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回談的,是許多年輕人都會碰到的關于結婚買房的問題。兩個人情到濃時什么都好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錢也是放在一起用。待到談婚論嫁時,為了愛巢便各盡所能,一起買房。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一旦鬧起了別扭又都是互不相讓,結婚前一言不合崩了的也不在少數。沒有牽扯的倒也好和好散,但這買了房,房子又升值了的,便鬧出許多事端來。

李強(化名)和趙娟(化名)在一次派對中相識,繼而相戀。李強剛過而立之年,事業小有成就;趙娟剛從大學畢業沒有幾年,正值青春年少。為日后結婚計,兩人決定買房,看中了一套當時100萬元的期房。趙娟作為獨立自主的新女性,不愿全靠李強,傾盡所能湊了10萬元,李強出了其他90萬元,但雙方對于房子的份額沒有作約定。
對新房的等待是漫長的,漫長的時間可能發生許多事,人也會有許多改變。至于是李強還是趙娟的改變導致兩人分手不是我們這里需要了解和討論的。拿到房產證后的一周,房價雖然漲到了150萬元,但兩人緣分也到了盡頭。感情上的分手是容易的,但在房子分割的問題上發生了矛盾。趙娟認為,房子是雙方共有的,應該一人一半;李強認為他對房子的貢獻大,應當按比例確定雙方的權利。協商無果只得對簿公堂。
故事講到這里,不得不提一下我國立法史上的一件大事,就是2007年10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正式生效了。這《物權法》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定分止爭,也就是說一旦東西的名分定了,糾紛也就沒有了。其中對于共有的部分有這樣的規定:
“第一百零三條 共有人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沒有約定為按份共有或者共同共有,或者約定不明確的,除共有人具有家庭關系等外,視為按份共有。
第一百零四條 按份共有人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享有的份額,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出資額確定;不能確定出資額的,視為等額享有。”
根據以上條文來分析李強和趙娟的情況,兩人為了結婚而買房,也就是說雙方之間并無家庭關系,且對房屋的共有情況未做約定,則兩人對房屋為按份共有。而雙方對房屋的出資情況也是清楚的,即90%和10%。
了解了法律規定后,雙方對于自己的權利有了清楚的了解。通過法官的工作,雙方達成了調解協議,李強根據房屋現在的價值,將趙娟支付的購房款和相應的增值部分給她,趙娟則將名下的房產份額過戶給李強。
經此一番雙方也算是好和好散。吳律師曰: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成不了眷屬再見亦能是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