征韓論”而遭昔日摯友大久保利通等人反對,憤然辭職回到鹿兒島,興辦名為“私學校”的軍事政治學校。
明治十年(1877年),西鄉被舊“薩摩藩”士族推為首領,發動反政府的武裝叛亂,史稱“西南戰爭”。最后,大久保利通領導的明治政府軍擊敗“薩摩軍”,西鄉隆盛率部撤回到鹿兒島的城山,政府軍以7萬之眾將“薩摩軍”的最后據點層層包圍。“薩摩軍”士兵一個個倒在政府軍的槍下,西鄉隆盛也被擊中膝蓋,無法站立。為保持最后的尊嚴,西鄉悲憤地對部下別府晉介說:“晉介,晉介,立刻在這里殺了我吧!”西鄉隆盛跪在地上,嚴肅地合掌向東方遙拜。晉介悲痛地大喊一聲:“寬恕我的罪過吧”!揮刀將西鄉的頭顱砍下。這一年,西鄉隆盛49歲。
明治三十二年(1898年),天皇下令在東京上野公園為西鄉隆盛建了一座銅像,武士打扮的西鄉,一手牽著狼狗,一手握腰間利劍,目光沉毅,暗含幽怨。
西鄉隆盛平生不喜拍照,現今流傳最廣的肖像畫,是以其弟西鄉從道和親戚大山巖兩人的相貌為原型所畫的模擬像。上野公園的西鄉隆盛銅像揭幕時,其妻就曾表示:“我丈夫長得不是這個樣子。”
西鄉隆盛生前最喜愛的格言是“敬天愛人”,除了酷愛與部下一起無拘無束地“浸泡”溫泉外,這位平民政治家對財、色無所貪欲,清廉、樸素,有口皆碑。作為“最后的武士”,西鄉隆盛悲壯地殉難,為武士制度的衰亡劃上了一個體面的句號。從此,真正的日本武士便銷聲匿跡了。
“男子立身唯一劍,不知事敗與功成。” 這句詩道盡了西鄉隆盛的英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