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德國駐上??傤I事館與上海徐匯藝術館主辦的“時間·地點·人物——2008中德當代藝術展”在徐匯藝術館舉行,據了解這次展覽是徐匯藝術館建館以來首次推出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動,也是中國現代藝術家與德國藝術界的一次重要接觸。展覽形式有裝置、繪畫、攝影、Video等多種形式,參展的藝術家包括曾擔任德國杜塞爾多夫藝委會主席的尤麗亞·洛曼和中國1979年“草草社”發起人仇德樹,還有德國的克勞斯·謝肯巴赫、馬修斯·魁斯特、柯羅夫、托馬斯福思及來自寶島臺灣的蔡玉龍、天津的鄧國源、上海的浦捷、蔣正根、吳文星、徐君華,共十二位藝術家近50件作品。

德國藝術家柯羅夫的裝置是針對這次展覽而創作的,題目為《時間·地點·人物》,記錄2006年2月14日自己發生在倫敦機場出入境時的情景。在展廳后門地上,堆放了上百種生活中使用的各色液體,在通過安檢。用紙材做成逼真的鐵絲網覆蓋著一部分液體袋,用來區別安全的和需要再進一步檢查的液體,一組錯落有致的燈箱顯示掃描出行李箱內的圖案,再現了那一個時刻的場景??铝_夫說:如果安檢沒有通過,從這天起你的生活將會有麻煩。似乎由此告知人們自“911事件”以后,世界發生了什么變化。
馬修斯·魁斯特描繪的靚妹系列是繪在金屬材料上的,尺幅巨大,色彩艷麗,刮、貼、噴、繪,表現手法多樣,不可思議地被組合運用。一位觀眾說:這些艷俗的女人是很入畫面的,為他們喝彩但我不敢撫摩她們。我則從畫面中感到有一種放縱抑或一種青春的跳躍在里面。
蔣正根原來搞過攝影,這次卻展出兩幅紅、藍不同調子的《漂移》作品。他解釋說:“我一直在用抽象畫表現關于城市的主題,最早是用靜態的方格作為表現元素,慢慢地變成現在有動感的城市聚散、漂移的感覺,這與上海這個開放的海洋性地理位置有關,漂移和上海城市的姿態比較接近,有活力的城市應該是進進出出,和諧有序的?!?/p>
欣賞徐君華的抽象作品是要有一點耐性的,他的快面結構,如“斑巖”一般的制作手法統領全局,借助網紋,皺紋產生的肌理效果,虛虛實實實實虛虛地描繪他的藝術理想之門。他說:“藝術理想之門構思,是想通過繪畫元素結合成一個框架,預示著藝術的高度和境界,是難以達到的,這也是我向往的藝術之門,我要通過努力才能達到。”
蔡玉龍展出的一組《心里的門和窗》系列油畫,以黑白為主調,通過與書法的磨合,力求氣勢,整個畫面具有設計性的角度,呈現出現代感的張力。這種風格的形成既與他早期從事西洋畫創作有關,又是他長期以來研習中國畫與書法的結果,那迅捷的霎那間的表現手法如靈光閃現,卻隱藏著一種難以言說的次序感或者說法度在里面,令行家駐足。

浦捷的作品,通過把舊時代女性的模糊映像處理與時尚女性描繪作有機的組合,成為他永遠的視覺圖式。他的這種嘗試似乎在訴說,隨著科技的進步新技術的出現,繪畫的功能正在減退,一部分讓位于裝置、映像、行為藝術等新形式,藝術家面臨新的苦惱和選擇。
在現場遇到中國當代水墨畫代表人物之一的仇德樹先生,他正仔細地觀看其他藝術家的作品。從背后望去,他更像行走在藝術森林里一只形態可拘的大象,身后留下一長串腳印,“裂變藝術就是他修行的道”。這次他的一組4米多高的裂變山水,又成為觀眾評頭論足的焦點。
事實上,中國的當代藝術發展勢頭迅猛,一些外國藝術家都愿意到中國來辦展,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走出去,到21世紀的請進來,中國文化已在海外充分地顯現出她的魅力,表現出中國當代藝術的走向趨于成熟的一面。西方的也好,中國的也好,其實沒有水平的差異,只存在文化的不同,世界上任何一個區域的當代藝術,都是依賴于自身的傳統與歷史,也或近或遠地受到地理區域的影響。針對當代藝術市場發展的趨勢,記者詢問此展的策展人吳文星的看法,他說:當代藝術還會呈現上升的趨勢,但過高過快的發展對藝術家創作反而不利,也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