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肩膀的肌肉僵硬、酸痛可說是現代人非常常見的“電腦病”。以前所謂的“五十肩”在5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比較多見,但是如今在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中也多有發生,甚至十多歲的學生也有肩膀僵硬、酸痛的癥狀。這種持續性的酸痛一般會出現在肩的前外側,并放射到肩胛區、肘、手。嚴重的患者會感到手臂無法上舉、手發麻,甚至頭暈、耳鳴、惡心等,使日常生活產生諸多不便。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頸筋兩側、關節內側的淋巴叢的淋巴停滯、淋巴管萎縮、肩膀周圍的血液循環不暢、血液污濁所致。由于姿勢不良,使得包著上腕骨的三角筋或是肩胛筋萎縮硬化。治療可用理療、針灸、推拿按摩、服用鎮痛消炎類藥物等方法,但是最重要的還在于堅持不懈地進行自我功能鍛煉。現在很多白領在電腦前面一坐就是幾個小時,身體幾乎靜止不動。因為工作較忙,工作之余也沒有進行積極有效的體育鍛煉。此外平時無論行走、站立或坐著的時候也不注意姿勢,往往歪歪斜斜的,好像很輕松很休閑。其實這樣會使后背、肩膀、脖頸的肌肉發生偏斜,處于不自然的緊張狀態,導致慢性肩酸、腰痛。保持正確姿勢最重要的肌肉在腰背部和腹部。運動不足,肌肉得不到使用,肌肉便會變弱,甚至逐漸衰竭。所以,鍛煉是非常必要的。
其實,要保持健康不一定要做太激烈的體育活動,一些簡單的小方法只要堅持不懈,也可以收到很好的療效。
方法一:打坐挺腰。盤腿而坐,如果膝關節比較僵硬,也可以不必將兩條腿相互交疊在一起做“全盤腿”,只要做到“半盤腿”的姿勢就可以了。這時盤腿不是關鍵,關鍵在盡量伸展脊椎和腰背,讓脊椎骨上的脊柱起立肌、擴背肌和腹肌等抗重力肌處于均衡的緊張狀態。此時還要注意調整呼吸,讓肌肉隨著呼氣吸氣而起伏伸展。
方法二:高處取物。這不是真的取東西,而是模擬取物,增加抬手的機會,以達到鍛煉的目的。高處伸展手臂的動作可以因地制宜。比如可以摸門框:身體站立不動,手臂伸直,盡量去觸及門框最高處,每日50次,或者根據自己的情況增減。還可以“爬”墻壁:面壁而立,胳膊伸高,手掌心貼在墻上,沿著墻壁逐漸把手掌上移,努力超越自己的極限。
方法三:車輪大戰。在身體兩側張開手臂伸直,然后緩慢劃出大圓圈,如車輪狀。可以單側輪流進行,也可以兩臂同時進行。
方法四:模擬舉重。站立時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手握一根木棍從體前緩慢上舉至頭頂,然后屈肘、再上舉,再屈肘、再上舉反復多次如舉重動作。
喜歡運動的人較少出現肩膀僵硬、酸痛的情形,這是由于運動使新陳代謝旺盛,血液流通順暢,所謂“通則不痛”。但是鍛煉也不能急于求成。肩膀酸痛是個慢性病,針對治療也要循序漸進,貴在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