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樸
生于1947年11月,上海嘉定人。師從哈定、孟光。曾任嘉定縣文化館美術干部。70年代后期調入解放日報社。現為解放日報高級編輯,解放日報攝影美術部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美術家協會理事。招貼畫多次獲獎,并被中國美術館收藏。曾為郵電部設計發行多套郵票。由于工作需要堅持畫速寫,并發表于報端。2007年8月21日至8月30日,在上海美術館舉辦《一個拿畫筆的報人——張安樸美術作品展》。張安樸美術作品集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2007年上海美術館又收藏張安樸16張美術作品原稿。
人們每天都在行走,處處都有風景。在人生的旅途中,如果能用畫筆經常記錄這些有意思的景色,那是人生的一樁樂事。張安樸就是這么一位不斷用畫筆記錄人生旅途中路邊風景的畫家。

張安樸,解放日報攝影美術部原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在三十多年新聞媒體美術編輯的生涯中,他把“報人”和“畫家”很好地結合在一起。他出門必帶速寫本、鋼筆、鉛筆,有時還帶上一小盒水彩色,走走看看畫畫,以新聞工作者的敏銳捕捉生活中的鮮活和美好。三十多年來,無論是在采訪途中,還是出國旅行、外地出差,甚至在上班路上,他都利用一切空閑時間,抓緊速寫。他的數十本畫得滿滿的速寫本,堆起來比人還高。去年記者節期間,《一個拿畫筆的報人——張安樸美術作品展》在上海美術館和陸儼少藝術院先后展出,并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張安樸美術作品集》。其中近百幅速寫如一首首抒情的歌,打動人們的心,被同行稱為“安樸一絕”。
安樸愛畫故鄉的人文風情。他是嘉定人,對故鄉懷有深厚的情感。他常去嘉定采風,他筆下的嘉定老街、石橋、古塔、園林、城墻,都注入了濃濃的人文氣息。線條流暢,變化多端,粗粗細細,斷斷續續;色彩沉穩而輕施數筆,頗有痛快之感。他畫的故鄉嘉定望仙橋速寫,題了一段有趣的文字:“我的老家在嘉定望仙橋,先祖曾是安徽歙縣定潭村人。大約二百年前,先祖搖著小船來昆山、嘉定一帶經商。船舶望仙橋,飯后洗碗,一碗沉入河底。先祖驚曰:飯碗在此,安居焉。從此經過一百多年的繁衍,張氏成了嘉定地區的望族,我也成了嘉定人。……頗有意趣,逐畫之”。可見安樸的速寫是有感而發,有感而作的。2008年,他選擇了24幅故鄉速寫,出了一本《人文嘉定》速寫的半月臺歷,有圖有文有趣,頗受人們喜愛。
安樸愛畫國外旅行時即興之作。每次出國訪問、旅行,別人忙著拍照片,他卻抓緊有限的時間畫速寫。他認為用線條和色彩編織的圖畫,比一般的留念照片更具鮮活生動的特點,并且永久地會記住被畫過的那道風景。一次去法國巴黎,在賽納河的船艇上畫鋼筆速寫。剛動筆,天空已經飄下雨點。這巴黎浪漫的細雨打在速寫本上,筆下的線條慢慢化開,使畫面更有韻味了。他馬上覺得連巴黎的雨點也有藝術的靈性。雨點留在畫上,成為畫的一部分。安樸說,他帶回了巴黎的雨點,這是巴黎賜予的最好禮物。
安樸愛畫祖國的壯美山河。這是和他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分不開的。安樸常稱自己絕對信仰愛國主義和人道主義,這是他做人做事的準則。那年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他與年輕人一樣踏上了重走長征路的旅途,克服身體不適的困難,堅持寫生。他畫了《大渡橋橫鐵索寒》、《今日安順場》、《金沙水拍云崖暖》等整整一本速寫本回來。他的這批作品均是鋼筆淡彩。線條組織是基礎,色彩涂抹是面的交融。背景是留白的,增強了畫面的明快感。有時靈感涌現,在留白處題跋,有長有短,隨意發揮,頗具文采。
安樸愛畫江南水鄉。上海周邊的朱家角、周莊、甪直、同里、沙家浜、紹興都是他常去畫畫的地方。久居都市,喧囂的氛圍時常會令人煩燥。這時去水鄉走一趟,畫點水鄉風情,浮燥的心會平靜下來,這是最好的休閑。安樸眼中江南水鄉的粉墻黛瓦,依水而筑的街道和民居是最具美感的平面構成,是畫不盡的江南人家。
總之,安樸是用心在畫,用心在觀察。在人生的道路上,他邊走邊看邊畫。他覺得很自在,他覺得很有趣。
愿安樸不斷地在行走,不斷地有新的風景在迎接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